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與-中華之聲-商榷關於簡體字的某些問題

(2008-07-08 08:31:59) 下一個
-中華之聲-提出簡體字的十大問題。我們來逐一看看他提出的問題:

》一、失去了表音功能
  
》  許多漢字原來是形聲字,簡化後失去了表音功能,而這正是漢字有別於其他文字的特點。


從傳統的角度看,好象是有這個問題。但從簡體字在這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中來看,簡化的好處遠遠大於某些字的表音功能。也就是說,學習者(包括大量的教育程度很低的農民等)因為簡化而記住的字比因為表音功能而記住的字要多而且容易使用(尤其是書寫)。


》二、無理簡化
  
》  許多漢字的部首被毫無道理地用“又”字和叉代替,使優美的漢字變得不倫不類。


這類簡化多來自於古時行書的簡化。而且是否無理、是否優美、是否不倫不類是個很主觀的認定。在從小學習簡體字的人看來,他們一樣優美,並非不倫不類。即使他們後來又大量使用繁體字(如在下),也沒有覺得繁體字更優美(隻覺得繁體字黑漆漆的一片,不甚美觀)。


》三、割裂漢字體係
  
》  許多漢字是自成體係的,常用字簡化後割裂了與非常用字的聯係,致使從小學簡化字的人一輩子也記不住一些使用頻率較低的字。如:
會寫“撲(撲)” 不會寫 “璞”和“蹼”,
會寫“還(還)”和“環(環)”不會寫“寰”和“鬟”。


這確實是個疏漏。應該把同類的字做類似的簡化。對於不好簡化成同樣邊旁的,可以簡化為另外的形式。

其次,“與非常用字的聯係”其實並沒有那麽一成不變的。在文字的演化過程中,有些舊的聯係失去了,又會有些新的聯係建立起來(尤其是隨著發音的變化)。

另外,“非常用字”就是使用頻率低的字。為了那些非常用字的偶然使用而死抱著繁體字,讓社會大眾每天多花時間和工夫在寫那些繁體字上,是低效而不值得的,尤其是在現代講求效率的社會。


》四、形體筆畫不美觀
  
》  許多漢字原來是非常方正美觀的,簡化以後失去美觀

這個本來就是非常主觀的認定。許多從小學習簡化字長大的人還覺得很多繁體字不美觀呢。所以這個論點隻對於那些思想僵化的遺老們成立。


》五、合並偏旁,字不達意
  
》  像“貓(貓”)和“豬(豬)”簡化以後都成了狗類了。

這個新的邊旁是“獸類”的意思。下次發言前請多了解簡體字再說,以免再鬧這類笑話。

另外,在社會大眾來說,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細分什麽動物是“貓類”、什麽動物是“狗類”的嗎?那對於現代科學搞出來的混血動物,如“獅狗”,你又要用什麽邊旁來描述它們呢?


》六、同音字合並,字義混亂
  
》  漢字本來是有精確分工的,人為地讓一個字去承擔本不該它應該具有的含義。


Again,你舉的的幾個例子在從小學習簡體字的人來說都不是問題。

另外,我相信會有某些情形是會造成字義混亂這個問題的。但應該去改進簡體字而不是退回到繁體字去。


》七、漢字進行切割,音形皆損


音損了什麽?形有損了什麽?這些大多是主觀認定。Again^2,你舉的幾個例子在從小學習簡體字的人來說都不是問題。


》八、簡化後出現表音錯誤

》如:鄰(鄰)賓(賓)
  
》韻母本是in,但簡化字是用韻母為ing的字作偏旁,容易讓人讀錯。


簡化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讓學習者能容易記住這些常用字。記住了,也就不需要(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再從這些邊旁來發音了。

而且,這類問題在繁體字裏也有,比如“編”,你說它實際上發什麽音?而根據它的邊旁,它又該發什麽音?


》九、有些字筆畫本不多,完全沒必要簡化
  
》  如:減(減)涼(涼)於(於)時(時)國(國)


我對於“減(減)涼(涼)”的簡化不是很了解。但仍然認為“於(於)時(時)國(國)”的簡化大表認同。

尤其是“國(國)”,簡體字有更好的傳統意思---其中的“玉”代表的是“皇帝玉璽”。這不是我們幾千年的傳統嗎?

另外,照你的表音做法,“國”字是不是應該發成類似“或”的音?


