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布達佩斯的第二天上午,我們隨團遊覽市容,參觀馬加什教堂、漁人堡和英雄廣場。
穿過熙熙攘攘的街道,汽車載著我們跨國伊麗莎白大橋進入多瑙河對岸的布達城,蜿蜒來到城堡山上的一個小廣場。布達老城情景溫馨,青石路麵,幹淨整潔,路邊的建築明白無誤地告訴你它的悠久曆史,同時又讓你感到它的與時俱進。
在導遊為我們介紹布達老城和馬加什教堂的曆史時,同車的一些人已迫不及待地溜到廣場的各個角落去拍照了。
從外表上看,馬加什教堂(Mátyás Templom )和歐洲一些著名的大教堂相比,絕對算不上高大雄偉,但它之所以如此吸引人的眼球,多半是因為它清新的外觀。這是一座石灰岩建築,在設計上顯示出匈牙利民俗、土耳其文化和新歌德式建築風格等多種元素,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圖案鮮明的彩色屋頂,為整個教堂增加了不可抗拒的趣味和活力,映襯在藍天白雲下,從哪個角度都非常適合拍照。難怪喜歡拍照的遊客看到它後就情不自禁了呢!
馬加什教堂不僅是布達佩斯的重要旅遊景點,也是匈牙利曆史的標誌性建築。這座教堂原本叫作聖母教堂,由當時的國王貝拉四世(IV Bela)所建,1269竣工。15世紀時,馬加什國王在教堂的南側建了一座尖塔鍾樓,整個教堂便被命名為馬加什教堂。因為曆代匈牙利國王的加冕儀式皆在此舉行,這個教堂又有“加冕教堂”之稱。在16世紀土耳其占領匈牙利期間,教堂曾經被焚。後來,土耳其人也在這塊風水寶地上建了一座清真寺。雖經戰亂,馬加什教堂還是頑強地生存了下來。現存的教堂,是於1874至1896 年間重新修築的。因此,這座教堂承載了匈牙利沉重的曆史,見證了改朝換代的時代變遷。
拾級進入教堂,仿佛走進匈牙利曆史博物館。歐洲教堂看多了,裏麵的結構大同小異,往往會出現記憶混淆。記憶深刻的大多是那些有故事的教堂。
馬加什教堂之所以讓人記憶深刻,不僅是它的彩色屋頂,更為重要的是它擁有大量的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教堂尖塔內部至今還保存有貝拉王及其王妃的石棺,二樓還有一座茜茜公主的大理石半身像。茜茜公主的故事廣為人知,她和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曾在這裏加冕為匈牙利國王和王後。當然,教堂內的彩繪玻璃工藝精湛,絢麗多彩,雕塑壁畫,美不勝收,也是令人流連忘返的原因。
走出教堂大門,但見一些遊人對著教堂的尖頂拍照,仔細一看,才發現尖頂上並非避雷針,而是一隻口衘戒指的烏鴉。看到我們在照相,導遊走過來告訴我們,烏鴉在匈牙利是吉祥的象征。據說馬加什國王在執政期間,曾有人想用毒戒指暗算他,可烏鴉將那枚毒戒指叼走了,使國王躲過一劫。因此,人們在教堂的頂上為烏鴉塑像,以示紀念。
馬加什教堂的隔壁就是麵向多瑙河的漁人堡。這座造型酷似童話世界的美麗城堡建於1895年到1902年之間,傳說是為紀念當地漁民保護這裏的魚市而修建的。實際上,這座建築的軍事功能遠不如它的象征意義。七座圓塔代表著最早在匈牙利定居的七個部落。雙層石灰岩建築以新羅馬風格的尖塔為中心,塔與塔之間用回廊連接,蜿蜒曲折,步移景換,並在麵向多瑙河的地段形成一溜兒視野開闊的觀景平台。這裏雖無彩繪的雕梁畫棟,卻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自然和諧。徜徉其中,居高臨下,鳥瞰多瑙河兩岸,景色萬千。
城堡的一部分回廊是一家餐館,坐在餐廳裏可以鳥瞰多瑙河對岸國會大廈和布達佩斯的秀麗風光。我挺想趁著同車的人四處照相之時坐在那裏欣賞多瑙河兩岸的美景,但可惜的是,此時不是餐館的營業時間,無緣在這家餐館把酒憑欄。
