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交流之星

我的名字叫中文交流之星。為了我的兒子和千千萬萬個華人子女能夠繼承、發揚中國文化。希望能和大家經常在這裏交流心得。
個人資料
正文

家長應具備這種超前的戰略水平

(2010-01-14 01:14:02) 下一個
  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位和分子。家長則是這個單位的領軍人。經營、管理好這個小集體是我們做家長的義不容辭的責任。那麽如何使我們的小集體能夠興旺發達而且不斷地延續下去,留給我們的後代什麽遺產是家長們應該時刻思考的問題。相信下麵的文章會給大家一個啟示。


                                                     李裕裏:中文給了我未來


       2009年12月中旬,記者來到韓國美麗的海濱城市釜山采訪。隨團導遊李裕裏是一位50歲上下、皮膚白皙的女性,中文非常了得:當導遊,細數起韓國的曆史、名勝、風土人情來,頭頭是道,風趣幽默;當起翻譯,也是用詞準確、滴水不漏;寫起字來,簡體、繁體漢字轉換自如。起初大家以為她是華人,一打聽才知是韓國人,學中文的時間長達40多年,其中充滿了艱辛和汗水,更帶給她寶貴的機會和財富。  是什麽力量把一位土生土長的韓國人和博大精深的漢語牽到了一起?閑暇時,李裕裏把自己和中文結緣的經曆向記者娓娓道來:“這和我父母早年的經曆有很大關係。”  李裕裏的父母早在1948年從朝鮮平壤逃到了漢城即現在的韓國首爾一帶,迫於生計,父親當兵打仗。在前線的哨所裏聽戰友述說,中國人民誌願軍到任何地方都不欺負當地百姓,加上又從望遠鏡裏親眼目睹對麵的誌願軍陣地上,官兵平等相處,父親從此對自己的對手產生了深深的敬意。  7歲時的李裕裏到了該上學的年齡,對中國人懷有好感的父母一商量,決定讓她學中文,將來說不定用得上。李裕裏從此走上了一條充滿艱難困苦的求學之路。  “我的童年比起村子裏的同伴們可苦多了,現在想起都想掉眼淚。”李裕裏笑著說。  當時小夥伴們都到離村子近、條件又好的英文學校上學去了,小小年紀的李裕裏不論春夏秋冬,每天早上6點就要起床,6點半必須出門,沿著崎嶇不平的鄉間小路趕往位於首爾明洞的華僑學校去上課。冬天的日子最難過:零下20多度,冰天雪地,身穿單薄棉衣往往難抵刺骨凜冽的呼嘯北風,哆哆嗦嗦地走進教室,兩隻手都凍僵了。李裕裏無數次想要放棄學習,但最終堅持下來。這樣的時光一過就是5年。雖然來自中國各地的老師教起中文來南腔北調,山東腔、河南腔都有,但李裕裏在這所學校接受了係統的訓練,為日後重拾中文、開拓生活新天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過,也有快樂的時候。李裕裏是村子裏唯一學中文的孩子,每天放學回到村裏,總有好奇的大爺大媽、小夥伴圍過來,請她講上幾句中國話。這時的李裕裏往往很自豪地顯擺一下自己的本事,有求必應地說上幾句。看到大家用驚奇的眼光看著自己,她的心裏特別高興,剛剛吃過的苦瞬間忘得一幹二淨。  中學和大學就沒有那麽苦了。歲月如梭,長大成人的李裕裏結婚生子,相夫教子,當起了全職太太,丈夫做起了汽車配件生意,一家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一雙兒女也快樂地長大,走進了學校。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改變了李裕裏的生活軌跡。  那時的韓國受到了重創,民眾的生活一時間天上地下。李裕裏丈夫開的汽車配件生意一落千丈,貨款也收不回來,收入銳減。當時她是全職太太,加上一雙兒女正在上學,家裏的日子頓時入不敷出,悠閑舒適的生活一夜之間似乎無影無蹤。  如何分擔丈夫養家糊口的重擔?成了李裕裏晝思夜想的問題。她想出去工作掙錢貼補家用,又苦於不知做什麽好,一時不知所措。鎮定下來,她突然想到自己會說會寫漢語,何不做點兒和中文有關的事呢?  此時,中韓已經建交5年,兩國經濟貿易文化往來正在逐步密切,很多韓國中小企業和公司到中國發展,急需懂中文的人才。李裕裏抓住機會,應聘成功。這時的她因為太久未接觸漢語,語言功夫退化了許多。她拿出小時候的吃苦勁頭重拾漢語,很快便上了崗。  李裕裏從此開始了自己的職業婦女生涯。當導遊,做翻譯,什麽工作都做得很好,收入也逐年提高。在韓國,婦女走出家門工作通常會被認為是因為離婚或單身而不得已為之,李裕裏也因此遭受過白眼。情急之中,她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在自己的名片背麵印上丈夫的名字和工作單位,以做靠山。如果有人懷疑自己的身份,就請那人看名片背麵。如此一來,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糾纏李裕裏工作的動機,轉而佩服她能在男人橫行的世界裏打拚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如今,一對兒女已在國外定居、留學,李裕裏的漢語日益爐火純青,丈夫的事業也蒸蒸日上,一家人重又過上其樂融融的好日子。除了在韓國國內接待來自中國的各路訪問團和遊客,李裕裏年年還要隨韓國的各種團體和遊客前往中國參觀訪問,既當導遊,又是翻譯,忙得不亦樂乎。剛剛過去的2009年9月,李裕裏隨釜山市教育監薛東根先生帶隊的佛教訪問團在四川尋訪佛教聖地。此外,她還三番五次帶韓國遊客前往北京、上海、桂林、長沙等地覽勝。在故宮,一位遊覽過韓國的東北遊客在人群中僅憑熟悉的聲音便認出了曾當過她的導遊的李裕裏,二人相擁而泣。“那種感覺真得令人終身難忘。”李裕裏說。  說起自己和漢語結緣的經曆,李裕裏很感慨:“所有這一切來之不易,這得感謝我的父母。他們在中韓遠未建交的年代,就準確地預見到了未來的中韓兩國將會交往密切,為我的未來儲存了生存的本領,並讓我終身受益。”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0-01/11/content_423977.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