純屬個人視角

除了血壓高,什麽Q都不高
個人資料
正文

文化堅持,是一種融入的策略

(2006-11-20 16:27:42) 下一個

新世紀翻開嶄新一頁時,機遇把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給予中國大陸,同時也將揚眉吐氣給予了在海外拚搏了數十年的海外華人華僑。據報載,美國共有華人企業28.6萬家,總收入逾千億美元,可見海外華人的經濟實力;而剛剛塵埃落定的美國中期選舉,華裔更脫穎而出,在東西兩岸紛紛贏得選戰,顯示華裔已日漸成長為美國社會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

但是,作為在美國的僑民或者公民的華裔整體,我們是否普遍具備了融入主流的實力和基本素質呢?比如:我們是否具備真正了解並且適應美國的文化核心——新教文化?我們是否具備了對於American Creed,也就是所謂的“美國信念”的整體自覺意識呢?隨著華人家庭經濟環境的全麵“改善”,麵對政治影響擴大而一陣緊似一陣的“融入主流”的呼聲,我們將麵臨怎樣一種新移民文化環境?我們能夠從容麵對這突如其來的經濟的、政治的雙重“富裕”麽?而當“國民身份”認同與華夏文明傳承的衝突出現時,我們將如何麵對與自處?

這,讓我想起一個叫作斯坦貝克的美國人的一些文字。

斯坦貝克,這位66年出版最後一本“AMERICA AND AMERICANS”的作者和此書,被稱為是最道地的美國作家眼中的美國與美國人。他自陳:我在將“美國人”象手表般解構,看看他是怎樣運作的。據說這是上個世紀最受美國人喜歡的作家之一。估計可能是美國平民也就是普通老百姓喜歡吧。但他畢竟是拿了諾貝爾的作家。隔著半個多世紀,看他的文字,特別是中國人,來美國十年二十年之後讀他的書,單純從文字上看,或許他就是敢於表達他的觀點而已。以中國人文化曆史的悠久,處世明哲之圓潤,恐怕他當時那些觀點,都“也不過如此”了。

但是,他的某些尖銳,和麵對“富裕”時表現出的責任感和價值觀,卻對留學美國漸漸富裕起來的華人,有著某種啟示:可以嗤之以鼻,也可以有所共鳴,甚至對於今天的被利益集團挾持的美國政府,還有被中國目前求富裕的平民與拚命用權利累積財富的權力階層所組成的潮流圖景,是一種照映。斯氏曾說:我強烈懷疑我們的道德與精神之崩潰是出於對富裕缺乏經驗.....

“很可能道德感——正直、倫理、甚至慈悲——就是因此而淪喪。規矩讓我們得以生存,共同生活並繁衍。然而,若我們對於生命的愛,以及我們對一個英勇過往的回憶和一個美好未來的信心都以分崩瓦解,則又何需道德和規範?即便有,它們也會成為一種危險。”

最令人感慨的是最後這一句:“我們的祖先所期盼的,我們已有所成就,而毀滅我們的正是我們的成就”。

曆史,常常以它特有的角度,透出些“經驗”的光來,映射到人類未來的前途上。斯坦貝克在半個世紀前針對美國富裕之後麵臨的社會問題所發出的聲音,早已超越了文學屬性。麵對富裕,特別是進入主流社會,我們是否還需要有其他的思考呢?比如文化堅持。這幾十年來,華人常常把進入主流社會當成引以為榮的事情。特別是沒來過美國的,看了一些海外中文媒體記者采寫的文章,張口閉口就談主流或者進入融入主流。其實,那是中國人的一相情願。買房子置地跟主流不主流並不存在直接關係。中國人,作為移民,因為文化的淵源和承襲,幾乎沒有太大即可進入美國主流的可能性。這不是哪個人生意做得好不好、賺錢是不是比美國人多的問題,而是個文化烙印的問題,如同中國人到“阿賣銳卡”入了籍,同樣參與選舉,卻從骨子到意識都未必熟悉“選舉政治”而顯得有些不倫不類一樣,但有些,又顯得過於實際和“精通”。在幾乎所有的華文輿論麵前,似乎邊緣和被邊緣化都是件不榮譽的事情。其實仔細想來,暫時的邊緣,未必有什麽不好,邊緣甚至可能更有利於最初的生存、更有利於堅持某些文化精髓和不被簡單同化。借鑒和學習是可取的,但淺表性的跟隨卻是災難;對西方文明一知半解,隻知道禮儀禮節上的模仿,而對悠久的華夏文明棄置不顧,是另一個層麵的“顧此失彼”。

