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連載:《齊白石》三一、定居北京 - 博客 | 文學城

珍惜人生,互助互愛

互相提攜勉勵;為我,為你,為我們的子孫後代在海外闖出美好的生活和成功的事業奉獻自己的綿力。
個人資料
peterpan166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連載:《齊白石》三一、定居北京

(2006-12-26 19:35:16) 下一個


齊白石 

作者:林浩基

餘未成年時喜寫字,祖母嚐太息曰:“汝好學,惜來時走錯了人家。俗語雲:三日風,四日雨,哪見文章鍋裏煮!明朝無米,吾兒奈何!”後二十年,餘嚐得寫真潤金買米,祖母歎曰:“哪和今日鍋裏煮吾兒之畫也。” 

                                                                    ——齊白石


連載:《齊白石》三○、幸會英才

三一、定居北京



  白石的詩,樊樊山很是賞識,一卷“白石詩草”在樊樊山的指點下,白石又仔細推敲、整理,最後裝訂成冊。樊樊山為之題記,稱讚他的詩是“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十年後,這卷詩稿以《借山吟館詩草》的名義列行於世,樊樊山的這篇序印在卷首,這是後話了。

  二次進京,認識陳師曾,兩人成為莫逆之交,是白石一生中最值得紀念的一件事。

  朋友之間的情誼是很難用時間來衡量的,有人相處了一輩子,卻沒有成為患難之交,有的隻有數月的過從,卻肝膽相照,生死與共。白石從這幾十年的生涯中,悟出了這深刻的道理。

  離京前的一天晚上,他寫了一首詩寄給陳師曾:

         槐堂之月爽如秋,
         四壁嘉陵可臥遊,
         塵世幾能逢此地,
         出京焉得不回頭。

  回到茹家衝,已經是十月初十日。春君和孩子避難在外,尚未回來。他的家被洗劫一空。土匪橫行,兵匪一體,肆意搶掠。他幾年苦心經營的花木、房屋被破壞不少,到處是一片殘破、淒涼的景象,過了些日子,春君得到消息,聽說他回來了,才帶著孩子返回茹家衝。

  這一年的冬天,異常的寒冷。春節時,全家團聚在一起,雖然沒有什麽大事操辦,但卻因為經過這次離亂之後而能安全地重逢,在清苦之中也感到十分的欣慰。

  可是,誰料到,過了元宵節不久,鄉裏又謠言四起,聽說幾個軍閥又在摩拳擦掌,要在這一帶打一位。湘潭城裏,來來往往淨是軍隊,也不知是哪一部分的。而且,他們的服裝各異,穿什麽的都有,凶狠殘暴,見東西就搶,隨時隨地亂派捐征稅,弄得貧苦農民苦不堪言。

  六月間,一位朋友忽然三更半夜來敲白石家的門,告訴他,到處盛傳:“這幾年芝木匠發了大財,倒是個綁票對象。”風聲一天天緊了起來。附近幾個村莊,稍有點象樣的人家已經被綁過不少了。

  白石無奈,隻好悄悄地帶著家人,匿居於紫荊山下的親戚家裏。

  在這動蕩、顛沛的生活中,他度過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備嚐了人間的苦與澀。

  北京回來後,他原來打算築室山林,潛心作畫,平靜地度過晚年,不與塵世來往。誰知道這裏沒有他容身之地。他後悔自己不該回來。但是,這裏畢竟是生他養他的故土。父親已經八十一歲高齡了,母親也七十五歲,還有妻兒家小。這許許多多骨肉之親,怎不使他躊躇再三?

