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潔冰清

熱愛美食和影視劇的人們,歡迎關注我的博客。
個人資料
玉潔冰清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酸堿食物的傳說與真相zt

(2013-03-24 21:49:44) 下一個
作者:雲無心

“堿性食物改變酸性體質”“酸性食物不能多吃”是流傳甚廣的傳說。許多醫學專業人士科普說“酸堿體質完全是個偽科學概念”,而又有營養界人士說“食物代謝之後確實形成酸性或者堿性產物,所以食物酸堿性的概念是存在的”。於是人們一頭霧水:食物到底有沒有“酸堿性”,如果有的話,對健康又有什麽樣的影響呢?

我們先從人體的酸堿性說起。人的新陳代謝由無數生化反應組成,每一個反應都需要特定的酸堿環境。在科學上,酸堿性用pH值來表示。pH值在014之間,小的那頭是酸性,大的那頭是堿性。血液對生命活動的進行至關重要,其pH非常精確地維持在7.357.45 之間。超出了這個範圍,不管是低還是高,生命活動都無法正常進行。這個pH範圍屬於“弱堿性”,所以如果說要維持人體的“弱堿性”,也沒有什麽不對。

“堿性食物”來維持“堿性體質”的說法由此而生。但醫學人士說“酸堿體質是偽科學”,又是怎麽回事呢?

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它們是一對冤家,一個多了另一個就少。溶液的酸堿性(或者專業點,用pH值來衡量)由其中的氫離子決定,氫離子越多,酸性越強,pH越低。在溶液中加入酸,氫離子濃度就增加,pH就降低;加入堿,氫氧根離子跟氫離子結合變成了水,氫離子減少,pH值就升高。

但是某些溶液卻對外加的酸堿有一定“緩衝”能力。比如,如果水中同時含有蘇打和小蘇打,加入酸的時候,氫離子會跟蘇打的碳酸離子結合,從而不增加溶液中的氫離子濃度;如果加入堿,氫氧根離子結合氫離子變成水,但是小蘇打的碳酸氫根離子會釋放出氫離子來補充。這樣,不管加入酸還是堿,溶液中的氫離子濃度都不改變,pH值也就不會改變。這樣的溶液,被稱為“緩衝溶液”。

血液就是這樣一種緩衝溶液。它不停地循環,在肺部進行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二氧化碳溶於血液中形成碳酸,碳酸又離解出碳酸氫根。如果水中的碳酸氫根少了,就會有更多的二氧化碳溶於血中;如果多了,溶解的二氧化碳就會變少。這為血液提供了第二層緩衝能力。此外,腎髒會會對血液進行過濾。不管是酸還是堿,含量高,被腎濾去的就多。

這三層“緩衝”構成了巨大的緩衝能力,把血液的pH值控製在了7.357.45這個精確的範圍。通常吃的食物,哪怕是連喝幾瓶酸性飲料,也會被“緩衝”掉而不致於不會把血液變成“酸性”。所以,醫學專業人士說“酸堿體質是偽科學”,也言之有理。

如果把食物燒成灰,再把灰溶解到水中,會發現不同食物的灰的確有的是酸性,有的是堿性。這也是營養界人士區分“酸性食物”“堿性食物”的基礎。這種理論認為,那些灰是酸性的食物,在體內經過代謝之後,產物會增加血液的酸性;而灰分是堿性的食物,代謝產物則會增加血液的堿性。

從理論上說,這種理論也能站得住腳。一般而言,肉、蛋等高蛋白食物和米、麵等高澱粉食物中含有較多的硫、磷等元素,代謝之後會生成酸性物質;而蔬菜、水果、奶等食物中含較多鉀、鈣等礦物質,代謝產物的堿性較強。一定要按照這種標準去把食物分為“酸性”和“堿性”,也可以自圓其說。而且,按照這種標準劃分出來的堿性食物,比如水果、蔬菜、奶等,正是推薦“多吃”的“健康食品”;而“酸性食物”比如肉、蛋、澱粉,正是推薦“少吃”的食物種類。“酸堿食物說”的流行,或許也與這一現象不無關係。

