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

園中草木春無數隻有黃楊厄閏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鄭和大戰哥倫布

(2004-12-02 08:04:42) 下一個

鄭和大戰哥倫布

今年十月十一日是哥倫布紀念日,郵局放假。這類事情人們似乎不太關注,但是,我的一位朋友急著要發信,發不成,就把牢騷發到哥倫布身上了。他說,哥倫布當初要去的是亞洲,但因為地理和航海知識欠佳,誤把美洲當成亞洲,反倒稀裏糊塗地完成了今人視為地理大發現的壯舉。倘若他的本事再大點,能如願以償的率船隊到亞洲,說不定會出現一場鄭和大戰哥倫布的熱鬧場麵,他的幾條小船保險會變成日本的船--滿丸(完)。我告訴他,鄭和大戰哥倫布就像關公戰秦瓊一樣不可能,因為哥倫布駕船出海的時候,三寶太監鄭和已辭世多年。這位仁兄聽了並不掃興,依然興致勃勃的發揮他的曆史演義,說即使讓哥倫布早生半個世紀,鄭和也會照勝不誤。這也就是說,西方人這點兒曆史文明和咱中國相比,差遠了。言語之間,頗有為鄭和未能受到後人應有的禮遇而鳴不平之意。

鄭和大戰哥倫布的宏論引起我的思考。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自己的曆史文明呢?從表麵上看,鄭和七下西洋早於哥倫布的地理大發現半個多世紀,且其船隊規模巨大,擁有先進的船隻和航海技術,曾遠航到達東南亞,南亞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從科技發展史的角度來看,鄭和時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哥倫布船隊與鄭和船隊相比也的確相形見拙。因此,鄭和下西洋就象修建萬裏長城一樣,成了眾多炎黃子孫的驕傲。鄭和大戰哥倫布雖屬虛幻,但它反映了人們總愛以自己祖先的豐功偉績來光耀自己的心理需求,這種心理在那些在曆史上曾經輝煌過的民族中表現得尤為強烈。然而,我們是否仔細想過,鄭和下西洋並未帶動中國向海外發展,中國先進的造船技術和最早發明的火藥沒有幻化出堅船利炮,卻使北京的昆明湖上出現了一幢富麗堂皇的石舫以及歌舞升平時必不可少的鞭炮禮花。而哥倫布發現美洲的航行卻為西歐資本主義向海外擴張開辟了道路。

韋伯在研究東西方社會發展時指出,東西方在發展資本主義的準備時期,並不存在重大差別。若以哥倫布和鄭和相比,中國在科技方麵還居領先地位。韋伯從文化角度解釋東西方社會發展的不同趨向,把資本主義最早在西方出現歸結於新教倫理。雖然此說頗多爭議,但是,鄭和與哥倫布遠洋航行卻多少反映出兩種文化的差異。

哥倫布是意大利水手,受到馬可.波羅的影響,對富庶的東方極其向往。當時,魯濱遜式的探險精神彌漫於西方社會,西歐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向海外擴張提出了要求,西班牙葡萄牙爭霸海權的鬥爭業已展開。於是,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倫布率船遠航.此行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開拓海路,尋求擴張之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對西歐國家在建立殖民地,對外移民和海上貿易等方麵產生了深遠影響。

鄭和下西洋則是明朝皇室政治鬥爭的直接產物.明朝初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取明建文帝朱允文而代之。鑒於建文帝的殘餘勢力猶眾,且有人"猶思興複",偽裝歸附,卻暗地謀刺朱棣("明史"卷103"景清傳")。朱棣除用暴力殘酷鎮壓政敵外,為了瓦解政敵的社會基礎,改變人們對他的看法,采取了積極發展對外關係的方針,借以調和國內矛盾,提高自己的政治威望。"萬國來朝"曆來被具有大國心態的中國統治者視為皇帝聖明,太平治世的標誌。於是,朱棣便派遣在"靖難之役"中出入戰陣多建功勳的鄭和出使西洋。其實,鄭和下西洋還負有到海外察訪建文帝的使命。建文帝被推翻後,下落不明,傳聞亡命海外。這使忠於故君的殘餘勢力反叛之心不死,對安定團結極為不利。因此,朱棣想藉鄭和下西洋查出建文帝的下落,以絕後患。

