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戰略企圖值得警惕
(2006-09-19 11:40:30)
下一個
自“九一一”恐怖襲擊以來,日本借美國發動反恐戰爭之機,企圖改變自己的國際地位,並且蠢蠢欲動。小泉不顧國內外反對意見選在8月15日這個敏感日子參拜靖國神社,固然可氣,但是,日本政府官員頻頻就向海外派兵,修改憲法,謀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製造輿論的行為則更應引起人們重視。
前年日本外相町村信孝上任伊始就表示,日本一直在海外參與非戰鬥性的維和行動,應該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進而扮演更重要的軍事角色。他還說,“我認為,我們應該修改憲法。” 緊接著,日本新任防衛廳長官大野功統也說,日本應該改變對和平憲法的解釋,這樣日本就可以行使集體自衛的權利。 盡管日本謀求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企圖遭到挫敗,但其並未放棄這一如意算盤。您若不信的話,日本政府此時正在暗地裏加油呢。
為什麽日本要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修改現行憲法會引起世人關注呢?首先,我們需要分析一下為什麽日本要修改現行憲法,這要簡單回顧一下日本現行憲法的來曆。
日本現行憲法的來曆
日本現行憲法是二次大戰後美國占領改造日本的產物,亦稱“麥克阿瑟憲法”,這是因為當時聯軍最高統帥是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說起“麥克阿瑟憲法”的來曆就不得不說說近代曆史上美日兩國的恩恩怨怨。
自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後,美國於1853年以武力威脅叩開日本封閉的大門,即著名的”黑船事件”, 從而結束了德川幕府實施了215年的閉關鎖國的曆史。對於西方的挑戰,日本做出與中國迥然不同的回應。1868年,日本出現“明治維新”,恢複了天皇的國家元首地位,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實行改革,向西方國家學習,甚至提出“脫亞入歐”的口號。不到半個世紀,日本由一個“蕞爾小國”迅速發展成為一個世界強國。1895年,打敗中國,占領朝鮮;1905年,擊敗俄國,躋身世界列強。
成功的現代化轉型導致資源貧乏的日本走向對外擴張的道路。甲午戰爭以後,日本攫取台灣和朝鮮。一次大戰後,進一步將其實力擴展到山東和遼東半島,覬覦滿蒙。1931年,日本關東軍製造了“九一八事變”,借機占領了我國東北三省。1937年,又製造“盧溝橋事變”,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1941年,日本突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進而席卷東南亞,建立起其夢寐以求的“大東亞共榮圈”。
二次大戰實際上是大國之間工業化程度的競爭。盡管日本已經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係,又獲取東南亞的大量戰略資源,其工業實力仍無法與美國抗衡。美國在1941年珍珠港被襲時,有作戰飛機三千多架,航母三艘,到1944年戰略反攻時,作戰飛機增加到三萬多架,航母五十多艘。美國憑借其率先擁有原子彈的優勢,於戰爭後期,在日本長崎和廣島扔了兩顆原子彈,最終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從而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日本在其現代化過程中從迅速實現工業化到對外擴張,發動侵略戰爭,直至自我毀滅,與其源遠流長的武士文化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明治維新的領導集團就是一幫思想開放的武士。盡管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日本曾經出現過短暫的政黨政治局麵,但布爾喬亞終究不敵有著深厚社會基礎的軍人。作為曾經被西方列強欺侮過的單一民族國家的日本,極端民族主義在國內外矛盾激化之時很自然地發展成為軍國主義。為解決其迅速工業化而產生的經濟問題,對外發動戰爭實在是順理成章的。
盡管美國在珍珠港小受創傷,但在戰爭中迅速崛起,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大國自然有大國的野心。早在戰爭遠未結束之前,美國的外交精英便向羅斯福總統出謀劃策,要在戰後建立以美國為首的單極世界。鑒於日本是極具侵略性的國家,美國擬將其戰爭機器徹底粉碎,使之變為一個農業國。而中國曆史上與美國友善,且無侵略性,美國應幫助中國發展成為一個工業國,在遠東鉗製日本。羅斯福總統采納了這個建議,並付諸實施。所以,我們看到戰爭後期,美國飛機對日本狂轟濫炸,日本城市幾為廢墟。與此同時,美國處處提攜蔣介石政府,使積貧積弱的中國儼然成為反法西斯陣線的四強,參與國際事務。並派出大批代表團到中國,幫助中國規劃戰後重建。其中一個代表團為中國在戰後立即上馬興建的八百多個現代化工礦企業畫出了藍圖。