但實際上,不管是酸性食物還是堿性食物,在正常人的飲食範圍內都不會改變血液的酸堿性。1930年代就有學術論文探討過此事。橘子、牛奶、香蕉都是典型的“堿性食品”,一次性地分別喝下一升橘子汁或者牛奶,或者吃下一斤香蕉,沒有觀察到血液pH值發生變化。而吃下近一斤肉,四位實驗者中有三位的血液pH值沒有發生變化,另一位發生的些許變化也很快恢複了。

簡而言之,如果非要根據代謝產物的酸堿性,也確實可以把食物分出“酸性”“堿性”來。不過這種區分沒有什麽意義,不管是“酸性食物”還是“堿性食物”,在正常飲食範圍內都不會對人體血液的酸堿性產生影響。作為“堿性食物”的蔬菜水果固然應該多吃,而“酸性食物”的肉類和蛋,也是均衡營養不可或缺的部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玉潔冰清 回複 悄悄話 回複needtime的評論:
原作者是清華的化工本科,清華的生物碩士,美國普渡大學的食品工程博士。我不知道你的理論依據在哪裏?普通生化書上都講人體體液的酸堿度是7.35到7.45,沒有聽說過你說的能到4.5的,請給出出處來。
needtime 回複 悄悄話 你這樣很是害人啊!原作者是文科的吧。

變與不變正常測試都沒有什麽用處的。 隻有清早第一次尿液,才是有價值! 是判斷身體健康不健康的指標。新生嬰兒接近pH7.0以上,偏堿。
成人後,慢慢下降,pH6.0-7.0都算正常。

而癌症病人大多很低,pH4.5都很常見了。血液pH變動不大,是因為身體把多餘的部分排泄出去了。飲食就決定了對身體的額外負擔。

堅持酸性飲食的人,易得癌症,且發展很快。就是這樣的人,發現癌症後,完全轉換成堿性飲食,壽命明顯超過醫生預期!當然這是周圍親朋好友的經曆, 不信也無所謂的。不信的話,倒是能多吃很多肉類呢。

就有親人,不吃肉,我寧死! 堅決不改變飲食,發現癌症到去世,才10個月。而同學,發現時候,已經是膽,肝,骨都是癌組織,醫生拒絕手術。給出3-5個月壽命!100%轉換成堿性飲食,外加常規化學治療等等,起碼快2年了,依然健在,由不能自理,現在能自己逛公園,練氣功了!

另外,酸堿性,按代謝後影響作用分類。和口感沒啥關係!堿性最好是葡萄幹。緊急情況,用小蘇打水喝下,能把pH5以下的病態,快速維持到堿性或者臨近狀態。有口服用的,原本是治療胃酸用。
數字證 回複 悄悄話 橘子都是堿性食物,不可思議。
sydneywil 回複 悄悄話 http://www.smh.com.au/lifestyle/diet-and-fitness/does-your-water-need-more-ions-20130325-2gpro.html

there is an article about this today.
tz2000 回複 悄悄話 這個實驗隻是證明人體有一定的緩衝能力來維持血液的酸堿性,而大量使用這種緩衝能力是否有對身體不利的影響並不能用這個實驗來說明。酸堿緩衝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稱為堿度(alkalinity).所以飲食應該平衡為好。
人身體內的消化吸收循環係統及其複雜,用簡單的水化學來解釋健康原理,好像在用一把錘子造火箭,確實有偽科學之嫌。
玉潔冰清 回複 悄悄話 回複wshxwf的評論:
在學科層麵上的交流都歡迎。
玉潔冰清 回複 悄悄話 回複bounty的評論:
是個叫丁文蘊的華人醫生創立的學說,你可以去網上搜搜看。
wshxwf 回複 悄悄話 你說得沒錯。補充一下,人血或其他方麵的緩衝能力,每個人不盡相同,而且是有極限值的(閾值),超過這個值,人體就會生病,接近這個值,人體就會處於亞健康。所以,每個人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年齡段)應選擇不同的,合適自己的食物和飲料。
願意和你就此繼續交流,如果你也願意的話。
謝謝!
bounty 回複 悄悄話 誰提出的酸堿性食品理論。當初為啥不做這個實驗,又把大家糊弄一番後,在駁倒當初的理論。科學家吃飽了撐的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