鄭和下西洋造訪多國,均以贈送珍貴禮品為手段,換取對方上層人物的好感。禮尚往來,他們再派使臣回訪中國。這種高價購買"萬國來朝"的舉動,不但給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負擔,而且助長了統治者狂妄自大的心理。他們把這種國際交往看作是"四夷賓服",有的朝臣竟以此上書永樂皇帝朱棣封禪泰山,"刻石紀功德垂之萬世"。鄭和下西洋確實顯示了中國當時的國力,然而,唯我獨大的天朝心態也因此而愈益膨脹。鄭和的隨員費信在其所著"星槎勝覽序"中說,看他的書,不用到外國去,就可以知道"中國之大,華夷之辯",也可以了解"殊方末俗之卑陋"。

正當中國君臣熱衷於窩裏鬥,自以為了不起的時候,新大陸的發現使整個歐洲曆史發生了重大轉變。才幾百年的光景,西人便攜堅船利炮前來扣關。此番不再是"四夷賓服",卻是洋鬼子欺負天朝.真刀真槍的幹了幾個回合之後,天朝君臣方曉得洋鬼子厲害,自己已然技不如人,但悔之晚矣。百年來,我們受夠了洋鬼子的欺負,至今也還生活在西方文化霸權的陰影之中。強國富民,振興中華,炎黃子孫,夢寐以求。但是,拿萬裏長城,兵馬俑和鄭和下西洋等祖先的"豐功偉績"來炫耀非但無法激發民族的自強精神,反倒顯示出一種沒落戶式的無奈。姑且不論盲目崇拜祖先是否就能獲得心理補償,難道我們不該認真反省一下我們祖先創造的這些"豐功偉績"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氮! 回複 悄悄話 鄭和“大戰”哥倫布
上帝啊!我們從來就不了解您!究竟是你創造了人類,還是人類發現了上帝?
盡管有個關於哥倫布的笑話∶說是一蘋蟑螂卡住了哥倫布的羅盤,使得哥倫布誤打誤撞,一直向西航行二個月,終於發現了新大陸。
這個想象出來的笑話,其實一點不好笑,至少比不上最近網路盛傳的“鄭和發現新大陸”。
英國業餘曆史學家孟席斯,在皇家地理會會議上解釋,鄭和在十五世紀時已率領其艦隊,作出了人類史上首次環繞地球之旅。鄭和的創舉比較葡萄牙的麥哲倫(Fernao de Magalhaes)和義大利的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要早得多。也比英國的庫克更早到達澳洲,並一度航海到南極附近。
好家夥,鄭和瞞著皇帝環球旅行去了,發現了澳洲,還到過南極,不過鄭和是偷偷派遣屬下分遣進行的。
所以,這個英國天才,研究了鄭和十幾年的前潛艦艦長,同時還揭發了鄭和的天大秘密,發現新大陸也不稟告皇上也就算了,他居然把地球是圓的也瞞住了─他把所有的海圖用長條型繪出來,以免被發現地球是圓的。
至於在加勒比海被發現的唯一證據,數條中國古船,爲了保密原因暫不公布,等他的新書「1421年∶世界從此改變」出版後,真相便可大白。
以上若不當作笑話,信不信也由不得你,反正二十九家媒體實況轉播,新聞在網路已經充斥,謠言已經漫天,你不信才是怪物。
真實的情況卻是;義大利人哥倫布因爲看過馬可波羅的東方傳記,加上當時已經普及的地圓學說,引起航海家哥倫布的西航動機,費了七年的時間,曾經企圖說服葡萄牙皇室,最後總算說服西班牙女皇伊莎貝爾,資助哥倫布出發西航,他堅持向西,沿著北緯二十八度航行,在69天後抵達瓜達哈尼島,他並命名該島爲聖薩爾瓦多島。
哥倫布前後一共西航四次,最後在巴拿馬,聽當地土人說西岸還有一個大洋,後來這些訊息被哥倫布的小兒子記錄下來,終於引發如達伽馬、麥哲倫等環球航行的動機。
後來林白等橫渡大西洋、環球飛行的創舉,都是出自同一個概念。