  父親、母親看到這裏的情況,同他商量了好幾次,希望他到北京去。春君也一再催促他決下決心。經過數次反複的商量,他決意離開他無限眷戀的家鄉,離開他多年苦心經營的寄萍堂。他在給朋友的詩中有這樣兩句“借山亦好時多難,欲乞燕台葬畫師”,表示了他打算定居北京的想法。

  一九一九年三月初,局勢稍稍有些平靜。白石決心北上,他去看了祖父、祖母的墓,看了梅公祠那座借山吟館。

  因為擔心人多,招人眼,幾個旯弟都來不及謀麵、告辭。頭天晚上,他去看望了父母,給老人留了一些錢。

  老人多皺、飽經風霜的臉,不斷地滾下了熱淚。他們知道,白石這次出門,不是暫時的出遊、小住了,而是要永遠、永遠地定居北京。風燭殘年,遭逢生離,誰不為之灑淚?

  “這裏是你的家,我們祖祖輩輩在這裏生活。”父親擦著眼淚,哺響地:“時局好了點,你要常常回來,我同你母親都是不久人世的人了。”說著嗚咽了起來。

  母親隻是不住地淌淚,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白石含著淚,朝著父親、母親跪了三跪,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齊以德同齊周氏相互扶著,走到門口,默默地望著兒子的身影消失在夜幕之中,久久沒有離去。;

  夜很深了,回到寄萍堂,隻見春君在微弱的油燈下,做著針線活,等他。

  他曾經多次勸春君攜著兒女同他一道到北京。但是,春君舍不得撇下家鄉的父老與部分產業,情願領育兒女,留在家裏。

  白石愁緒滿腹,無言地坐了下來。春君知道他已經吃過飯,便拉過一把椅子,對麵坐了下來:

  “你放心走好了。我們孤兒寡女,不怕。公婆、叔叔都在,他們會照顧好的,隻是你隻身在外,客居異鄉,舉目無親,很不方便,有一件事想同你商量一下。”她看了白石一眼。

  “什麽事,你盡管說好了。”

  “我想給你找個配室,送到北京,好照顧你。”春君經過了長時間的深思熟慮,胸有成竹地說。

  白石做夢也沒有想到她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白石先是怔了一下,接著被春君的真摯情感所深深地激動了。

  他沒有馬上回答,因為這個問題,對於他是猝不及防。沉思了好大一陣子,白石才緩緩地回答說:“這事就不必了,我自己會照料好自己。”

  “我考慮了好久。我無法照料你,一定要找一個人代替我照料你。不然,我怎麽放得下心呢?”春君有些激動,懇切地說:“我對幹你就這一條要求,平生無他求,就這一件事了。”

  “以後再商量吧,我到了那裏再看看。”白石不好傷她的心,寬慰地說。

  這一夜,他們都沒有入眠,白石對家裏的生產、生活,一一作了具體的安排。早飯後,他強抑著別離的痛苦,踏上了去北京的路。

  湘潭的陽春三月,是多雨的季節。黛青色的群山,蔥鬱的樹木,沉浸在煙霧之中。寄萍堂前的梨花,在細雨中怒放。

  白石滿懷寓情別緒,在春君的相伴下,支著傘,迎著雨,匆匆上路。道路旁,水珠順著青青的竹葉,無聲地、靜靜地淌著,好象是她和他的淚。

  到長沙住了一夜,買了張車票,他登車北去。但他的心還留在杏子塢、寄萍堂,留在春君的身邊。列車晝夜不停地奔馳著。錯落的群山,閃光的湖江,碧綠的田野,不斷地、匆匆地從窗前同過,他無心眺覽。一種從未有過的空落、孤寂的情感,充溢著他的腦海。後來,在他的詩草自敘中,有這樣一段文章,記述了他當時的心境:“過黃河時,乃幻想日,安得手有贏氏的趕山鞭,將一家草木,過此橋耶!”

