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

園中草木春無數隻有黃楊厄閏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話美國清明節——陣亡將士紀念日 (1)

(2007-05-27 21:51:34) 下一個
 
 

今年5月25日是美國清明節----“陣亡將土紀念日”(Memorial Day)。

中國的清明節源遠流長。清明既是節日,也是節氣。作為節日,它是中國人給逝去的親人上墳掃墓並與逝者交流對話的日子。在一個具有祖先崇拜傳統且又注重孝道的社會,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民俗節日。

雖然提起清明節,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晉文公和介子推君臣的故事,但大致說來,清明節和政治關係不大。隻不過,由於1976年的天 安 門事件和1989年的政治風波都和清明節沾上了邊兒,才使得這一傳統的民俗節日在近些年來多少染上點兒政治色彩。

美國的清明節則是一個政治色彩很濃的節日,它的正式名稱叫作“陣亡將土紀念日”。它是聯邦法定節日,時間原為每年的5月30日。現在,這個節日是在五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

1968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星期一節日法案”(the Monday Holidays Act),目的是把節日和周末連接起來,照顧政府員工,使聯邦假日借著周末變成三天的休假日。這一法案在1971開始實施, 所以,自1971年開始,陣亡將土紀念日就挪到了每年五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來過。

陣亡將土紀念日是美國南北戰爭的產物。美國南北戰爭是一場大規模的內戰,南北雙方傷亡慘重。在這場同室操戈的內戰中,有62萬人死於疆場,死亡人數遠遠超過美國曆次戰爭的總和。雖然這個數目同中國內戰時期的死亡人數根本無法相比,但它給美國留下了至今仍難以痊愈的創傷。

無論戰爭多麽正義,它的殘酷性是無論如何都不能低估的,戰爭的結局往往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想當年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多少年輕的生命死於戰火,看今天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禮遇有加,風光無限。國共兩黨握手言和,相逢一笑泯恩仇了。幾百萬血戰疆場的烈士倘若有知,會作何感想呢?盡管他們當年視死如歸,見到這情景,怎麽著也會覺著不對勁兒吧。“頭兒,您這不是拿我們當猴耍嘛。”

如果國共兩黨領袖當時就以民族利益為重,以人的生命為重,撇開那些勞什子主義,拋開那些個人恩怨,也不至於死那麽多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政治家們遇到政治危機時,應該多動動腦筋,盡量用政治手段解決爭端,別動不動就動槍動炮的。在這一點上,我還是比較欣賞堅持非暴力主張的甘地。

美國南北戰爭就是這樣一場在美國曆史上死人最多的慘烈的內戰。南北雙方領袖在蓄奴和廢奴問題上產生分歧,南方鬧分家,北方又不幹,雙方都找不出好的政治解決方案,那就打吧。

這一打,可就苦了老百姓了。當時美國資本主義也是處於初級階段,主要經營勞動密集型產品,忒缺勞動力。可是,一打仗,不但嚴重打擊了蓬勃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還給美國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以南方為例:四分之一的白人青壯年人被戰爭奪去生命,財產損失不計其數,要不然戰爭結束後要趕緊重建南方呢。財產損失了,可以重新聚斂,人呢?人死不能複活。這就是為什麽文明世界愈來愈多的人反對戰爭的理由。

最直接感受到戰爭殘酷性的當然是在戰爭中失去親人的家庭。南北戰爭尚未結束,南方一些失去親人的婦女便組織起來,祭奠戰爭中陣亡的親人。她們在墓地上灑滿鮮花,向死者表達自己的哀思和敬意。戰爭結束後,南方許多家庭在祭奠戰爭中陣亡的將土時,不分南北雙方,向死者的墓地一律都奉獻鮮花,這種做法感動了北方人。 

有人就把這事兒報告給了中央,上邊的頭兒們一琢磨,這不是民族團結的象征嗎?早知道這樣兒打個什麽勁呢!於是,當時美軍總司令約翰·洛根將軍(General John A. Logan)於1868年5月5日下了一道命令,正式宣布當年5月30日為“陣亡將土紀念日”,並於當天在阿靈頓國家公墓舉行紀念儀式,向安葬在國家公墓的同盟軍和邦聯軍所有將士的墳墓敬獻鮮花。