漁人堡和馬加什教堂中間的圓形廣場上,矗立著一座身披戰袍手持權杖騎在馬上的伊什特萬一世聖.斯蒂芬國王(King St. Stephen’s statue)的青銅雕像。這位能征善戰的匈牙利大公,受洗成為基督教徒後,在馬紮爾民族中強製推行天主教信仰。公元1000年,教皇西爾韋斯特二世為他加冕為匈牙利第一任國王,從此,匈牙利也升格為王國,完成了從遊牧部落向封建國家的轉變。瀏覽雕像底座的浮雕,不禁浮想聯翩。當年聖·斯蒂芬國王躍馬揚鞭馳騁疆場的年代雖然漸行漸遠,卻又若在身邊。
作為匈牙利的國父,伊什特萬一世在匈牙利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在多瑙河東岸毗鄰國家歌劇院的安德拉什大街上,有一座布達佩斯規模最大的教堂,就是為紀念這位開國君主所建,叫作聖伊什特萬教堂,該教堂至今還保存著伊什特萬一世的右手供人們朝拜。匈牙利人甚至把8月20日他的加冕日定為聖伊什特萬節每年慶祝。
城堡山上的另一著名古跡是茜茜公主等皇室名流曾經居住過的古王宮,與漁人堡和馬加什教堂比鄰而居。由於時間關係,旅行社未安排我們參觀王宮,但在布達佩斯的各個角落,幾乎都能看到這座鶴立雞群的宮殿,如影隨形。一般說來,歐洲的王宮有多少房間,就能有多少故事。這樣的龐然大物,還是等時間充裕的時候再來慢慢品味吧。
近午時分,旅遊車載著我們返回佩斯,沿著我們昨天走過的安德拉什大街,來到英雄廣場。
英雄廣場(Heroes' Square)是佩斯的中心廣場,一個融合了曆史、藝術和政治的象征性景點,在某種程度上說,有點兒像北京的天安門廣場。英雄廣場是1896 年為紀念牙利民族在歐洲定居1000 年而興建的,是由19 世紀著名的新巴洛克學派雕塑家佐洛·捷爾吉和建築學家斯奇凱丹茲·奧爾拜特主持設計和施工的,1929 年正式完工。這個頗具儀式感的建築群恢弘壯麗,廣場兩邊分別是匈牙利最大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中間赫然矗立著一座千年紀念碑。紀念碑的頂端站立著一個展翅欲飛的天使,碑座上有7位馬紮爾部落首領的雕像,他們騎著高頭大馬,個個全副武裝,威風凜凜,威武雄壯。正中間的雕像就是馬紮爾人的大酋長阿爾帕德。
中國民間有一種傳說,即匈牙利人是匈奴的後裔。其實,從匈奴西遷至匈奴帝國滅亡都是在匈牙利建國很早以前的事。匈牙利這塊地界曾經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但羅馬帝國滅亡後,就成了很多遊牧民族競相爭奪的地盤。即使現在,在布達佩斯的許多地方還能看到羅馬人留下的斷壁殘垣,它們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此後,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以及周邊的遊牧民族都曾在此逐鹿,匈牙利人是否有古代匈奴人的血統,是個很難說清楚的問題,盡管匈牙利人還保留著姓在前,名在後的習慣,但也不能因此就斷定人家是匈奴後裔不是?據曆史學家考證,匈牙利人的祖先是從中亞草原遷到歐洲來的馬紮兒人。從公元5 世紀中葉開始,他們逐漸西遷,共有7個部落來到今天的多瑙河和蒂薩河一帶定居,並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因而,這7個部落的首領就成了匈牙利的開國元勳。
紀念碑兩側有兩堵對稱的弧形廊柱壁 ,每個廊柱之間,都陳列著匈牙利著名的曆史人物和民族英雄的雕像,雕像基座上刻有他們的生平年代,下麵還有一幅反映其功績的浮雕。匈牙利第一位國王伊什特萬一世、拉斯洛一世,科恩維斯.卡爾曼、馬加什一世等曆史人物都在此占有一席地位。
在紀念碑前,有一長方形石棺非常醒目,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匈牙利人民為紀念曆代民族英雄而建的,棺蓋上的浮雕大字為:“為了我國人民的自由和民族利益而犧牲的英雄永垂不朽!
