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象之爭
(2004-12-01 13:24:13)
下一個
驢象之爭 最近一段時間,打開電視就可以看到美國民主共和兩黨激烈競選的場麵,也經常看到驢和象的形象。為什麽民主黨和共和黨要用驢和象作為黨的標誌呢?這要回顧一下美國的選舉曆史。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德裔美國著名畫家湯姆斯.納斯特 (Thomas Nast) 在其創作的政治漫畫中,用“驢”代表民主黨,用“象”代表共和黨。後來,驢和象便成了兩黨的象征。其寓意是“驢”表示倔強,“象”表示穩重。每當大選之年,民主黨和共和黨就分別以這兩種動物作為自己的黨徽進行競選。 因此,人們將兩黨競選稱之為“驢象大戰”。當今,民主,共和兩黨在美國政治演變過程中,其代表性區別早已不是倔強和穩重。然而,人們已經習慣了以驢和象喻指民主黨和共和黨。倘若使用驢一類的動物代表中國共產黨,中共黨員們會自然而然地大叫,”是可忍,孰不可忍”,至少,在心理上不容易輕易接受。由此,我們不難看到美國政治有它幽默的一麵。 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是二十世紀政黨政治的產物。美國有兩類政治組織, 一為利益集團,即在有限範圍內追求特殊目的的團體;一為政黨,即政治訴求廣泛,且有長遠目標的團體。 這二者的根本區別在於,利益集團僅為實現特定的目標和利益為其政治訴求,而政黨的政治訴求則在於掌握政權。美國的政黨與中國的革命政黨相比是一種相當鬆散的政治組織, 其對黨員沒有嚴格的要求和約束,但有一批領袖人物。美國總統候選人往往都是從這些領袖人物中產生。 美國的兩黨製雛形早在費城憲法會議之前既已產生。一派是聯邦主義者,主張弱化中央政府,實行地方分權;另一派為國家主義者,主張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由國家控製一切。 盡管如此, 聯邦主義和國家主義兩大派別的代表人物----財政部長漢密爾頓和國務卿傑佛遜, 在華盛頓的第一個總統任期內,尚能密切合作。但是,由於華盛頓係聯邦黨人, 政策上多傾向於漢密爾頓, 致使傑佛遜憤而辭去內閣, 致力發展自己的政黨,即傑佛遜民主共和黨。1800年,傑佛遜當選總統。在其任內,聯邦黨式微,之後,隨著聯邦黨的瓦解,事實上隻有民主共和黨存在。但是,到1817年麥迪遜總統任期末,民主共和黨人已經接受漢密爾頓的政策主張,黨派之爭遂告一段落。 1824年的總統選舉導致黨爭再起。在這次總統選舉中,四個總統候選人 (均為民主共和黨人) 沒有任何一位的選票超過半數。於是,選舉總統交由眾議院進行。結果約翰.亞當斯 (John Quincy Adams) 當選總統。而獲得民眾選票最多的傑克遜(Andrew Jackson) 卻在眾議院競選失敗,令其支持者大為失望, 遂臥薪嚐膽,發奮競選,終於在1828年贏得選舉。 “傑克遜民主黨”也在其選戰的勝利中誕生。 “傑克遜民主黨”其實就是一個全國性的政治聯盟,也就是當今民主黨的前身。 從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到南北戰爭前,與民主黨相對立的黨派為輝格黨(Whigs)。由於對待奴隸製度問題的爭執,使得當時的黨派出現大分裂大改組的現象。民主黨和輝格黨都分裂成為南派和北派,分離出來的部分輝格黨人與北方民主黨員共同創建了一個新黨,即”共和黨”。其實,“共和黨”在當時也是一個鬆散的政治聯盟。由於奴隸製問題的分歧,主張廢奴隸的北方成了共和黨的天下,而堅持蓄奴的南方成為民主黨的老巢。 隨著南北戰爭以北方勝利而結束,共和黨在美國政治生活中占據了強勢地位。從1860到1932年羅斯福 (Franklin Roosevelt) 當選總統, 其間隻有兩位總統是民主黨人,即威爾遜 (Woodrow Wilson) 和克利夫蘭 (Grover Cleveland)。但是,從1932到1968年,美國又出現了民主黨強勢時期,其間隻有艾森豪威爾 (Dwight Eisenhower)一人出任過共和黨總統。 進入二十世紀以來, 兩黨製才在美國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民主政治體製,民主黨和共和黨輪流執政。