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

園中草木春無數隻有黃楊厄閏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2008 北京紀行--喜新厭舊

(2008-10-28 10:12:40) 下一個
北京是個“喜新厭舊”的城市。我這裏指的既不是居住在北京的人們為離婚率攀升做出的巨大貢獻,也不是指追趕時髦的小資和大眾傳媒掀起的一浪高過一浪的時尚風潮。北京的喜新厭舊是全方位的,是毫不掩飾理直氣壯的,是轟轟烈烈大張旗鼓的,是堅持不懈不屈不撓的。因此,這種喜新厭舊給人的印象尤其深刻。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蓋北京飯店東樓的時候,街頭兒總是有一堆人仰著脖子張著嘴嘖嘖稱奇,連騎自行車路過的人都捏閘定車抬頭瞻仰。現如今呢?人們路過北京飯店連頭都懶得抬了。



北京飯店算什麽?北京街上花裏胡哨的建築太多啦。您都看,看得過來嗎?說的也是。什麽鳥巢鳥蛋大褲衩子王八蓋子,這些遐邇聞名的新建築,成了新北京的地標。盡管如此,在京期間我卻沒有產生出一種仔細看看這些建築的欲望,主要原因還是覺得這些建築缺乏親和力,引不起太大的興趣。



從街麵上瞅,北京有點兒像個趕著參加洋人爬梯的老頭兒,急扯白臉地脫了長袍馬褂,還沒來得及換肚兜兒就套上一身名牌西裝,怕自己還不夠洋派,臨出門又抄了件呢子大氅披在身上,拄著文明棍,進了爬梯大門才發現腳上還蹬著同陞和的千層底布鞋呢。老遠一看,北京比扭腰還扭腰,可從那些摩天大樓夾縫中,您還是能輕而易舉地發現,這是一座有著幾百年曆史的古城。

其實,北京在最近一輪突飛猛進的城市開發建設中,對城內文物古跡的保護還是挺有力度的。畢竟旅遊業發達了,知道還是老玩藝兒值錢,招遊人待見。不久前看到一則新聞報道,說一位房地產商向媒體表示,炸掉故宮建民宅很好很劃算。到現在,也沒見什麽人敢拆故宮,照樣賣票讓人參觀。再怎麽說,故宮還具有旅遊觀光價值呢不是?遺憾的是,我這次回京竟沒來得及進去轉轉。

雖然沒逛故宮,倒是在天安門前轉了個彎兒,為的是看看新修的前門大街。剛到北京,家裏人就跟我說,前門修了條步行街,恢複了老北京的風貌。一聽這話,無論如何我也得抽功夫逛一趟前門大街。



來到步行街前,前門樓子和前麵的箭樓門洞大開,站在這裏往裏瞧,是毛主席紀念堂。這條線原本是北京城的中軸線,倍兒直。尤其是故宮以南這段,視野極好。據說,當年皇上在太和殿的龍椅上,一眼能望出城外去。現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和毛主席紀念堂兩座建築往中間一戳,視野就給擋住了,在地麵上就甭想看這條中軸線了。要看,隻能鳥瞰。



自明清以來,前門這一帶一直是北京的商業中心,集中了很多老字號的飯館店鋪。文革前,大北照相館、慶林春茶葉店、全聚德烤鴨店、天成齋餑餑鋪、便宜坊烤鴨店、老正興飯莊、月盛齋醬肉鋪、華孚鍾表店、慶頤堂藥店、一條龍羊肉館、盛錫福帽店、六必居醬園。。。等老字號店鋪都還在這裏開張營業。文革破四舊時,才幾天的工夫,紅衛兵就把老字號的牌匾砸了個精光,獨具特色的前門大街立馬便被席卷全國的紅海洋吞沒了。那段時間,學校組織我們在20路公共汽車上念毛主席語錄,每天在前門大街上打幾個來回兒,算是親眼目睹了紅衛兵小將們的輝煌戰績。改革開放後,雖然前門大街還保持著北京幾個主要商業街之一的身份地位,但其老北京的傳統風貌卻已消失殆盡。

借著北京舉辦奧運的光,自2007年5月9日開始,前門大街開始了大規模修繕整治工程。在經曆一年時間的修繕後,前門大街這條再現清末民初風貌的老街在奧運開幕前一天正式對外開放。

前門大街當年曾是皇帝去天壇祭天必經的禦道,現在依然白石鋪地。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鐺鐺車出現在前門大街,直到文革,鐺鐺車一直是前門大街的一道風景。



這不,這回修步行街,把鐺鐺車也請回來了,為的是讓人們懷懷舊,體驗一下兒逛前門大柵欄的樂趣。乘坐有軌電車,體驗時代變遷,應該是別有情趣。隻可惜,我去的時候,電車還在調試,還沒投入使用,也就沒坐成。

步行街的路燈挺有特色,有的是一串撥愣鼓,有的是倆鳥籠子,京味兒十足。



自打辦奧運以來,北京對安全問題特別重視。這條步行街剛剛開放,遊人並不是很多,但是,街上的保安人員還是不少的。

 

百年老店月盛齋是乾隆年間辦起來的。店主馬慶瑞最早是在禮部舉辦祀典時幫人看供桌的。他同禦膳房一位專做羊肉的廚子鐵瓷,跟著人家學了幾手兒,憑著這點手藝擺攤兒賣起了醬羊肉。乾隆40年,馬慶瑞賺了點兒錢,就把攤子變成了店鋪,取名月盛齋

月盛齋的醬肉都是用百年老湯製作出來的,特有味道。其燒羊肉,醬牛肉,鹵煮火燒都享譽京城。據說,月盛齋的燒羊肉是慈禧太後的最愛。有次,月盛齋掌櫃的犯了死罪,當斬,慈禧一句“辦了他,我吃什麽?”竟得以免死。可見,這家老字號的燒肉醬肉多對這位老佛爺的胃口!

