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功率與單比回報率
(2010-05-04 20:27:58)
下一個
來源: FreeTrader 於 10-05-03 19:12:19
交易成功率與單比回報率
在長期的交易生涯中,順利時,對一些理念是一種認識;挫折時,對同樣的理念可能就是另一種認識。數次的成功失敗輪回後,經過獨立的思考和研究,對一些大眾流行的理念就是一種全新的認識了。更何況,大量的交易或投資的書,都是不以交易為生的人寫的,甚至很多人根本就沒有做過交易。同時,很多書隻是羅列或描述了一些市場的客觀事實,這當然有用,但讀者若不從中總結歸納出符合自己實際操作的內涵,並能從中改進操作表現的話,這些書反而適得其反。
高成功率在實際操作中並不是總現實,但並非高成功率不重要。相反,高成功率和絕對的單筆小損失是盈利的前提。無論是對整體帳戶還是每個單筆交易,在盈利的前提下,才談得上讓利潤奔跑。盈虧是衡量成敗的最終指標,低成功率的交易係統太粗糙,時常出現單筆中大虧損的交易係統也粗糙!
低成功率盈利模型時建立於高的風險回報率(3R=Risk/Reward Ratio),比如1:3或1:4的關係。但實踐上,並不能有效地預測一筆交易的3R;在交易能否盈利都很難把握的情況下(由於低正確率),還要進一步預測3R,無疑是自欺欺人。
這個模型符合截短虧損原則,但不符合讓利潤(奔跑)原則。
首先,不達利潤預期不罷休是錯誤的;因為,確切的可觀漲幅反轉點並非時常出現,這依賴於市況。在市況不允許出現預期漲幅的情況下,堅持要漲到位,顯然是荒謬的。
誰能夠強迫市場給予自己希望而市場不願給予的東西呢?
這種情形下,結果大多是令人不願麵對的,同時也由於沒有及時平倉而失去了其它交易機會造成機會成本增加。而一但連續幾次或一段時間內的累積虧損較大時,當前盈利的頭寸會被在心理上賦予更多的(不切實際的)期望,這顯然是違背(客觀對待)市場原則的。
不要忘記,交易、心理和心態總是不可分割一體化的。
另一方麵,達到利潤預期之後,由於在趨勢情況下強者恒強,股價繼續攀升的可能性更大,完全平倉會導致利潤沒有奔跑。這時,正確的決定是部分平倉,甚至根據市況可能是要加倉。
市場行情總是(振幅不一的)震蕩和(大小不一的)趨勢的聯合體,而且震蕩占據大多數的時間。對於市場追隨者,大局觀上判斷市況(震蕩還是趨勢?)和個股是否有趨勢以及趨勢是什麽(大小、方向、時間段),是具有戰略性重要地位的。
震蕩市賺小錢,帳麵平衡或賠小錢,抓住大波段和趨勢才能帶來大利潤!所以,即使有用,3R模型也隻僅僅適合震蕩市,或箱體震蕩的股票,或者兩者的結合。這裏再一次證明了不同的市況需要不同的策略和操作手法。
應用預測3R並在3R達到一定值入場有以下弊端:
1、相對太主觀,可靠性和準確性不高
2、如果預測的3R達不到要求而拒絕入場,會失掉機會。
所以,這個策略不會使績效有效提高,甚至相反。
同一個交易者因為有其固定考慮的周期和判別的方法,對同一張圖多次分析3R,結果會一樣。從這一點來說,其判別的依據和結果都是客觀的。但是同一張圖讓多個人分析3R,因考慮的周期不同以及判別方法、結果和策略的差異,結果肯定會不一致,因此有主觀性。所以,預測3R並非類似價量、K線、均線等完全客觀,包含著太多主觀因素,諸如:個人不同的交易理念、策略、周期和方式,及對3R的偏好程度等等。由此一來,資金管理和控製風險就是一回事。控製風險既是過程也是結果,利潤的多少則有待於市場的反饋,反饋則依賴於交易者對當前市況的判斷和預期。預測行情,但要無條件承認現實,利潤目標不應該被考慮。
一個交易係統若能反映追隨趨勢、容忍(且利用)震蕩、嚴格止損、資金控製(包括利潤的擴展)等主要原則即可,太複雜了不見得有效。由此可見,對行情判斷的準確性至關重要,高過至少50%的高成功率是發展方向。在交易中,正常的連續性失誤以及遇到無論怎麽做都錯的差運氣,都會影響隨後的發揮,增大心理壓力。這時,較高的成功率可以使帳戶維持弱勢橫盤,利於重整旗鼓,有再戰的本錢和資格。
對於判斷行情,長線技術分析根本無用。市場的本質是交易,而不是投資,而且市場行情具有天然的周期性!隨便找支股票,看看過去一年、兩年、十年和全曆史表現圖,幾乎無法找到一種模式,可以將倉位持有超過十年時間並肯定有體麵回報。
視角擴大到整體市場會發現,能夠犯的錯誤就必定會犯,能出現的泡沫必定會出現,無論是泡沫是自然或蓄意而為的。而關鍵在於,當發現泡沫和問題時,一切都已經太晚;而發現之前,它們又不被視為泡沫和問題。所以,任何人說某支股票的價格被高估或者低估,都是一派胡言。
既然價格無法被合理預期,3R模型無論從TA或FA都是有缺陷的。持倉的價格本質上就是現在值多少錢,要完全忘記市盈率等概念。若某股現價100元,就說明現在買該股的人願接受這價,對於想賣出的交易者而言,這就是唯一的終極意義,企業的前景和財務狀況之類在這一刻沒有任何關係或意義,甚至不具任何合理性。基於此,基金或專業人士並沒有比非專業人士有太多的具有實際意義的優勢。
考慮到基金的管理費用和其他成本超過指數化產品,生活智慧(Common Sense)令人相信,大多數人學習之後,其實都可以管理自己的Portfolio,而且還可能比花錢雇的專家和期刊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