盡管哥倫布率領的三艘船尼娜、聖塔馬尼雅、品鬆號,沒有任何一艘大過鄭和的船艦,他四次率領的探險隊人數總和,也比不上鄭和任一次航行的艦隊規模和人數,以今天的觀點,船蘋的大小、人數的多寡、航行的距離,已經不代表成就,從商業角度看投資報酬率,當然輕薄短小的哥倫布收獲較大,從文化傳播和曆史的角度,哥倫布的成就更高。
相對於鄭和七次的出航,顯然直航美洲有著不同的意義,畢竟文化和曆史的背景差異,使哥倫布這種獨特意誌力,讓一個義大利移民搖身一變,成爲當時的傑出英雄,被西班牙王室封爲“爵士”的貴族身分,並任命爲新大陸“總督”。像神話般的傳奇色彩,才是西方資本主義者的追求目標,它的含意背後就是;任何一個有合理根據支援的構想,隻要得到適當資助,就可以獲得數百倍的利益,即使他的出身僅僅是個平民百姓,甚至還可以被封爲貴族。而這個叫克裏斯多夫•哥倫布的移民出身,更加強了成功英雄的傳奇性,導致,經過文藝複興的歐洲,展開了曆史文明的新頁,由資本主義脫穎而出。
西班牙航海家出發爲追求黃金、香料的夢想,成爲每個移民對新世界的向往,迄於今日。
作爲一個“發現”新大陸的人,哥倫布和鄭和的航行成就,從開始出發前就已經決定了。
1.鄭和是官派的。哥倫布是出於自願爭取的。
2.鄭和爲監軍、通使西方、開拓海上絲路。哥倫布爲發現航路而出航。
3.鄭和攜大軍、糧草綏靖沿海。哥倫布輕船簡從,糧食淡水有限,形同有去無回的冒險。
4.鄭和以上國姿態,沿海岸巡航。哥倫布以朝聖東方的心態,遠離海岸直航。
5.鄭和是回族中官兼以信仰媽祖。哥倫布爲意裔移民,信仰上帝及耶穌教。
6.鄭和抵達目地後攜寶物返航,人民自行渡海。哥倫布三次增補、移民,歐洲各國競爭。
7.鄭和發現南洋許多可通使或朝貢的國度。哥倫布以新世界的觀念“殖民地”經營美洲。
8.鄭和之後,明清兩代繼續海禁鎖國。哥倫布引發地理的大發現時代,西人東來。
9.鄭和的航海記錄散佚,哥倫布的事迹廣爲西方流傳。
10.鄭和的出航成爲東方單一的曆史事件。哥倫布促成帝國主義的海權時代。
以及,還有更多的無法統計的,未經證實整理的人類文化影響。
無論如何,促成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動機,目前的解答,依然是找尋通往東方的中國海上貿易航路,並不是前往“發現”新大陸,當時他們以爲到達了印度東邊群島。
引用電影“哥倫布”中所謂;西班牙女皇授與哥倫布對發現地點的統治權利,(Governor of all Island or land discovered or as will be discovered by him.)換句話說,他隻要宣稱任何他到達的土地是他“發現”,就歸他統治,即使他到達中國?
看來像是一場皇室和平民的打賭,顯然邏輯上不能成立。
可笑的是,人類近代文明,卻是經由這些荒謬的遊戲所創造的。
假如哥倫布真的直達中國,女皇也無權封他爲中國總督,因爲他無論如何不能算發現中國,問題是,他憑藉什麽宣稱他“發現”美洲?卻不能宣稱發現中國?
邏輯上說,他的目的地既然是中國,必然針對從中國帶回的黃金、絲綢、瓷器、香料等索取紅利,以及其他新發現的海上島嶼或陸地管轄權,即使他根本沒有統治的能力。最多,授權與任命總督是在哥倫布登陸後,第二次出航前。邏輯上可以接受西班牙皇室任命他爲總督,治理這個他宣稱“發現”新天地,反正西班牙皇室並無能力實際統治,由哥倫布去殖民何嚐不可。事後證明,哥倫布與西班牙王室的一場投資遊戲,兩蒙其利,這卻是中國當時的封建觀念中所沒有的。這份平民哥倫布與西班牙皇室的合約,顯然毫無效力,甚至值得鑒定真僞。
