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看我們是中國人,就非常熱情地給我們介紹說:“這裏和中國的黃山還有九寨溝都結為友好公園呢。”他還熱情地告訴我們這裏有些什麽景觀、都該怎樣去。起先,我以為他也是到這裏來遊玩的遊客,後來突然看見他衣服上有一個胸牌,發現那原來是“誌願者”的標誌。
白發老人名叫愛利森,70多歲了。自65歲從職員崗位退休後,呆在家裏非常無聊,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不是和老婆吵架,就是踢家裏的貓一腳,覺得這樣的日子沒意思極了”。愛利森感覺自己身體還可以,幹嘛不出來做點事呢?他熱愛旅遊,於是就想到在國家公園做義工。
愛利森是自己開車到幾十哩的公園山上做義務講解和導遊的,他說:“許多老人退休後一般都不會在家閑呆著,他們都是根據自己的能力、特長,在不同的地方發揮著自己的作用,‘誌願者’並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年輕人幫助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勞動,老人們就貢獻自己的經驗和才智,大家都各盡所能地為社會服務。”
這不禁使我想起在美國的大小公園裏,都會看到的一些在做服務的老人。在學校門口,也常見到老人幫助孩子們安全過馬路的情景。在各種博物館給大家細致講解的講解員或賣紀念品的也是一些老人。那些給中小學生輔導功課的也常常是白發老人,還有在老年活動中心,給外國人講英文,教口語的老師以及就業指導中心的服務人員和教師等等,幾乎走到哪裏都能看到誌願服務的老年人身影。
在美國,誌願服務已成為一種生活習俗、文化風尚,而且遍及生活的各個方麵,誌願精神深烙在每個人的心中。美國的公民教育十分重視且強調公民的社會責任。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是從社會索取的過程,等到了退休後有了多餘時間,用掌握的才能和特長回報社會,也是老人體現個人價值的一種方式。政府也通過一係列政策、製度等,倡導、支持、鼓勵誌願服務。例如在納稅方麵,在他們每月填寫報稅表時,其中有一項是有無做過義工,做過義工的人在開車裏程、汽油費、用餐等方麵都能抵稅。
我們不知不覺聊了半小時,這時我們也休息好了,還要趕往下個景點。愛利森給我們指了下個景點的捷近路線,我們也懷著感激的心情與他依依惜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