到任何國家旅遊,事先做點兒功課,弄清其曆史發展的脈絡是很有必要的。由於這次旅行前沒做任何功課,隻好老老實實聽導遊講故事。
隨團遊覽了布達佩斯的主要景點後,我們獲得一個下午的自由活動時間,於是,便決定利用這段時間在這個陌生的城市尋找我們想看的目標。由於來匈牙利之前沒做功課的原因,我們不得不拿著介紹布達佩斯的書按圖索驥。當然,此時我們最迫不及待想去的地方,不是那些還沒去過的旅遊景點,而是找到一個有當地特色的餐館解決午飯問題。大女兒提議去離國家歌劇院不遠的一個露天小吃一條街,大家一致同意。
從下榻的旅店出發,穿過了幾條街,便在一條巷子裏發現了這個所謂的小吃一條街。這裏實際上是一片被拆掉的老樓的空地,兩邊樓房裸露的磚牆與大街上精美的建築形成強烈反差,讓我立即聯想起北京的798。一個個販賣食品的小攤,風格獨特,雖然吃的東西味道不錯,但給我留下更深刻印象卻是這個特立獨行場所。牆上醒目的塗鴉、先鋒派的酒吧、誇張的裝修、往來的遊客,都曆曆證明這裏是一個熱鬧場所,隻不過我們來得不是時候,顯得有些冷清。若是晚上來,其熱鬧程度應該不亞於北京的三裏屯酒吧一條街。
戀戀不舍地走出小吃一條街,不一會兒就來到了多瑙河上的伊麗莎白大橋。橋上觀河,清風送爽,多瑙河的風姿顯得更加嫵媚。兩岸美輪美奐的標誌性建築,河上川流不息的遊船,展現出一幅美輪美奐的歐洲畫麵。左岸是古老而莊重的布達城,右岸則是布滿巴洛克與古典主義建築的現代商業城市佩斯,兩岸在眾多橋梁的連接下,渾然一體,交相輝映。這座橋緊鄰布達佩斯最著名的鏈子橋,站在這座橋上看鏈子橋,不得不承認,還是風景那邊獨好。於是,我們沿著河邊向鏈子橋走去。
鏈子橋(Széchenyi Lánchíd )是來布達佩斯的遊人必到之處。這座橋於1839年開始興建,1849年建成,是第一座真正連接佩斯與布達兩城的永久性建築。盡管布達佩斯有九座建在多瑙河上的大橋,唯獨鏈子橋被人們稱為布達佩斯的象征。二次大戰期間,德軍因作戰需要,曾將鏈子橋全部炸毀,匈牙利人在戰後又重建鏈子橋,使之在和平年代更顯流光溢彩。
鏈子橋的兩端各有一對石獅雕像,為匈牙利著名雕塑家亞諾士的作品。據說亞諾士相當自負,認為自己的作品完美無瑕,誇出海口說,若誰能找出石獅的缺陷,他將跳河自殺。結果,竟被一個孩子發現了獅子沒有舌頭,使這位雕塑家羞愧難當,當即跳進了多瑙河。無論故事的真實性行如何,足見匈牙利人做事的認真態度,怪不得這個不足一千萬人口的小國出了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呢。雖然石獅沒有舌頭,但它們仍然給這座橋增添了無盡的魅力,被人們稱為多瑙河上的一顆明珠是當之無愧的。
離開鏈子橋,沿河北上,遠遠便能看到國會大廈巍峨的身影。沿河走了沒多遠,一堆鐵鞋霍然出現在眼前,原來這就是多瑙河畔的“大屠殺紀念碑”。二戰期間,奉行極端法西斯主義的匈牙利箭十字黨掌權期間,曾將大批猶太人擄掠到多瑙河畔槍殺,並拋屍河中。2004年,匈牙利雕塑家鮑烏埃爾.久洛製作了60雙不同的鐵鞋,陳列於此,並於翌年4月16日的“大屠殺紀念日”,將這組作品正式與公眾見麵。周圍三塊鐵鑄標牌,分別用英語、匈牙利和希伯來語寫著“紀念1944-1945年間被箭十字黨武裝分子屠殺並拋入多瑙河的死難者。匈牙利人用於麵對曆史的態度是令人敬佩的。
帶著沉重的心情,繼續北上,隻幾條街的光景,便來到國會大廈前的廣場。從多瑙河對岸看國會大廈,看到的是大廈的背麵;大廈的正麵有個挺大的廣場,即科蘇特廣場。科蘇特是匈牙利著名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在匈牙利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據說全國有很多廣場和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