  到北京後,他仍然住在法源寺。安頓好了的第三天,他依然在南紙店掛起了潤格,買畫刻印。日間朋友們來探望他,或是打聽湘中戰事,或是談詩論畫。到了夜晚,更深人靜,他常常通宵達旦,難以入眠。隻要一閉上眼,父母、妻兒的音容笑貌,就會浮現在眼前。

  藤蘿花還開著嗎?芭蕉的大葉已經青鬱蔥綠的了。……這幕幕園中小景,交織地呈現在眼前。

  他披衣挑燈,寧思了片刻,取出詩箋,寫下:

        春園初暖問蜂衙,
        天半垂藤散紫霞,
        雷電不行茄鼓震,
        好花時節上京華。

  在鬱悶、痛苦之中,他送走了夏天。

  北京的四季分明。立秋之後,金風送爽,西山的丹楓如血。勾起了他對那孕育他童年藝術靈感的故鄉的情思。

  中秋那一天,郭葆生接他去小住了三天。在那小小的、潔淨的庭院裏,郭葆生約了幾個朋友,在樹蔭下擺上小幾,放著瓜子、糖果、茶水之類,賞月閑聊。

  他們都了解白石的心境。閉口不談有關中秋或是望月思鄉之類的詩、詞,以免白石觸景生情,感傷懷念。但是,今晚千家萬戶笑聲盈盈,歡度佳節,白石的心哪能不思念數千裏外的親人呢!他想起了蘇軾那千古流傳的名句。“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願人常久,千裏共嬋娟。”他的思緒伴隨著飄動的、輕紗般的浮雲,飛到了湘江,飛到了那充滿奇異色彩的寄萍堂。春君和孩子們也在賞月嗎?父親、母親他們呢?

  他不知在座的朋友談論了什麽。他隻靜靜仰首,凝視著明月、白雲,什麽也不說。

  那晚,他喝的酒特別多。要不是幾位朋友奪了他的杯子,他還要喝。

  他不知道自己怎樣回到了寺中。反正他執意要回來,誰也留不住。朦朧中好象被幾個朋友送了回來。

  可能是酒精的麻醉作用,這一夜是他近半年來睡得最好的一夜。要不是和尚送信來,他可能要睡到中午。

  信是春君來的。他一聽說,一躍而起。那工整的筆劃,實在太熟悉了。在過去的三十多年歲月裏,他閑時教春君識幾個字。春君聰穎,好學,幾年下來,竟然能寫信了。字寫的雖不太好,但秀麗、工整,一絲不苟。她告訴白石,給他聘定了一位配室,幾天之內,她將攜她一同來京,要白石預備下住處,準備成親。

  春君一片誠意,白石非常感動,忙著托人找房子,後來就在陶然亭附近的龍泉寺隔壁,租下了幾間房子。朋友們知道白石要辦喜事,幫助籌劃,不多時間,桌椅板凳,鍋盆碗筷,一一準備停當。一天下午,陳春君帶著一位年輕女子趕到北京了。

  女子叫胡寶珠,原籍四川豐都人,生於清光緒二十八年壬寅八月十五中秋節。當時才十八歲。她父親名以茂,是篾匠。胡寶珠在湘潭一親屬家當婢女,出落得十分標致。白石一見,滿心喜歡。當天傍晚時分,三人一同到了龍泉寺新居,在陳春君的操持下,簡單地舉行了成親之事。

  春君遂了自己的心願,總算為自己找到一個代替照料白石的人,心裏十分高興。她待胡寶珠親如同胞姐妹,精心地照料她、教導她。把白石的起居、飲食、生活、作畫、刻印等習慣,——詳細告訴了她,胡寶珠默默領會,一一照春君教她的去做。

  過了立冬,報紙上連篇登載湖南戰事再起的消息,春君一聽,心急如焚:

  “這裏的事安排停當了,我得早點回去。”

  “也好。我同你一道回去,看看家裏情況。”白石答應著,“這裏的事就托付寶珠了,有什麽急事,找一下郭葆生他們,我同他們談一下。”

  三、四天後,白石伴著春君,南下回到湘潭。一九二○年元旦,白石在自己的故土上,度過了五十八歲的生日。二月,帶著三兒良琨、長孫秉靈到北京上學。這時,良琨和胡寶珠都是十九歲。他們同庚,但輩份不同,比起個頭來,良琨比寶珠更高一些。臨行前,春君特意囑咐良琨,到了北京之後,一定要尊重嬸媽,並且講了許多有關寶珠為人的事。

