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路邊的水稻田----寫在上山下鄉30周年 (七. 知青點(1))

(2006-11-21 21:06:54) 下一個
七.  知青點(1)

 這裏的人們都稱之為青年點,基本座落在村子的中央地帶。兩排共5棟房子,中間夾著一條出村子的道路。每個小隊知青一棟,每棟房子有一溜七八個房間,頂頭是夥房。當初盤錦農村房子的房頂不是尖頂,都是淺淺的圓弧形狀,說是平原地區風大,怕吹跑了。一般人家都是用土坯修牆,房頂是在椽子上蓋若幹層葦席,然後抹上若幹層和著稻草的泥巴。這裏的土地多為非常細的細沙狀,鋪上若幹層後就不怕雨澆,細土會將小縫添死不會漏雨,隻是要注意補充泥巴,叫抹房頂。青年點的房子好一些,牆是磚砌的,房頂與其它的沒什麽兩樣,就是疏於抹房頂常常有漏雨的地方。每當漏雨時,屋裏接水的臉盆就會叮當作響,還要冒著大雨爬到房頂用塑料布蓋上,如果剛好在誰的鋪上,那他就要慘一點了。
     柱子所在小隊知青並不太多。除去新來的人以外,1971年和72年從鞍山來的還剩下數名,1968年和1970年從沈陽來的還剩下若幹名,加起來也就是10來人。據說早先有從大連來的知青,最後都抽工離開了這裏。新來的知青被安排兩個房間裏,男女各一間。男知青房間順序是:小王,牛豆,金寶,柱子,鞍兒。
    一切安排完畢,新知青們開始了新的生活,水是需要最優先解決的問題。
青年點旁邊有一眼水井,前文說到這裏的井水鹹不能飲用。村裏的人一年春秋兩次把遼河的水引來,灌到村裏的水塘,人們用水就到水塘挑。柱子和金寶剛來時晚上散步提到的水塘便是知青平常用的水源,到知青點的距離約100米。新知青的勞動就從這挑水開始了。一個裝滿水的水桶約15公斤,一副水桶便是30公斤。這時的柱子雖有縛雞之力,尚無能力挑戰滿滿兩大桶水,於是想到裝半桶多跑兩趟之計策。裝水要先下到水塘裏,然後把扁擔上的兩個水桶在水裏左右一晃裝滿,挑上來便是了。柱子暫時還沒有這個本領,隻好把水桶一個個拿到水塘裏裝上半桶水再提上來。孰知這樣裝水更費力,那水塘下麵必然很滑,水桶重的話比較容易站穩腳跟一次成功,如果比較輕則容易滑下去。等柱子把兩個半桶從水塘拖出來,已是滿頭大汗氣喘籲籲了。會挑水的順著桶悠蕩的勁兒一悠一悠的走起來很輕鬆,柱子在扁擔兩端把水桶放平衡就已經費了很大力氣。俗話說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在這裏是一桶不滿半桶晃蕩。待柱子磕磕絆絆把半桶水挑到青年點,已經精疲力盡了,脖子後麵火辣辣地疼。不小心腳下若再被絆一下,這一次辛苦便歸零了,其它新知青亦是如此。女知青就更加困難了,挑四分之一桶也很正常。於是乎大家開始有意無意的躲避挑水。盤錦雨水多,下雨時就三個和尚沒水喝了。
    老知青們竊竊私笑:這算什麽呀,那春天挑秧時哪個挑子也至少有四桶水重,一走就是一裏地。我們脖子後麵全有一個鵝蛋大小的疙瘩,那全是挑秧磨出來的,等你們磨出這般疙瘩來才能挑秧,脖子就不會疼了。等你挑完秧再挑水,那就和少林寺和尚挑水一樣玩似的了。說話當中老金掀開衣服給大家展示,果真脖子後麵異軍突起,還真不小呢。柱子摸著老金脖子後麵的疙瘩心裏可真的犯起愁來。隊長說了我們是主要勞力,挑秧肯定是跑不了的,那可是700畝地哪!那是滿4桶水啊!明年的春天如何是好?柱子也要比正常人多長出那鵝蛋般的疙瘩嗎。後來一想也沒什麽了不起,村裏壯勞力人人都長這個,在這裏脖子後麵長鵝蛋疙瘩才是正常人。
    想辦法水還是能弄回來的,但是這水塘水可不比城裏的自來水。水塘是鴨鵝和水鳥的天國,隨吃隨拉。旁邊還見有人洗過衣服。離開不到20米遠就是知青點的公共廁所,下雨時保不住會坑坑相通。時值夏末,塘裏的水越發綠了起來,甚至還漂著薄薄一層綠沫沫。社員和老知青就那麽喝了也沒見有什麽不適,柱子開始沒有這個膽量。依照帶隊幹部傳授的先進經驗,向水缸裏略放一點明礬攪拌開,一會兒泥土便沉澱到缸底,水就會澄清。再把水燒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雖有土腥味兒,飲用還是安全的。辦法不錯,就是太麻煩的點兒,一著急也就不顧那麽許多了,凡事總要有個適應過程嘛。時間長了,缸底的泥土也有了厚厚一層。淘缸!柱子把水全部倒掉,居然在缸裏抓到幾條小魚,可憐這魚兒不知已在這窄小空間生活了多久。
    吃飯時間到了。隊長說了:這一個星期不僅放假,而且由生產隊管飯,當然都是大米飯。新知青們高高興興來到會計家吃飯。菜是豬肉燉粉條加茄子,雖然花樣少遠遠比不了城裏的菜香,量可是富富有餘,滿滿的裝了一大盆。米飯也是尖尖的一大盆。一個小夥子笑盈盈的端來一碗盛得滿滿的米飯,吃吧吃吧,柱子為貧下中農的熱誠感動不已。幾十年過去了,柱子依然清楚記得當初的情景。當年到鄉下學農勞動時哪有這事兒啊。記得在營城子勞動時,柱子餓的都前胸貼後背了,吃飯的時候人家就用鏟子往飯盒上來那麽一下。上麵看著滿滿的,下麵是空的。那哪能瞞的住柱子,柱子不肯離開,沒辦法又給了一小點。現在這裏可是真心實意的,隨便吃。
    柱子從那沾滿白飯粒兒的手上接過米飯,很快就狼吞虎咽的吃完了。這裏的米飯確實與在城裏吃的米飯不一樣,有點發甜而且有油性,不用吃菜調劑味道。城裏的大米都已經儲存多年,不僅沒有油性而且多少有些黴味兒了。再來一碗,柱子把目光移到了飯盆那邊。咦,這裏的米飯怎麽有許多黑點,難道要攙芝麻?近前一看恍然大悟,米飯表麵密密麻麻落滿了蒼蠅,轟走這裏又飛到那裏,不知從哪兒下手。有辦法了,蒼蠅是不可能飛到裏麵去的,躲開表麵掏洞盛飯就可以了。此後的幾天裏,新知青們不約而同的采取地道戰方式,順利的解決了吃飯問題。
    回到青年點跟老知青們一說,老知青們哈哈大笑:現在不吃到時候就沒了,告訴我們在誰家,吃剩飯去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