第二個“哥倫布”電影中的謬誤,卻描寫成合約是在哥倫布登上陸地的一刻簽下的。巧妙的掩飾了合約簽訂的時機合理性;應在第一次登陸到第二次出發之前。這種安排當然難以排除見證人的存在必要,視“抵達中國或發現新陸地而定。”。
錯覺在於,以當時的情境“發現陸地”和發現美洲相差十萬八千裏,何況隻是一個熱帶小島,你不可以拾起一片樹葉,然後宣稱你擁有這棵樹。所以,經過後續的探索,才確定了新大陸存在。顯然,當初這份合約也實在大有疑問。最不合情理法的卻是,他無法推翻島上有“人類”的事實,卻可以當場說他代表人類發現“美洲”,見證人是西班牙皇室,以及一份合約,這一點,哥倫布帶回的土著,說明了文明建立的主從關係。
當時,原住民是否可以說∶“有一天,我發現海上飄來了一群義大利人,他們饑渴得半死,我們救活了他們,死了約三分之一,然後,我們給他們足夠的糧食飲水,以及一些黃金飾物,送走他們,他們很感激的邀請我的族人,跟他們一起離開,有些族人相信祖先傳說的上帝出現,就跟隨他們前往他們宣稱的”義大利“天堂,過了一年,義大利上帝又回來了,帶來許多大炮┅┅。
我們的錯誤就在於,我們從來不站在印第安人的立場看美洲。
印第安人的錯誤就在於,他們把白人誤當成上帝的使者。
畢竟,若是哥倫布什麽也沒有發現,或者有去無回,這張廢紙便成了西班牙笑話。若合約果真是在哥倫布出發前簽署,隻能說從來沒有一個人將“發現”賣得如此高價。或者說從來沒有一個皇室,簽署一個連自己都無權授權的合約,將“發現”的定義權力拱手割讓。
除非他比中國的皇帝,更相信他是世界唯一的統治者─上帝。
情況可能是這樣;當西班牙皇室明白,哥倫布完成的是人類曆史的創舉,反過來必須奉承,並尊哥倫布爲爵士,隻得“僞造”這份合約,以獨占或分享這份榮耀吧!再不然,西班牙皇室如何宣稱,抵達中國的任務已經失敗?隻“發現”了一群熱帶荒島。
邏輯上,假若哥倫布的東方之旅是成功的,就不會有日後的麥哲倫橫渡太平洋之舉。
而後曆史證明,接二連三的冒險、奮鬥,讓遊戲變成了一種偉大的創造行動。海上貿易探險,成爲東西方貿易交流的原動力。
無論如何,哥倫布未曾到達中國,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哥倫布抱憾以終是不會錯的,他究竟如何統治他宣稱發現的土地,一切是後話,包括電影“哥倫布”最後,西班牙人發生內哄戰爭,兩派互相殺戮,土著首領唾棄白人,哥倫布挽留他共同重建,土人回應哥倫布,你爲何不學我們的語言?然後棄他進入叢林而去。
既然哥倫布不能抵達中國,那隻好讓鄭和發現新大陸吧!
今年三月,這位英國研究者宣布,在加勒比海的一批中國沈船,可以證明中國人先“發現”美洲,並且宣布這個發現跟鄭和有關。
果真如此,那麽晚鄭和近一百年抵達美洲的哥倫布,並不算首先“發現”者,除非“發現”這個名詞允許排列先後,並且,被發現的“原住民”接受被其他人類發現的邏輯,否則“發現新大陸”僅爲歐洲人的發現,和東方中國人無關。
反正,有一個人在五百年後,發現哥倫布不是第一個發現新大陸的人,鄭和才是,雖然鄭和本人並沒有去,但他的船去了就算,而原來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迄今不知道他是被“發現”的,而且還被發現了兩次,兩次間隔一百年。至於那些沈船中發現美洲的人呢?
反正死無對證了,當然死的無名人不能算發現者,這是資本主義法則,誰叫鄭和沒在英國開記者會。
我實在弄不懂這種白種人邏輯,總是不把“有色”人種當人。