兩黨的競爭主要表現在每四年一次的總統選舉上,在美國國會中,民主黨和共和黨議員投票,一般很少基於黨派立場,而大多是以他們個人意願來投票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在意識形態上也大同小異,隻是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存在分歧。 這次總統選舉中,布什和克裏在教育,保健,移民,減稅,能源,同性戀結婚,社會安全保障,槍枝管理,伊拉克和國家安全等問題上存在著一些政策性差異。但是,這並不影響國家的大政方針。例如,美國的對華政策,無論是民主黨執政還是共和黨執政,都不會發生大的變化。這是因為美國政府中有一個超越黨派的龐大的官僚係統,即使某些激進的政客執政, 也無法改變政策的延續性。 大家還記得,克林頓在1992年總統競選時,曾激烈抨擊老布什總統的對華政策是縱容暴君的”沒有良心”的政策,並且揚言,如果他當選,他將”取消給予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對中國]實行貿易製裁,鼓勵 [中國] 年輕一代對民主的向往”。但是,當他當上總統後,不得不改變初衷。1994年,克林頓不但繼續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而且還宣布將對華經濟關係與中國的人權狀況脫鉤。作為民主黨候選人, 克林頓可以以他的理想主義觀點爭取選民,但是,作為美國總統,他就不得不從實用主義角度製定符合美國利益的政策。由此可見,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兩黨的政策常常是異曲同工。 驢象之爭是政黨政治的精彩表演,雙方博弈,看誰棋高一手,輸贏都得遵守規則。這同當年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的鬥爭不可同日而語,因為二者不是同一種類型的黨爭。當年的國共之爭乃二虎相爭,必有死傷,一山不容二虎是也。 這就是民主社會政黨政治與非民主社會政治鬥爭的本質區別。 話說到這兒,有人會問, 既然美國是民主社會,為什麽隻有驢象之爭,獅子駱駝怎麽就不來湊湊熱鬧呢?這話問得好。在許多實行民主政治的國家,諸如日本,印度,存在著多黨製。多黨製和兩黨製在本質上是沒有什麽區別的,即都是通過競選達到執政的目的。美國之所以未能出現多黨製,有其政治文化,政治製度和政黨發展自身方麵的曆史原因。 首先,美國有尊重憲法的傳統,任何政黨企圖重修憲法或改變政府形式的努力都是徒勞的。由於殖民地的曆史背景,絕大多數美國人接受自由國家的概念,反對中央集權。個人主義在美國社會更是深入人心。因而,美國的政黨多是鬆散的政治聯盟,沒有僵化的意識形態和組織結構。列寧主義的革命黨在這種環境中很難發展壯大。民主黨和共和黨在發展之初,屢經演變,才發展到今日的規模。盡管一些小黨也曾參加競選,均因寡不敵眾,無緣問鼎白宮寶座。同時,由於沒有僵化的意識形態和組織結構,民主共和兩黨隨時可以吸納小黨的思想主張以充實自身。因而,小黨在美國的政治環境中鮮有發展空間。 其次,美國總統選舉從建國之初一直實行”選舉人”製度。”選舉人”製度是以”州”為計票單位,實行”贏者通吃”的規則,即贏者囊括該州所有選票。美國全部”選舉人票”共538張,即參議員(100張)、眾議員(435張)、華盛頓特區代表(3張)的總數。參議員按州分配,50州每州2名;眾議員按人口產生,約50多萬人選出一名。由於每個州的選舉結果隻能有一個冠軍,而無亞軍季軍,小黨在從地方到中央的選舉中即使拿到亞軍季軍依然於事無補。由於製度的原因,第三黨勝選執政的機會在美國微乎其微。 這種”選舉人”製度雖然存在許多弊端,但它在保證政府的穩定性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日本,印度和歐洲一些實行多黨製的國家,小黨聯合對抗大黨,或多黨聯合執政,時有因政見不同,發生衝突而導致憲政危機,以至政府垮台之事。而美國則無此例。盡管2000年大選後, “”選舉人”製度備受質疑,要讓保守的美國人進行製度上的改革仍然是非常艱難的。看來,驢象之爭還會反複進行,其他動物還得靠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