這一點,海外華人,尤其是喜歡文字的知識分子或有點知識的文學分子,應該學學斯坦貝克:“我們的祖先所期盼的,我們已有所成就,而毀滅我們的正是我們的成就”。在美國求學或工作,漸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應當在財富之外有所堅持,有所清醒。房子地,可能象征財富,但不等於財富,而財富和主流社會,可能還沒有和上流社會的距離近。有些事情,世界本無事,文人自擾之。一個隻有幾百萬人口的少數族裔,一大半是無選舉權或不具備選舉意識的人群,談進入主流挺令人費解的。這一點,海外華文媒體有些職業責任,因為往往采訪寫作某個成功人士,總要以進入“主流社會”為標簽,其實那是記者自己連主流和“支流”都沒仔細想清楚所造成的。我們要想成為或進入美國的主流,一是乘美國移民大門還沒有對中國兩岸四地關閉之機,多移民多生孩子,二是堅持自己的文化傳統,並將優秀的某些精髓發揚光大。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但不能洋洋自得於年薪多少萬,有房有車之類的財富,反而要加以警惕,要象斯氏那樣清醒和具有自覺的社會洞察良心和良知,有些良心恰恰還是反物質的。

華人要想不被吃掉,不一定依靠自我同化意識,而恰恰可能更需要堅守意識,包括對於富裕和物質的冷處理。以吃力不討好的中文媒體舉例,美國人的所謂主流,其實根本不會真正理睬我們,更別說加以重視。要真正實現融入“主流”的這一天,或許隻有等我們成為主流的那一刻。

中國需要在轉型期,多些冷靜的人;中國海外的華人,需要有更多的獨立意識和對於財富富裕的警惕,那和主流沒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斯坦貝克的文字,還保留了一些價值。比如這句:我強烈懷疑我們的道德與精神之崩潰是出於對富裕缺乏經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春江水 回複 悄悄話 中國人對什麽是美國的主流社會,什麽叫融入主流社會有很多誤解和一相情願的理解。我覺得主流是文化,是傳統,是以及在這兩者涵蓋下的政治形式,商業運作,社會習俗,行為規範,道德倫理,藝術欣賞等等。與財富是兩個概念。當然,當你有了一定的財富,進入了一定的社會階層,你才能更好地接觸主流,了解,學習主流,把這種文化,傳統融入你的生活中,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一個中國人經濟上進入了中產或更高,就自認為進入了主流,或加入了美國籍,參加政治選舉,就自認為進入了主流,是很無知和可笑的!進入主流應該是有更多的內涵。舉例來說,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基督教是她的主流文化,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來源,可以說是美國社會的基石,我們中國人無論在美國生活多久,有多大比例真正了解,接納這種信仰?當然我並不是認為你是基督徒就對基督教有很好的理解,就進入了主流。也不是說進入主流你就要成為基督徒,這隻是形式上的。中國移民特別是第一代移民,自身已打上本民族文化傳統的深深烙印,進不進入主流,能不能進入主流不重要,重要的是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於己於人都好的方式去生活。在中國人麵前,要象個中國人;保持和發揚中華文化中的精華,並有責任讓我們的後代繼承自己的文化,使其代代相傳;在美國人麵前,要象個美國人,對這個你生活的國家盡義務,入鄉隨俗,鄰裏合睦,參與社區服務,走出你的生活圈子,學習西方人開放,寬容和理性的思維。在美國社會活得自信,自強,每人都注重自己的形像(從外表到行為舉止),注重整體的形像,美國的主流也不可忽視你的存在。有一點我覺得,中國人中的對物質的極度追求,對功利的追求,缺乏或根本沒有理想色彩和西方文化是差距很大的。
三色鹿 回複 悄悄話 "我們的道德與精神之崩潰是出於對富裕缺乏經驗",這句話我讚同,讓你一下子變成百萬富翁試試,暴富的人極少懂得如何處理,又沒有預警,所以容易走偏。不過,當個人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也就是有了經驗以後,理論上講應該把錢看得淡了才是。

喜歡你的文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