》十、使漢字的可識別性大大降低
  
》  漢字簡化以後,使原來差別很大的字變得非常相像,導致經常被人搞錯。
  
》  如:鳳(鳳)和風(風)厲(厲)和歷(曆)


實際上,這是對簡體字不夠熟練的人的問題。Again^3,你舉的幾個例子在從小學習簡體字的人來說都不是大問題。

當然,如果能夠把它們的形狀再分開點,效果會更好。

另外,在繁體字當中,這個問題也不小,尤其是比劃多的,呈黑壓壓的一片,更不好分清字形。比如,“瞏”跟“寰”、“龎”跟“龐”(請問這兩個字如何發音?),等等。


如今的簡體字方案定案時間好象很短,但其源頭和來曆卻很久--往往有至少幾百年的曆史--很多是從古行書來的。而且,民國政府就曾經提出幾個簡化的方案。隻是民國政府來不及完成這個任務就被趕到台灣去了。如今的簡體字方案很多就是根據那些方案來的。

另外,簡化字是否你所說的“過渡形態”,不在你、我或者某些專家的認定,而在於社會的使用情況。如果能用上幾百年,你還會說那是“過渡形態”嗎?

-----------------------------------------------------------------------
附:-中華之聲-的原文: 不合理的簡化漢字: 請諸位冷靜理性地讀後再評論...

《不合理的漢字簡化》
-- 敬請冷靜理性地讀

首先,中華的“華”字工整端莊秀麗。簡化後的“華”完全破壞了原有的神韻。
這是本人強烈要求更正回來的第一個字。

  一、失去了表音功能
  
  許多漢字原來是形聲字,簡化後失去了表音功能,而這正是漢字有別於其他文字的特點。如:
  
  際(際)價(價)標(標)僅(僅)歡(歡)
  
  隊(隊)屬(屬)劉(劉)燭(燭)敵(敵)
  
  
  二、無理簡化
  
  許多漢字的部首被毫無道理地用“又”字和叉代替,使優美的漢字變得不倫不類。如:
  
  鳳(鳳)風(風)漢(漢)僅(僅)難(難)
  
  權(權)歡(歡)聖(聖)對(對)樹(樹)
  
  
  三、割裂漢字體係
  
  許多漢字是自成體係的,常用字簡化後割裂了與非常用字的聯係,致使從小學簡化字的人一輩子也記不住一些使用頻率較低的字。如:
會寫“撲(撲)” 不會寫 “璞”和“蹼”,
會寫“還(還)”和“環(環)”不會寫“寰”和“鬟”。

其他還有:
  
  僅(僅)謹瑾盤(盤)磐犧(犧)曦
  
  徹(徹)澈撤蠟(蠟)獵(獵)鬣
  
  殲(殲)纖(纖)讖傷(傷)殤(殤)觴(觴)
  
  聲(聲)馨磬罄夢(夢)懵甍
  
  
  四、形體筆畫不美觀
  
  許多漢字原來是非常方正美觀的,簡化以後失去美觀。如:
  
  訁(言)钅(金)車(車)龍(龍)漢(漢)
  
  劉(劉)華(華)長(長)揀(揀)東(東)
  
  
  五、合並偏旁,字不達意
  
  像“貓(貓”)和“豬(豬)”簡化以後都成了狗類了。
  
  
  六、同音字合並,字義混亂
  
  漢字本來是有精確分工的,人為地讓一個字去承擔本不該它應該具有的含義。如:
  
  後:“前後皇後”原本為“前後皇後”
  
  發:“發現頭發”原本為“發現頭髮”
  
  麵:“麵部麵粉”原本為“麵部麵粉”
  
  板:“木板老板”原本為“木板老闆”
  
  
  七、漢字進行切割,音形皆損
  
  如:掛(掛)蠍(蠍) 槨(槨) 櫬(櫬)
  
  
  八、簡化後出現表音錯誤
  
  如:鄰(鄰)賓(賓)
  
  韻母本是in,但簡化字是用韻母為ing的字作偏旁,容易讓人讀錯。
  
  
  九、有些字筆畫本不多,完全沒必要簡化
  
  如:減(減)涼(涼)於(於)時(時)國(國)
  
  
  十、使漢字的可識別性大大降低
  
  漢字簡化以後,使原來差別很大的字變得非常相像,導致經常被人搞錯。
  
  如:鳳(鳳)和風(風)厲(厲)和歷(曆)
  
  特別是“鳳”和“風”,經常出現姓名中的“鳳”和“風”,簡體的兩個字一旦稍微寫潦草,就容易讓人分辨不清。
  
  如今的簡體字方案是從1956年1月份起,用僅短短的時間,完成的《漢字簡化方案》、《漢語拚音方案草案》、《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和《關於掃除文盲的決定》。其中拚音方案的目標,是推動掃盲識字運動,待時機成熟後再廢漢字以代之,而簡化字則是漢字被取代前的過渡形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