像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一樣,科蘇特廣場在匈牙利政治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1956年震驚世界的“匈牙利事件”就發生在這裏。當年10月,布達佩斯爆發了數十萬人聲援波蘭抵製蘇聯幹涉內政的示威遊行,並要求匈牙利實行全麵改革、納吉重新出任政府總理和蘇聯駐軍撤離匈牙利等要求。10月23日,當遊行抗議的民眾在廣場上集會時,國會大廈對麵的大樓房頂突然槍聲大作,手無寸鐵的人們紛紛倒在血泊中。情形跟三十多年後發生在北京的“六四事件”有很多相似之處。據統計,“匈牙利事件”中民眾死亡兩千多人,後又判處死刑五百多人。約13000人受傷,另有約20餘萬匈牙利人成為難民。
匈牙利事件對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因為中國官方媒體在自己的宣傳活動中總愛把匈牙利當成一個反麵教材,以至於“匈牙利反革命事件”、裴多菲俱樂部和納吉等字眼都成為國人耳熟能詳的政治詞匯。之所以產生這種情況,是因為中國黨和政府的領導人大都具有相當高的政治覺悟,認為同樣的事件遲早會發生在社會主義中國,因此老早就製定了同西方資本主義陣營毫不妥協的政策。
據我上學時流傳的一些說法,在匈牙利事件中,周恩來總理代表毛主席同蘇修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才迫使蘇聯出兵鎮壓了匈牙利反革命暴亂,周總理並且不顧個人安危,以無產階級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乘蘇軍坦克親自到布達佩斯街頭參與平暴活動。後來,經查曆史資料才知道,周恩來率領中國黨政代表團來布達佩斯時,正是槍聲才剛平息,局勢尚未穩定之時。為了保證中國領導人的安全,匈牙利政府才決定用坦克車接送周恩來等人。雖然媒體報道有誇張之嫌,但中國黨和政府對匈牙利事件的堅定立場則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說來也巧,二十年後的1976年,中國發生“四.五事件”,中國官方宣傳順理成章地將其稱為“匈牙利反革命事件”,把鄧小平稱為中國的鄧.納吉。由於我也親曆過中國的“四.五事件”,對所謂的1956年“匈牙利反革命事件”就更感興趣。既然來到了這次事件發生的中心地帶,當然要聽聽匈牙利人對這一曆史事件的反應,看看與這一曆史事件有關的曆史遺跡。
上午遊覽時我曾與導遊提起過這次事件,他斬釘截鐵地說這是一次人民起義。不知是否以前也曾有中國遊客問過他相同的問題,他的態度是不容置疑的。這個導遊的態度至少反映了大多數匈牙利人對這一曆史事件的看法。為了尋找納吉雕像,我尾隨其他旅遊團,順便聽了聽不同導遊的講解,真正感覺到匈牙利人對曆史的態度是相當坦誠的。
他們敢於麵對曆史,卸下包袱,走向未來。
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時任匈牙利總理的納吉,被蘇軍逮捕,在1958年6月16日被處決。
在科蘇特廣場的東南角,我們終於找到了納吉的雕像。這是一組完整的雕塑作品,水池中的一座橋上,納吉手扶欄杆,站在中央。橋的兩側分別象征著新舊體製,納吉毅然脫了舊體製的束縛,走到了橋的中央,凝視著代表民意的國會大廈,意誌堅定但神情憂傷。納吉的腳下,還有民眾自發獻上的花環和鮮花,散發著淡淡的芳香。
1989年匈共放棄獨裁後,為納吉平反,並在英雄廣場為納吉舉行國葬,有數十萬民眾自發參加。
與納吉雕像合影後,我特地找了一個角度凝視納吉的雕像,仔細端詳。我不禁在想,曆史真是一個人人打扮的小姑娘嗎?看看今天的情形,納吉同誌,您是否應該感到些許的慰藉呢?