  寶珠也十分尊重、關懷他們。處處以長者的身份,無微不至地照料他們。在這個偏僻的城南小平房裏,他們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歡悅的生活。

  由於童年苦難生活的煎熬,所以寶珠很成熟、懂事,勤儉地操持著這個家。在白石南下的二、三月間,她一人住在北京,一步也沒有隨便離開過家門,整天關在家裏做針線活兒。把白石的衣、褲、被、褥拆洗、補綴得整整齊齊。

  白石同春君臨行前,一再囑她安排好生活,不要太苦了自己,但是,她有她的主意。她知道生活的不易,總把細糧留起來,尤其是大米,北京這地方不多,白石又愛吃,她就省下來。自己跟著鄰居,學會了蒸窩頭,每天就著青菜、鹹菜吃窩頭。

  生活雖然是清苦的,但她的心充滿了歡樂。她到底有了一個家,這顆曾經懸著的心,總算落到了實處。丈夫是個著名的畫家,也是窮苦人家出身,為人正直、善良。大媽媽(她對原配陳春君的稱呼)深明大義,待她如同姐妹,這些都給她以極大的慰藉。

  在那樣的一個時代,象她這樣窮苦、弱小的女子,還有什麽更高的奢望呢?

  她對現在的一切都感到十分的滿意。她唯一的願望就是通過自己的雙手,為白石創造一個盡可能溫暖、舒適的家,讓他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畫他的畫,刻他的印。

  龍泉寺是個偏僻的去處,交通也十分不便。到了春暖花開的時候,經過幾次尋找,白石又將自己的家,搬到了石鐙庵去住了。

  說來也湊巧,三次搬家,從法源寺、龍泉寺到這石鐙庵,他住的都是廟宇。他暗自思忖,自己可是與佛有緣了。畫畫之餘,感懷記事,他寫了一首詩:

        法源專徒龍泉寺,
        佛號鍾聲寄一龕,
        誰識畫師成活佛,
        槐花風雨石鐙庵。

  有了寶珠精心的操持,家裏安排得有條有理。白石再也不思慮油鹽柴米了。他有了充足的時間,安心作畫、刻印。

  可是,石鐙庵這地方較亂,老和尚養了不少的雞犬。從早到晚、雞鳴、犬吠,不絕於耳。

  沒多久,寶珠托人找到了新址。不久,全家又搬到了象坊橋觀音寺內。不料,觀音寺內煙火興旺,佛事繁忙,晨鍾暮鼓,晝夜不絕,比起石鐙庵,有過之而無不及。白石根本無法潛心作畫、治印。

  住不到一個月。在朋友們的幫助下,白石全家又搬到西四牌樓迤南三道柵欄六號。這裏是居民區,環境比較幽靜,白石比較滿意,總算把家安頓了下來。


連載:《齊白石》一、春的祭奠   連載:《齊白石》二、善男信女  
連載:《齊白石》三、“湘勇”作惡   連載:《齊白石》四、愛憎之間  
連載:《齊白石》五、楓林蒙館   連載:《齊白石》六、雷公神像  
連載:《齊白石》七、耕讀生涯  連載:《齊白石》八、情竇初開 
連載:《齊白石》九、難解難分   連載:《齊白石》十、拜師學藝  
連載:《齊白石》十一、黃道吉日   連載:《齊白石》十二、一套畫譜    
連載:《齊白石》十三、門牆問師   連載:《齊白石》十四、新的起點
連載:《齊白石》二○、借山吟館   連載:《齊白石》二一、北上西安  
連載:《齊白石》二二、絕意仕途   連載:《齊白石》二三、賣畫燕京  
連載:《齊白石》二四、初會楊度  連載:《齊白石》二五、清涼世界
連載:《齊白石》二六、大匠不死   連載:《齊白石》二七、唯國是從  
連載:《齊白石》二八、人情世態   連載:《齊白石》二九、生離死別  
連載:《齊白石》三○、幸會英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