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

園中草木春無數隻有黃楊厄閏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話春節(1)

(2007-02-12 09:37:55) 下一個
  閑話春節----春節的來曆

臘八一過,春節就快到了。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即中國陰曆新年。傳統上中國人所謂的過年,指的就是過春節。

近年來,由於洋節在中國橫衝直撞,大行其道,傳統的中國節日受到很大衝擊,以致於前不久還出現了“十博士聯名抵製聖誕節事件”。但是,無論洋節多麽張狂,國人對過年仍然情有獨鍾,激情不減。您隻要看看每年的春運,看看火車站鋪天蓋地的人流急赤白臉地趕著回家過年,就能掂量出過年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

 

海外華人對過年好像更加重視,盡管海外的過年氣氛遠遠不如國內。人啊,缺什麽想什麽。這陣子,幾乎每個周末都有家庭聚會,張家李家王家的輪流轉。名義上都是為了過年,實際上也就是湊到一起吃吃喝喝,侃大山。在美國,周圍環境缺少過年氣氛,每到過年的時候,又沒有專門的休假日,想出門旅遊都沒條件,華人隻好周末自己在家忙乎著過年。

還是國內過年熱鬧。神州大地一進臘月便充盈著洋洋喜氣,不信,您現在給國內家人打電話,順著電話線您就能感受到過年的氣氛。這幾天,由於台灣地震遭到損害的海底光纜剛修好,能上國內網站了。上來一看,過年的喜慶勁兒撲麵而來。那咱就先聊聊春節吧。

用“春節”一詞來稱呼中國的陰曆新年,是二十世紀初的事情。

雖然,“春節”這個詞古已有之,但它以前指的不是新年。漢朝的人們把二十四節氣的立春叫做“春節”,到南北朝時,人們甚至把整個春季都叫“春節”。所以說,在中國古代,春節和新年是兩回事,春節隻是一個春天的節日,而元旦才是中國曆法上的新年。

民國以來,把陽曆新年改稱元旦,把陰曆新年叫作春節。再加上官方使用公曆紀年,民間慶祝傳統節日仍然使用陰曆,陰陽曆並行,使人們在使用元旦,新年和春節等名稱時經常產生混淆。

近代中國曆史改朝換代比較頻繁,加上中國統治者改朝換代時有更改曆法的傳統,所以,關於中國新年的叫法也顯得不很統一。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是中國人花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追求西方化在政治製度層麵獲得的具體成果,怎麽著也得在曆法上立杆見影不是?

新成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立法決定自公元1912年1月1日起使用公曆,並規定公曆1月1日為“新年”。

兩千多年的傳統咋能一下子就消失了呢?老百姓在傳統與創新的鬥爭中總是傳統的同盟軍,傳統的東西都熟悉,習慣了,用起來比較方便。所以,1912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中國老百姓一如既往,照樣熱熱鬧鬧過新年。

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後,為了顯示他不同於表麵西化的孫中山,以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為己任,同時又要表示對孫中山和南京臨時政府所作決議的尊重,在1913年7月批複內務總長朱啟鈐四時節假報告時,在保留公曆新年的同時,批準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全國例行放假,並於第二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從此,以往的舊曆新年元旦就變成了“春節”。

不久,由於袁世凱複辟,二次革命興,繼而中國出現南北政府,軍閥混戰,各自為政,在曆法使用上也出現了混亂局麵。由於“春節”是袁世凱批準的,在反袁鬥爭中,許多倒袁人士把春節和袁世凱扯到一塊兒,拒絕過春節。孫中山先生甚至還提出過廢除“春節”的主張,但沒得到廣泛響應。畢竟,北洋政府在政治上對孫中山還是很有看法的,在文化習俗上也不好不順應民意。

 

1928年,國民黨北伐統一中國後,南京政府重新頒布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國使用公曆。南京政府為和國際接軌,也為了了卻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遺願,還曾頒布政令,廢除舊曆和禁過舊年。在這個問題上,國民黨政府就顯得比北洋政府專製多了,因為過年這事兒咋能跟老百姓較勁呢?這不得人心啊!

這個政令一出,立即遭到共產黨和許多無黨派人士的反對。結果,舊曆新年未能禁止,反倒落個數典忘祖的罵名。老蔣很生氣,隻有叫娘希匹的份,但是也沒轍。傳統咋能一聲令下就給改了呢!

 

把公曆新年稱作“元旦”,舊曆新年叫作“春節”,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事。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決議,規定新政府采用世界通用的公曆和公元紀年法,順便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的元旦改為“春節”。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舉行

撇開袁世凱和春節的關係不說,把舊曆新年叫作“春節”還是一個挺不錯的選擇。既然正式使用了公曆,舊曆一時半會兒也無法廢除,怎麽著也得給礁魴履甓計鷥雒?植皇牽?/p>

中國傳統上把每年的第一天稱作元旦,總不能把倆新年都叫作元旦吧。根據新曆,把每年的第一天叫作元旦看來是順理成章的。但是,以前人們稱舊曆年為元旦,那這個元旦就必須得改個名。

改稱“春節”是比較容易被人接受的。

首先,在中國傳統社會,春天是個播種的季節,“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意味著新的一年的開始,萬象更新,用春節來代表中國新年,其積極涵義是顯而易見的。

其次,中國古代也有把新年叫作新春的,因為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叫春節,也很合乎節氣。“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文人學士把新年和春天聯係起來做文章的比比皆是,因此,從民族文化心理上來說,也是合情合理的。

當然,直到最近還有人呼籲廢除春節,還在跟袁大頭過不去。我覺得,這種做法多少有點兒因人廢事的味道。

其實,春節並不是袁大總統為了粉飾太平,憑空創造出來的一個節日,讓老百姓為洪憲皇帝歌功頌德。他也就是因為改用公曆,批準給咱舊曆新年起個新名而已。如果非鬧著要給春節改名,這就像我們以前為了和國民黨劃清界限,非管腳踏車叫自行車不可,這又是何必呢?自行車還不如腳踏車表達得清楚呢,除了下坡,不騎,它能自行嗎?廢了春節,您再整出個新名詞來,也不見得好。正月初一叫元旦也好,叫春節也罷,對廣大人民群眾來說,就是過年。您愛叫什麽叫什麽 ,說出大天來,咱老百姓照樣過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