天上掉餡兒餅,中國沒接,要不然不至於到現在還吭哧吭哧地奔四化。主要原因是蔣和毛誰也不服誰,抗戰剛完,國共兩黨就打起來了。剛開始,美國還一勁兒地勸架,想撮合國共兩黨成立聯合政府,後來實在沒戲,隻好撒手不管。況且,歐洲多事,美國的戰略重點在歐洲,因而,對蔣介石政權的支持就虎頭蛇尾,將中國變為一個工業國的計劃也就泡了湯。
二戰結束後,百廢待興。美國欲建立以美國為首的單極世界體係的圖謀,遭到斯大林的堅決抵製。斯大林趁德國戰敗,英法遭到重創之機,幫助東歐國家共產黨奪取政權,建立起社會主義陣營,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分庭抗禮。這種意識形態分歧最終導致冷戰爆發。在遠東,中國共產黨打敗了腐敗的蔣介石政權,金日成領導的北朝鮮對南韓虎視眈眈,而胡誌明領導的越共也在越南北部建立起共產黨政權。所有這一切在杜魯門政府看來,都是共產主義擴張。因此,美國不得不重新調整其全球戰略。由於意識形態分歧,美國不可能支持中國的共產黨政權;為了遏製共產主義擴張,美國選中日本。
為了使日本成為美國在遠東進行冷戰的一個棋子,美國必須將這個敵對國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除了土地改革,政治和社會改革之外,占領軍在日本移植了美國民主,並以法律的形式欲使之永久化。因此,一部新的憲法按照美國的要求誕生了,這就是日本的現行憲法,亦稱“麥克阿瑟憲法”。
“麥克阿瑟憲法”與“明治憲法”之區別
日本從崛起到走向戰爭,“明治憲法”應該說起了重大作用。1889年日本頒布的“明治憲法”,賦予天皇和軍隊極大的權力。憲法規定,天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天皇為陸海軍總司令,陸軍和海軍部長由現役軍人擔任;內閣各部成員直接向天皇負責。國會隻能增加,無權減少皇室和軍隊之預算。“明治憲法”為鞏固中央集權統治,加速實現日本的現代化無疑產生了積極作用。
由於長期的封建傳統,軍閥割據是日本回應西方挑戰的巨大障礙。為了有效的達成明治時期的抵禦外來侵略和與西方國家平起平坐的兩大民族主義目標,明治領導集團將全民團結視為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在這種特定曆史條件下,強調天皇的權威,使社會轉型過程減少了不必要的內部衝突。另外,由於啟動日本現代化轉型的動力是外來侵略,那麽,加強軍隊建設,發展國防武裝和與此相關的戰略工業,就成為明治政府的當務之急。
如果說明治前期,日本的民族主義為實現抵禦外來侵略和與西方國家平起平坐的兩個目標發揮了積極作用的話,那麽,明治後期, 民族主義就發展成為一種種族優越,欺壓弱小民族,為日本侵略周邊國家,對外擴張正名的意識形態。伊藤博文主持製定的“明治憲法”既反映了當時日本的政治現實,也為日本全麵走向帝國主義戰爭規劃了藍圖。
戰後,美國占領當局為摧毀日本的戰爭機器,審判戰犯,解除日本武裝,實行政治和社會改革。為將日本改造成為一個和平民主國家,製定一部永久的和平憲法,就顯得十分必要。1947年頒布的“麥克阿瑟憲法” 就是在這種形勢下誕生的。
“麥克阿瑟憲法”同“明治憲法”比較有幾個顯著區別。首先,天皇的地位在憲法中發生根本性變化。“明治憲法”主張天皇至上,天皇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隻有天皇才有權頒布和修改憲法。即使在軍國主義時代,天皇仍然擁有絕對權威。而新憲法則宣示主權在民,規定天皇在政治領域不具有任何權力。天皇隻是日本國家和民族統一的象征。
其實,在新憲法製定過程中,美國占領當局執意以法律形式取消天皇,隻是由於遭到日本各界的抗議,考慮到日本人民的民族感情以及減少社會轉型過程的麻煩,才在新憲法中保留了天皇製,但堅持天皇在理論和實踐上都不具有政治權力。因此,我們看到,在政治領域日本天皇遠不如英國女王有權。
另外,新憲法第九款規定,日本人民永遠放棄作為國家主權權利的交戰權,這就是有名的放棄戰爭條款 (Renounciation of War Clause) 。根據這一條款,日本不能組建軍隊,但可以擁有自衛的力量。從此,大日本皇軍就成了一個曆史名詞,而日本隻能擁有“自衛隊”。後來,日本同美國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其安全主要由美國負責。
美國利用日本是飲鴆止渴
二次大戰中日本的侵略給周邊國家造成巨大傷害,著名的“南京大屠殺”就是一例。然而,日本從未像德國那樣認真反省自己的戰爭罪責,反而篡改曆史教科書,掩蓋當年侵略他國的事實。日本國內的右翼團體更是不斷為複活軍國主義推波助瀾。
冷戰爆發迫使美國重新審視日本在其全球戰略中的作用。1948年年中,中國共產黨打敗蔣介石政權的形勢已無可逆轉,美國開始認真考慮日本潛在的工業和軍事力量。其對日政策亦從改造日本轉變為重建日本。50年韓戰爆發,日本成為美國及聯合國軍的兵工廠和給養基地。 在美國的羽翼下,日本得以迅速重建經濟,並且成為美國圍堵封鎖中國的重要夥伴。