 

剛剛重新開張的都一處燒麥館,生意興隆。不但郭沫若書寫的牌匾和乾隆賜名故事的雕塑吸引遊人駐足,人家那遠近聞名皮薄餡滿的燒麥也的確貨真價實。不信,您看看門口排隊的長龍,就知所言不虛。

我雖沒有時間排隊品嚐一下都一處的燒麥,但店門前的說明書還是看了一遍。原來,這都一處最早是由一個叫王瑞福的山西人開的“王記酒鋪”。

據說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乾隆皇帝下通州私訪,回京進永定門來到前門一帶,正趕上大年三十。天色已晚,老百姓都忙著趕回家過年。街上的店鋪也早就關門上板了,隻有這家小酒鋪仍在營業。乾隆一行三人餓了,便進了酒鋪。掌櫃的王瑞福一看這三位客人,儀表不俗,憑著多年經營酒鋪的經驗,估摸著可能是出差回京的高幹,大年三十的找不著飯轍了。於是,不敢怠慢,就把三位客人讓到樓上,把店中的洋酒“佛手露”和酒鋪自製的幾樣拿手涼菜“糟肉”、“涼肉”、“馬蓮肉”悉數端來,並親自伺候。

酒過三巡,其中一位客人問王掌櫃:“你這小店叫什麽名字?”王掌櫃忙說小店沒有名字。這位客人聽見窗外歡度新年的鞭炮此起彼伏,油生感慨,就對掌櫃的說:“這個時候還開門營業,京都隻有你們這一處了,就叫‘都一處’吧”。王掌櫃當時一聽也沒太在意。沒過幾天,幾個太監送來了一塊“都一處”的虎頭匾,並對王掌櫃說,三十晚上萬歲爺來這吃飯,這塊匾就是萬歲爺的禦筆賞賜。王掌櫃一聽,嚇得連忙叩拜,幸虧當時沒敢怠慢。立馬把皇上賜與的虎頭匾掛在進門最顯眼的地方。從此,“王記酒鋪”便改名叫“都一處”了。現在乾隆皇帝親筆題寫的“都一處”虎頭匾掛在店堂正中,成了這家飯店的招牌。

 

全聚德的名氣比都一處要大多了。和便宜坊的燜爐烤鴨不同,全聚德的掛爐烤鴨後來居上,成了中國美食的傑出代表。也不像都一處那樣拿乾隆皇帝說事兒,人家全聚德用外國元首給自己做廣告。記得出國前去過幾次全聚德,店堂裏到處掛著尼克鬆、田中角榮、西哈努克親王等人光顧全聚德的照片。怪不得來過中國的老外總是愛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呢。成功的市場營銷策略使全聚德發展成為一個大型集團企業--北京全聚德烤鴨集團公司。您瞧人家飯店的門臉,透著陣勢。

 

逛前門大街想買東西的主兒,基本上不會錯過大柵欄。這條街實際上就是前門大街上的一個露天的SHOPPING MALL。



雖說前門步行街的設立是要恢複老北京的市井風貌,將其建成集北京建築文化,梨園文化,商賈文化,會館文化,民俗文化為一體的特色街區,但這條街給人的感覺還是一個字----新。說再造前門大街可能比說恢複更為準確。新的鋪麵,新的建築材料,新式裝修,無不顯示出這項工程設計者的意圖,那就是整舊如新。八十年代初,侯仁之,陳傳康,羅哲文等北京的專家學者就大力呼籲要對北京的古建築實行修舊如舊的政策。這個道理,潘家園那些擺地攤賣假古董的小商販們倒是領會得非常到家。您喜歡商代的銅鼎,還是宋代的官窯?絕對跟真的一樣。這些玩藝兒要是做得跟新出爐的一樣,誰要啊?

要想修舊如舊,北京的古建修繕隊伍是完全可以勝任的。但為什麽總是出現對古建築施行整舊如新的做法呢?這主要還是觀念問題,主持項目的人具有強烈的喜新厭舊的觀念。

在中國的現代化過程中,全盤西化的觀念是深入國人潛意識之中的。改革開放以來,這種現象愈演愈烈。盡管人們知道凱末爾主義在中國行不通,但傳統文化仍然不能受到足夠的重視。在實際工作中,創新,可以彰顯官員們的政績;修舊,卻費力不討好。因此,在這種社會氛圍中,北京城隻能變得愈來愈新,文化傳統支離破碎,從而使所謂的文化古都逐漸演變成缺少底蘊的現代都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風行水上 回複 悄悄話 深有同感。
紫竹苑 回複 悄悄話 還記得為蓋新東安要拆吉祥戲院那會兒,多少人反對啊.可沒用,最後舉行個紀念演出算是給那百年老戲院送葬,還是拆了.
我們家過去住遂安伯胡同,現在全部拆平了.開放後落實政策住過前三門.那時候隻要路過月盛齋門口,那香味就引著我一定得買點回去,現在月盛齋的牛羊肉就剩下鹹,香味大打折扣了.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人忒多,亂,食品衛生質量不是一般的問題。總之一群農民剛進城的感覺
黃楊 回複 悄悄話 回複SUNNE的評論:
就差把香港搬王府井去了。
SUNNE 回複 悄悄話 王府井大街讓那幫香港人修廢了,糟蹋了。前門大街複古後感覺不錯,聽說去的人很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