夜遊多瑙河是旅行社為我們安排的節目。告別了納吉同誌,我們匆匆趕回下榻的旅店,乘車來到遊輪碼頭。黃昏,多瑙河畔,涼風習習。登上遊艇,施特勞斯的“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在船上飄蕩。皓月當空,華燈初放,藍色的多瑙河,令人心曠神怡。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後,多瑙河兩岸華燈怒放,將緩緩流淌的河水潑上斑斕的色彩,波光粼粼,水光瀲灩。船沿河一路走來,布達王宮、馬加什教堂、漁人堡和國會大廈等白天剛剛看過的建築都展現出完全不同的風姿,從身邊掠過,流光溢彩,構成一幅美輪美奐的人間仙境。
匈牙利國會大廈(Hungarian Parliament Building)是布達佩斯的名片。它是匈牙利最大的建築,也是歐洲第二大新哥特式議會建築。這座富麗堂皇的建築在昨晚夜遊多瑙河時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們來到國會大廈時,大廈門前的科蘇特廣場上行人寥寥。導遊去買門票的時候,我們得以在廣場上閑逛。站在廣場正中,國會大廈顯得異常雄偉,兩尊銅獅雄踞正門兩旁,而大廈的保安竟然渺小得無足輕重。在廣場散步令人心胸開闊,也容易浮想聯翩。
畢竟,1956年10月在這裏發生的那場屠殺令人難以忘懷。從國會大廈對麵的樓頂上向廣場上的人群開槍,當時該是何等慘烈!好在匈牙利人並沒有那麽健忘,匈共倒台後,匈牙利政府在廣場中央建了一座1956年起義死難者紀念碑。黑色大理石上刻著醒目的“1956”。紀念碑的上方,形似一灘融化的蠟燭,蠟燭內的長明燈永久不熄。
未及欣賞廣場上其他的雕塑,導遊已經招呼我們進入國會大廈。
無論從哪個角度講,國會大廈都堪稱建築藝術的精品。其通體象牙白色的外表、文藝複興式的紅色錐形大圓頂、和諧對稱的尖塔,恰如其分的裝潢,無不令人歎為觀止。經過嚴格安檢後進入大廈,才領略到其內部的豪華。據導遊說,建築這座大廈,除了珍貴石材,還使用了40公斤的黃金,以至於整座建築顯得金碧輝煌。十六角圓頂大廳是國會大廈的中心,由此向南北兩側延伸。十六根邊柱石上矗立著十六位匈牙利曆史人物的雕像。一群來此參觀的匈牙利小學生正在安靜地聽老師給他們講解這些曆史人物的故事。盡管聽不明白那位老師在講什麽,但從他們的表情來看,他們對自己的曆史表現出一種特別的尊重。
下午,參觀完伊什特萬大教堂後,登上前往維也納的客車,揮別布達佩斯。
藍色的多瑙河,童話般的漁人堡,是那麽的令人眷戀。旅遊車風馳電掣,將布達佩斯的“鐵鞋大屠殺紀念碑”,恐怖博物館等等逐漸甩在身後,唯有裴多菲愛情詩和李斯特的鋼琴曲還在車中回蕩,不知不覺便來到我們歐洲之行的第二站,音樂之都維也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