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北美

在美國,忙忙碌碌地求生存,謀發展,我雖一直想寫些什麽記下這些年的心路曆程,可還真不曾想過要寫成一本書。但經過9。11事件......
正文

關於《劉銘傳在台灣》

(2005-06-18 11:44:45) 下一個
去年我接受了一項聘約,擔任曆史專題片《劉銘傳在台灣》的編劇。我當時手頭的事兒多,本無意接受,後來一是朋友慫恿,二是考慮此事事關內地與台灣的民族團結,頗有意義,便欣然同意了。連、宋訪內地之後,這部片子的曆史意義將更加突出。 關於此劇如何寫,我根據專題片的基本規律,和劉銘傳這個曆史人物的特點以及後人研究的具體情況,作了一個非常清醒和理智的策劃。在此前提下,把初稿寫了出來。據劉銘傳研究會的有關人員反映,傳看初稿的不少人對我的初稿很不同意。我覺得這很正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少有哪個劇本的初稿為所有的人接受。曹禺的《雷雨》最初被人扔到了字紙簍裏。於是我向研究會的有關人員提了一個建議,舉行一個座談會,各種意見拿到桌麵上交流溝通。回答是:原本是有這個打算,但未能辦成,有人不習慣麵對麵地提出不同的意見。 我這個人恰恰相反,不習慣背後來勁,當麵沒勁;隻要不是國家機密,個人隱私,沒有不能當麵交換的意見,不管你是專家還是普通觀眾、領導還是一般群眾。再加上涉及的問題具有普遍意義,公開更好。劉銘傳是一個中國人應該知道,安徽人更應該清楚的傑出人物。需要集思廣益,把他更完滿地在熒屏上展示出來。 意見歸納起來主要是兩點:一、“沒見過曆史專題片用這種形式!”二、“怎麽寫劉銘傳卻不見劉銘傳出場,大量的都是當代人!”我的回答如下: “沒見過曆史專題片用這種形式!”我認為,曆史專題片遵循的最高準則是真實而不歪曲史實和曆史本質,至於如何表現完全可以百花齊放、形式各異。我承認,我所追求的就是有人反對的“沒見過”,要是你見過千百回了,那才是我的失敗。我要謝謝你們發現了這一特點。當然,如果我歪曲了曆史,完全可以批評。 “怎麽寫劉銘傳卻不見劉銘傳出場……”這一點又說對了。電視作用於人的視覺,而關於劉銘傳大量的隻是文字資料;那時還沒有照片和錄像可以留給我們;而曆史專題片是紀實性、新聞性的,又不能像電視劇那樣,請一個演員來扮演劉銘傳。我們隻能采取多種形式,從不同角度,間接地描寫劉銘傳、評論劉銘傳,使觀眾比較全麵地認識劉銘傳的精神麵貌和曆史功績。誰有本事讓“劉銘傳出場”呢!真出場那肯定是“怪胎”。我沒有這個本事,也不願有這個本事! 其他絮絮叨叨的說法?特別是對我個人的說長論短,我就不一一作答了,關鍵是上麵這兩點。不過有一個原則我要強調的,即:曆史專題片是大眾文化,它的主要對象是普通觀眾,特別是那些過去對劉銘傳不知或知之不多、不深的觀眾,要采取大眾容易接受的新鮮、生動、活潑的形式。這不是領導做指示、學者專家過過“學術癮”的領域。讓大家公開地七嘴八舌地議論,無論從哪方麵看都是有益的。 我作為編劇者,不怕受到公開的批評;我隻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特別是更多的安徽人,來關注劉銘傳的宣傳。因為劉銘傳是近代改革開放的先驅,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是民族大團結的象征。 ●沈敏特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