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大戰哥倫布
文章來源: 黃楊2004-12-02 08:04:42

鄭和大戰哥倫布

今年十月十一日是哥倫布紀念日,郵局放假。這類事情人們似乎不太關注,但是,我的一位朋友急著要發信,發不成,就把牢騷發到哥倫布身上了。他說,哥倫布當初要去的是亞洲,但因為地理和航海知識欠佳,誤把美洲當成亞洲,反倒稀裏糊塗地完成了今人視為地理大發現的壯舉。倘若他的本事再大點,能如願以償的率船隊到亞洲,說不定會出現一場鄭和大戰哥倫布的熱鬧場麵,他的幾條小船保險會變成日本的船--滿丸(完)。我告訴他,鄭和大戰哥倫布就像關公戰秦瓊一樣不可能,因為哥倫布駕船出海的時候,三寶太監鄭和已辭世多年。這位仁兄聽了並不掃興,依然興致勃勃的發揮他的曆史演義,說即使讓哥倫布早生半個世紀,鄭和也會照勝不誤。這也就是說,西方人這點兒曆史文明和咱中國相比,差遠了。言語之間,頗有為鄭和未能受到後人應有的禮遇而鳴不平之意。

鄭和大戰哥倫布的宏論引起我的思考。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自己的曆史文明呢?從表麵上看,鄭和七下西洋早於哥倫布的地理大發現半個多世紀,且其船隊規模巨大,擁有先進的船隻和航海技術,曾遠航到達東南亞,南亞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從科技發展史的角度來看,鄭和時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哥倫布船隊與鄭和船隊相比也的確相形見拙。因此,鄭和下西洋就象修建萬裏長城一樣,成了眾多炎黃子孫的驕傲。鄭和大戰哥倫布雖屬虛幻,但它反映了人們總愛以自己祖先的豐功偉績來光耀自己的心理需求,這種心理在那些在曆史上曾經輝煌過的民族中表現得尤為強烈。然而,我們是否仔細想過,鄭和下西洋並未帶動中國向海外發展,中國先進的造船技術和最早發明的火藥沒有幻化出堅船利炮,卻使北京的昆明湖上出現了一幢富麗堂皇的石舫以及歌舞升平時必不可少的鞭炮禮花。而哥倫布發現美洲的航行卻為西歐資本主義向海外擴張開辟了道路。

韋伯在研究東西方社會發展時指出,東西方在發展資本主義的準備時期,並不存在重大差別。若以哥倫布和鄭和相比,中國在科技方麵還居領先地位。韋伯從文化角度解釋東西方社會發展的不同趨向,把資本主義最早在西方出現歸結於新教倫理。雖然此說頗多爭議,但是,鄭和與哥倫布遠洋航行卻多少反映出兩種文化的差異。

哥倫布是意大利水手,受到馬可.波羅的影響,對富庶的東方極其向往。當時,魯濱遜式的探險精神彌漫於西方社會,西歐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向海外擴張提出了要求,西班牙葡萄牙爭霸海權的鬥爭業已展開。於是,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倫布率船遠航.此行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開拓海路,尋求擴張之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對西歐國家在建立殖民地,對外移民和海上貿易等方麵產生了深遠影響。

鄭和下西洋則是明朝皇室政治鬥爭的直接產物.明朝初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取明建文帝朱允文而代之。鑒於建文帝的殘餘勢力猶眾,且有人"猶思興複",偽裝歸附,卻暗地謀刺朱棣("明史"卷103"景清傳")。朱棣除用暴力殘酷鎮壓政敵外,為了瓦解政敵的社會基礎,改變人們對他的看法,采取了積極發展對外關係的方針,借以調和國內矛盾,提高自己的政治威望。"萬國來朝"曆來被具有大國心態的中國統治者視為皇帝聖明,太平治世的標誌。於是,朱棣便派遣在"靖難之役"中出入戰陣多建功勳的鄭和出使西洋。其實,鄭和下西洋還負有到海外察訪建文帝的使命。建文帝被推翻後,下落不明,傳聞亡命海外。這使忠於故君的殘餘勢力反叛之心不死,對安定團結極為不利。因此,朱棣想藉鄭和下西洋查出建文帝的下落,以絕後患。

鄭和下西洋造訪多國,均以贈送珍貴禮品為手段,換取對方上層人物的好感。禮尚往來,他們再派使臣回訪中國。這種高價購買"萬國來朝"的舉動,不但給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負擔,而且助長了統治者狂妄自大的心理。他們把這種國際交往看作是"四夷賓服",有的朝臣竟以此上書永樂皇帝朱棣封禪泰山,"刻石紀功德垂之萬世"。鄭和下西洋確實顯示了中國當時的國力,然而,唯我獨大的天朝心態也因此而愈益膨脹。鄭和的隨員費信在其所著"星槎勝覽序"中說,看他的書,不用到外國去,就可以知道"中國之大,華夷之辯",也可以了解"殊方末俗之卑陋"。

正當中國君臣熱衷於窩裏鬥,自以為了不起的時候,新大陸的發現使整個歐洲曆史發生了重大轉變。才幾百年的光景,西人便攜堅船利炮前來扣關。此番不再是"四夷賓服",卻是洋鬼子欺負天朝.真刀真槍的幹了幾個回合之後,天朝君臣方曉得洋鬼子厲害,自己已然技不如人,但悔之晚矣。百年來,我們受夠了洋鬼子的欺負,至今也還生活在西方文化霸權的陰影之中。強國富民,振興中華,炎黃子孫,夢寐以求。但是,拿萬裏長城,兵馬俑和鄭和下西洋等祖先的"豐功偉績"來炫耀非但無法激發民族的自強精神,反倒顯示出一種沒落戶式的無奈。姑且不論盲目崇拜祖先是否就能獲得心理補償,難道我們不該認真反省一下我們祖先創造的這些"豐功偉績"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