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錢故事帶來的聯想(一)
(2007-11-07 19:16:46)
下一個
文學城上的一篇文章自費留學生的省錢故事,引起了許多聯想。想必那個年代出來的人,不論去哪個國家,不論何等身份,自己或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多少都有過類似的故事,由此還會發展為另外的故事。
在那個年代(或生活階段)出國人的構成與現的情況大不相同,經商旅遊者甚少。不論公費還是自費,能有機會出去就屬祖上積德燒高香的事情了。拚考試,憑關係,托海外親戚,沒點真本領是萬難跨出國門,以至於了解一些情況的外國人都知道那些年能到國外的中國人都有本事。哪怕是偷渡的船民,沒有闖蕩江湖的氣概和自信也是不行滴。至於跨出國門之後麵臨的是什麽?沒幾個人清楚,應該不錯吧?聽說,,,,聽同辦公室的某某說:鄰居家的小二的同學的哥哥出國啦,還托人帶回了幾百美元,據說每年還有一個大件。。。反饋回來的信息都是振奮人心的。國內人哪裏知道親屬在國外的艱辛,說也沒人相信!剛剛打開國門不久,人們普遍願意接受正麵消息並消化的奇快,對負麵消息多抱著懷疑否定的態度。再說家醜不可外揚,誰沒事總報壞消息?哪怕平時有一大堆壞消息也不能透露一點,有了好消息便馬上通知家人同喜。
實際上,大多出國者的口袋裏隻有幾百美金,就這點零花錢也夠國內那點死工資積攢幾年了,更有甚者在突擊托福時就東拚西湊,最後口袋大概就能帶個兩位數字。記得本人當年隨身隻帶了兩百美元左右。
到了國外,這點錢自然隻夠打水漂用。公費出國學習的或有獎學金出國的學習或出國進修的情況能相對好一些,至少每月多少也有固定來源,那些自費留學者從落地開始起就開始為嘴巴住處學費煞費苦心。特別是到國外讀語言學校的學生,不僅地位低學費高,而且還要考慮下一步的去處,還要為升大學為身份絞盡腦汁甚至用盡手段。更有甚者,可能還有國內親戚眼巴巴的等著懷揣幾大件榮歸故裏光宗耀祖。羅鍋上山----前(錢)緊,隻好到處尋找最廉價最基本的生活用品,要說多數人是一分錢掰兩半花並不過分,“便宜”二字在嘴上出現的頻度自然就變的很高。按說讀書人不恥嘴上總掛著錢字,可那時聲言省錢並不覺得丟人,更多的是覺得有本事。
本人當年以進修身份來到國外,雖不至為棲息之地和一日三餐而苦惱,但住在幾乎最廉價的木頭房子裏,夏天熱的待不住人,冬天怎麽點火也不暖和,刮起大風門窗嘩啦作響,趕在晚上就輾轉難睡了。望著窗外的豪華高層住宅(現在看極其普通),顛顛每月到手的幾個叮當作響的銅板,心裏想的最多的就是:這輩子算是沒希望住上那般住宅了,怎麽著也要住上帶洗澡間的房子吧!無形之中,能住上對麵的那種公寓-----竟成了本人到國外最初時的夢。就這也比當年插隊強的不知道多少倍了,至少能吃飽飯嘛。瞧,這就是受過高等教育,從首都北京出來的國家幹部的期望值。要放到現在,放棄打破許多許多腦袋方能入圍的公務員位置出國,肯定被人嘲笑是不是腦袋進水了?這就是當年的實際狀況,這種情況當年很平平常常。
囊中羞澀,買東西當然挑最廉價的啦。可想而知,每月尚為棲息之地和一日三餐而苦惱的初來乍到者們是何等艱辛,聽來的故事自然也是多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