關於陣亡將土紀念日的起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全美有二十多個地方自稱是陣亡將土紀念日的發源地,那麽,至少會有二十多個關於陣亡將土紀念日如何產生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值得一提的是賓西法尼亞州的小鎮波奧斯堡(Boalsburg, Pennsylvania)。

據說,1864年十月的一個星期天,一個叫伊瑪.亨特(Emma Hunter)的小姑娘在花園裏采了一些花,在朋友的陪伴下,來到這個位於賓州中部小鎮的墓地,為她父親的墳墓獻花。她的父親生前是同盟軍的軍醫,在戰爭中不幸身亡。與此同時,一位中年婦女也在此看望自己兒子的墓地,她的兒子是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戰役的最後一天陣亡的。失去親人的悲痛使這兩位女士的心緊緊連在一起,伊瑪姑娘為了安慰失去兒子的母親,將手中的鮮花灑在她兒子的墳上,中年婦女也將自己帶來的鮮花放到小姑娘父親的墳前。失去親人的痛苦使她們的心貼到一起,貼在一起的心使她們互相得到安慰,減輕了悲痛,也獲得了勇氣。當她們祭奠完自己的親人準備回家的時候,她們相約明年的今天同來墓地,不但祭奠自己的親人,還要祭奠那些在戰爭中陣亡的沒有親人在世的孤魂野鬼。

她倆回到家後,同自己的親朋好友街坊四鄰講述了她們的計劃,出乎意料地獲得人們的積極響應。第二年7月4日,波奧斯堡小鎮沸騰了,全鎮的人都聚集到了一起,牧師喬治.豪(Dr. George Hall)主持了一個特殊彌撒,之後,人們用鮮花和小旗將小鎮墓地的每一個墳塋裝扮起來,向逝去的人們表示敬意。每年春天用這種掃墓的方式向死去的軍人表達敬意的活動很快被周圍的社區所效仿。

鑒於波奧斯堡小鎮的掃墓活動比1868年5月5日洛根將軍正式宣布的“陣亡將土紀念日”還早,波奧斯堡便有了“陣亡將土紀念日”誕生地的美稱。

其實,無論是在南方還是北方,向陣亡將士表達敬意是人們具有的一種普遍的情感。陣亡將土紀念活動起源於南方還是北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內戰剛剛結束設立陣亡將土紀念日有助於消除分裂,實現和解。麵對亡靈,您說您還有心氣鬧分家嗎?看來,政治家們的有些議題是應該在墓地進行爭論的。

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又有一批死於戰場的軍人。於是,人們開始在陣亡將士紀念日這一天祭奠所有在戰爭中死去的人們。後來,陣亡將士紀念日逐漸演變成為一般家庭祭奠逝去的親人的日子,和咱中國的清明節十分相似。

最初設立陣亡將土紀念日具有明顯的政治色彩,這種紀念活動的形式大致相同,無論在首都華盛頓還是在鄉村小鎮,到了這一天,都組織紀念活動,並且基本都在墓地舉行。往往是現役軍人和老戰土列隊在墓地向陣亡將士鳴槍致敬,掃墓,閱兵,遊行等等,形式挺隆重的,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合。

很多時候,形式對人的影響是不能低估的。然而,1971年實施的“星期一節日法案”對這種愛國主義宣傳產生了釜底抽薪的負麵作用。

 

本來一年一度的愛國主義宣傳活動借助陣亡將土紀念日的形式搞得有聲有色,自打把這個節日挪到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變成三天的休假日,老百姓自覺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人就日益減少了。5月底,春暖花開,又有三天假,誰還願意在家窩著呀。這麽一弄,許多地方連遊行掃墓等活動都組織不起來,人呢?都春遊去了。陣亡將土紀念日名存實亡,成了人們調劑生活的休假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