或者說∶資本主義“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你不可以騙天下人,但你可以騙半個天下人。”
這樣,至少有一半人想不出推翻你的理由,其中的一半,還在沾沾自喜分享收獲。
幸好,這個訊息已經不再擴大了。許多人,包括我在內,並不知曾經有這樣一個重大的新聞。
西方曾經爲亞美利加和哥倫布誰發現美洲,爭論是否該改稱哥倫布洲?其過程與今相似,結果美洲已經不能改成“哥洲”了。當然,中國人翻譯(America)亞美利加時,巧妙的避開(Asia)亞洲,改從“美”洲,所以從來不知這件爭執,也從來沒有哪個老師告訴我。
因此爭論鄭和與哥倫布誰先發現美洲,的確沒有意義。把曆史用邏輯拿來辯論,也是沒有意義,證據出土的時候,笑話就不好笑了。
網路上卻有數百個網站,搶先傳播這個新聞。
以西方發現(DISCOVER)的定義標準,當時鄭和發現了南洋、印度、中亞、非洲各國,七次出航,卻沒有被“天國”皇帝授權統治任何“發現”的屬地,更沒有合約證明他的統治權。原來鄭和還吃虧在中國的封建製度,他是被派出航,其實也不用太在意,後來美國獨立了,英、法、西班牙都沒有沾到好處,二次大戰後,許多殖民地國家明白這一點∶“沒有人有權發現別人。”也就紛紛獨立了,南洋卻對中國朝貢了幾世紀之久。
哥倫布登陸美洲時,除了土著部落,並沒有高文明國度,因此可以被授權統治。但他必須從頭建立一個新文民,把沒有貴族的、平等、自由觀念帶入美洲。於是他開始探索(EXPL ORE),最終的辦法就是殖民。十六世紀,各國競相投入航海的結果,促成大發現時代。
迄於今天的美國太空計劃,太空梭分別以發現號、哥倫布號、探險號等命名,並進入二十一世紀。
太空計劃最終目標還是發現其他宇宙生命,進而移民太空。如今,許多國家已經明白太空探索的重要,繼地理大發現後,紛紛展開了人類另一階段的大探索時代。
鄭和七次下西洋,卻沒有推動殖民的文字記載,卻有著東南亞二億華僑人口的事實,恰好接近今天美國的總人口數位,是巧合吧?也許封建製度比較踏實一些,鄭和隨從兵士有沒有戰死一半?鄭和也沒有殺光當地原住民?雖然當時鄭和船艦上已經有了大炮。
奇怪的是,中國從來沒有聲稱過,“發現”南洋各國。金巴達、阿裏巴巴也沒有類似的觀念文字記載!北歐維京人就沒有到過格陵蘭嗎?文明是唯一的決定標準嗎?
由於中國當時是封建製度吧!所以連“發現”的意義都不懂,所以,鄭和根本都不能發現哪兒,所以──根據這種邏輯,早去一百年也沒有用,美洲還是哥倫布“發現”的。否則,萬一鄭和當年到達了歐洲,當時歐洲相對落後中國,鄭和不是發現了歐洲嗎?
不知道我對“發現”的認知是否錯了?我也不想以這個名詞爲題,寫一篇論文。
我們的錯誤就在於,我們從來不站在印第安人的立場看美洲。
同時,也從不站在阿拉伯回族人的角度看回教世界,他們既不是資本主義,又不是封建社會,所以他們在九一一之後,都成了恐怖份子,我真不了解我爲何不懂回教世界。
原來,我們隻有自己的民族主義,從來沒有別人的民族主義。
原來,我們都忙著追逐社會主義,繼社會主義之後又追逐資本主義,萬一又錯了呢?
不管鄭和是不是人類第一次的地理大發現,不管鄭和曾經到過的地方有哪些,問題是這些當代第一手的天文、地理、海洋知識爲何消失了?這令我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是否還會重演,更多文明會消失的曆史?
顯然,哥倫布第二次的地理發現,雖然晚了鄭和一百年,但是卻可以使歐洲文明後來居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