日本是冷戰的最大受益者。由於冷戰的原因,日本從戰爭廢墟上重新崛起,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擁有的軍事力量在亞洲名列前茅,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成熟的現代科技體係,使日本離擁有核武器也僅僅一步之遙。冷戰結束後,世界局勢在動蕩中重新組合,日本愈來愈不滿足其在國際上的政治和軍事地位。因此,要求修改憲法,謀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從而成為政治軍事大國就成了日本追求的新目標。而日本在追求這一新目標的過程中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
美國為什麽要賣勁兒支持日本呢?道理很簡單,美國是在利用日本為其建立單極世界新秩序服務。蘇聯解體後,美國攜其頭號強國之威,發動海灣戰爭,戰後分攤軍費,其他盟國捂緊了口袋不願意掏錢,而日本則慷慨解囊。
“9.11”以後,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日本為參加阿富汗戰爭的美軍提供後勤支持。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遭到許多盟國反對,但得到日本的大力支持。盡管礙於和平憲法的限製,日本無法派出作戰部隊參戰,但它還是向伊拉克派遣了非作戰部隊。借美國發動反恐戰爭之機,日本悄悄地向海外派兵,以試探國際社會的反應。盡管大多數亞洲國家表示了擔憂,西方大國並未對此表示反對。因此,日本便得寸進尺,欲修改憲法,企圖突破現行和平憲法的框架,為實現其獲取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進而成為軍事大國和政治大國的目標而動作頻仍。美國對日本的企圖心知肚明,之所以還支持慫恿日本,不僅是基於在政治經濟上對日本的利用,而且是一種長遠的戰略需要。
冷戰結束後,美國麵臨著空前嚴峻的挑戰。雙極世界體係(Bipolar system)崩潰後,單極世界體係並未隨之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動蕩不定多極世界體係。歐洲正在加快一體化進程,一個統一的歐洲無疑將會對美國單極世界體係造成挑戰。對此,美國以北約東擴孤立俄羅斯,以轟炸南斯拉夫打擊歐洲小國對大國的信心,使歐洲一體化無法在短期內實現。在亞太地區,中國的崛起對美國單極世界體係造成的挑戰要大於一個統一的歐洲。盡管“9.11”以後,美國出於反恐的需要暫時將中國納入反恐同盟,但在戰略上仍視中國為主要競爭對手。
在美國政界學界喧囂一時的“中國威脅論”並非空穴來風,遏製中國崛起實乃美國長遠政策。在美國的戰略部署中,攻占阿富汗和伊拉克表麵上是反恐,實際上是為控製中亞和中東,防止中國勢力向西擴張。而在中國東部,除了不斷向台灣銷售先進武器以保持台海兩岸的軍事平衡外,放手讓日本發展軍事力量,符合美國遏製中國崛起的戰略利益。
由於地緣政治的關係,日本在美國全球戰略部署中具有極其重要作用。利用日本,鉗製俄羅斯,遏製中國,美國可坐收漁人之利。中日俄三國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中,相互交惡,互有戰爭。由於二戰的原因,日本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可能同美國發生軍事衝突,相反,它若要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國際政治中成為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它就必須仰仗美國。美日之間相互利用的關係是顯而易見的。
美國慫恿推動日本拋棄和平主義憲法,要求日本在反恐戰爭方麵提供更多支持。一個重新武裝起來的日本可能符合美國當前的利益。但是,這將導致危險的後果。
首先,一個重新武裝起來的日本會加快東北亞地區的軍備競賽,尤其是核軍備競賽。當前的朝核問題已然使東北亞地區的局勢撲朔迷離,如果日本在橫插一杠子,勢必激活該地區的不安定因素,影響亞太地區經濟發展。
其次,慫恿推動日本拋棄和平主義憲法,無疑將為軍國主義在日本複活打開方便之門。日本資源匱乏卻擁有先進的科技體係和成熟的工業能力,這就注定其必須向外擴張。在未來爭奪資源和市場的過程中,重新武裝起來的日本很可能與周邊國家再次爆發戰爭,破壞東北亞地區的戰略平衡。
日本文化中武士道傳統,日本民族的危機意識和日漸抬頭的右翼團體,都將會對日本現行的民主體製造成威脅。一旦國內經濟和社會危機衝破臨界點,軍國主義分子可能重新上台。 到那時,日本將不再會對美國唯命是從,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將會受到日本的直接威脅。
基於地緣政治的原因,中國對日本的戰略企圖務必要保持高度警惕。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在國際論壇上的聲音是太小了,而不是太大了。這可能和日本國民內斂的文化傳統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