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的天安門廣場
PM2.5小笑話裏的大問題
在大氣汙染嚴重的北京,一名女子戴口罩外出
PM2.5僅靠技術無法解決
中國的大氣汙染愈發嚴重。如果不加以治理很可能會危害身體健康。雖然日本的環保技術,例如汽車的氮氧化物(NOx)分解催化技術、煤炭火力發電站的脫硫裝置和脫硝裝置,也就是低氮氧化物燃效技術以及中小規模燃煤鍋爐的環保技術等有助於治理大氣汙染,不過克服公害並非如此簡單。
日本三重縣四日市曾經被大氣汙染所困擾,四日市之所以戰勝了公害得益於多種原因。例如改為使用硫磺含量低的石油、擁有建議引進脫硫裝置的技術人才和以公害訴訟為契機向企業施壓的社會人士,另外日本的民主主義也發揮了作用,不治理公害就無法當選市會議員、市長和縣知事等。
在四日市公害克服問題上不該忘記一個人,那就是三重大學教授吉田克己。吉田教授不僅是公害訴訟中受害方的證人,同時也是三重縣廳的公害控製部門的負責人。吉田提議三重縣實施醫療補貼,實現了四日市的醫療補貼,為日本實施《公害健康受害補償法》創造了契機。如果沒有吉田教授,不管是企業、政府、公害病患者還是市民都不會理性地應對公害。
日本在克服四大公害病時,運用了各不相同的方法,同時也各自湧現出了關鍵人物。之所以這種關鍵人物可以積極發揮作用,是因為日本孕育的“相互體諒”文化。如果沒有這種軟實力,僅靠技術和政治製度無疑無法戰勝公害。
對於被“PM2.5”而苦惱的中國,在向日本學習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僅靠技術無法完全解決問題。例如,中國早在很久之前便擁有了用於煤炭火力發電站的脫硫裝置技術……
《日本經濟新聞》 2013.10.28
日本逐粒分析PM2.5 要從太空監測PM2.5
日本工學院大學教授阪本哲夫等人日前宣布,開發出了能逐粒分析細顆粒物PM2.5的顯微鏡。通過向細顆粒物照射比之更細小的離子束進行調查。根據PM2.5表麵和剖麵的圖像,能詳細分析其成分和內部結構等。這項技術有望應用於對細顆粒物來源以及其對健康影響等領域的研究。
PM2.5是飄浮於大氣中的直徑小於2.5微米(一微米等於百萬分之一米)的微小顆粒物。研究團隊開發出了將離子束細化至0.04微米的技術。利用離子束照射細顆粒物,即可弄清其表麵以及組成成分。如果用離子束切斷顆粒物,還可以分析其內部成分。
研究團隊在日本長崎縣內采集到了被認為由中國飄來的PM2.5,並利用新顯微鏡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表麵多為作為廢氣主要成分的硫酸鹽,但內部則包含燒煤時釋放的“黑碳”。該團隊認為這正在全球變暖的原因之一。
PM2.5的主要發生源是汽車、工廠和火力發電站等。如果PM2.5濃度很高,可能對身體造成負麵影響。阪本教授表示,“希望利用新技術鎖定顆粒物的發生地區,同時弄清其對人體的影響”。
以往即使使用顯微鏡,也很難詳細分析顆粒物的成分。
《日本經濟新聞》 2014.03.06
日本政府正在著手構建從太空觀測細顆粒物“PM2.5”等大氣汙染物的體製。將在預定於2017年度發射的人造地球衛星上搭載可大範圍觀測汙染物濃度的傳感器。從太空中監測飄向日本的PM2.5,將有助於提前發出預警以及確定汙染源等。另外日方還將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合作,建立全球規模的監測網,以解決跨越國境的環境問題。
將要發射的是溫室氣體觀測衛星“呼吸”號(英文名為GOSAT)的後續型號。上麵搭載有日本環境省、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國立環境研究所聯合開發的觀測PM2.5的傳感器。
傳感器通過地表反射的太陽紫外線等來觀測PM2.5等細顆粒物。可觀測的濃度為每立方米20微克左右,其性能高於日本的暫定指針(每日70微克/立方米)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日平均25微克/立方米)等。
越境汙染本來難以預測,但通過衛星就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準確掌握濃度等情況。另外,如果能預測到汙染物向日本擴散的話,就可以提前發出預警。如能確定汙染源,日本還可以向相關國家或地區提供技術來進行防範。
此外,衛星還能測定汽車與工廠排放氣體等所含的名為“黑碳”的煤煙。這種黑色的粒子和二氧化碳一樣具有較高的溫室效應。“黑碳”壽命隻有10天左右,人們對其了解還不充分。通過揭開該物質的動態,將有助於人們了解全球變暖的總體全貌。
《日本經濟新聞》 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