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萊拉的書架

文章都是轉貼,為自己看起來方便, 謝謝各位作者了。
個人資料
正文

上海美食係列

(2007-05-09 16:07:28) 下一個
cb808
上海美食係列之一.外灘
上海以黃浦江為界,分浦東浦西。又以外灘為界,將 浦西分成滬西滬東。主要的商業區在西麵。
上海的三大馬路是南京路,淮海路和延安路。它們都從外灘開始,橫貫整個西區。(如果 說“三大商業街,要加上四川路”。)說“吃”,就從外灘說起吧。
外灘的頭上,就有一個叫“黃浦公園啤酒廊”的地方,夏天的時候,坐在江邊喝啤酒,有一個個大大的涼棚,很是愜意。白渡橋下是“上海大廈”,上海大廈的菜係多樣-- 但和一般的賓館差不多,沒有很大的特色。我記得的是一個椒鹽蟮段,這裏不太容易吃到活的黃鱔,不妨一試。
乍浦路是上海最早崛起的“美食街”,生意好到日日高朋,天天堵車,那裏的小老板都是夠利害的。前國腳柳海光的“海光閣”招牌在四川路口就可以遠遠望見了。乍浦路的小菜,價廉物美,但是被認為“檔次不高”--主要是後來黃河路的崛起。我覺得比較可人的是“醉蝦”--活活的河蝦在白酒裏醉了,醮佐料生吃。醬乳鴿也不錯。皮蛋拌豆腐也盛行過一時,最後要吃“泡飯”,以及“刀切小饅頭”
外灘靠黃浦江堤岸旁的,有很多各色的小店,火鍋啦,披薩 啦,蓋澆飯啦,等等等等。有個叫“紅茶館”的咖啡座生意很好。
外灘對麵是一些金融機構。周圍零星有些飯店。最最搶眼的是 KFC。在東風飯店--其實東風的東西不錯的,記得有四大廳,吃上海的傳統品味,可以一去,找個靠江的位置,不管吃什麽,都是“吃氣氛”。東風過去有個“外灘啤酒廊”是賣生啤的,但也賣小吃。開到半夜。
延安路口有家我非常喜歡的快餐店--叫“蘭亭”?反正樓下的廣式燒臘極好吃。可以零賣,店堂很幹淨。不過不要上樓,樓上的菜貴得沒有道理。隔壁就是“名人俱樂部”,上海灘上一大宰。外灘延伸到十六鋪碼頭,隨便在路上就可以買到“上海茶葉蛋”。
別忘了要“香幹”,很好吃的。
穿過人民路,就是“老城隍廟”了。
對於老城隍廟要不要“保持原來風格”曾經很有爭議。反正“天使冰王”和“莫師”都紛紛登陸了。
城隍廟的小吃是一大特色,以前我總是不吃中飯就去的。外圍的“老飯店”是吃正宗上海菜的。裏麵我記得的有:寧波湯團,南翔小籠,雙檔,蟹殼黃等等。綠波廊的菜是我所吃的上海菜裏最好的。主要是它的點心,象眉毛酥什麽的,非常好吃。但是綠波廊必須預定,下午吃點心要好些。否則很難有座位的。

上海美食係列之二.南京路(東)
說“吃”,南京路是最大的一塊了。
從外灘開始數起:
最老的飯店之一“和平飯店”就在外灘和南京路口。“和平”出名的是“爵士吧”,喝酒,跳舞,聽三十年代的老音樂。市百一店南京店樓上有小吃街;河南路的拐角賣哈根達斯。往前是一家國營點心店--賣上海餛飩和燒麥,就是髒一點,好吃又便宜。
那家最著名的吃蟹的老店就在旁邊,叫“王寶和”--那裏的師傅調料和煮蟹都是有技巧的,九雌十雄,到了秋風刮過,蟹腳硬了,很多慕名來的港客和台灣客都會來上海啖蟹。上海人以前吃蟹好象美國人餐後的“甜點”,並不是當一回事的。現在河蟹金貴了,吃一隻蟹老百姓可以一個星期的小菜了。吃蟹要左黃酒,溫了驅寒。可惜現在回去不是真正吃大閘蟹的時候,不過可以品一
品“六月黃”。蟹雖小卻肥。
路對麵有最著名的老飯店之一:“莫有財”--就是莫氏三兄弟開的揚州飯店。揚幫菜也是在上海的一大“霸”,蟹粉獅子頭,煮幹絲,都是揚幫的看家菜。“先施公司”是香港人開的。樓下是新加坡“聖淘沙”,不知道飄飄去過沒有,那裏的新加坡小食,沒有上海小吃來得精美。“先施”樓上叫做“采蝶軒”。我每次走過都是怕怕的。
“先施”旁邊是“海倫賓館”,中午的“自助餐”可以一試,不貴,但是可以看“風景”,喝咖啡。走過“海倫”,就是著名的”燕雲樓“了,和北京烤鴨不同,廣東的烤鴨是”掛爐鴨”,粵菜一直在上海稱霸,所以燕雲樓也一直經營得很好。
往前是上海食品公司,當然是“吃”的。話梅,橄欖,應有盡有。小時候喜歡喝那裏的”酸梅湯”,現在是沒有了。食品公司過去的“大三園”也是永遠的“人山人海”。那裏賣小吃,麵條非常之不錯。
華聯和市百一店都有小吃街,但是那是給顧客們果腹的。旁邊的“七重天”也是大店,以前的“華僑飯店”。在九江路上有兩家店比較惹人注目:一家是老店“老半齋”,也是揚幫菜。大家對廣式早茶可能比較熟悉,其實揚州早茶更為細致:水晶包,幹菜包,翡翠包,都是讓你不忍下筷的“傑作”--皮是半透明的,可以看到餡。
到了地鐵人民公園站,出來就是88總會。很氣派。那裏的小吃也不錯的。樓下有321冰激淩,好吃的香蕉船。整個總會分成六樓,各色的菜係都有。對麵的人民公園旁邊就是“肯德雞”和“榮華雞”打對台。這一帶,連著兩家大飯店:國際飯店和金門飯店。金門是舊上海數一數二的大飯店。前國家隊總教頭徐根寶,就是“金 門之後”。
國際飯店和國際電影院之間是一條小馬路,原來因為這裏有上海最“高雅”的地方:長江劇場。現在有上海的一條著名 小吃街:黃河路。
如果喜歡吃素菜,上海最有名的素菜館:功德林“就在長江對麵。雞鴨魚肉,在這裏都是素的。
黃河路的菜係也算“上海家常菜”,比如鹹菜炒毛豆什麽的。墨魚大考也是很典型的菜。
以前我常去的那家叫“人丁盛”,由姓丁和姓盛的兩個老板開的。因為常去,幾乎可以背出菜譜。那裏不是上海菜,而是杭州菜。我比較喜歡的是:糖醋板栗,黃泥螺,草頭炒圈子(這是上海菜:大腸頭用草頭輔佐,肥而不膩)。橫空出世
(這到菜很有意思,是用膏蟹和雞蛋燉,分幾次燉,最後吃雞蛋,所有的蟹味道全在裏麵了)。東坡肉,這是地道的功夫菜,要選上好的條肉,隔夜燉六個小時以上,然後去出來在小盅裏隔火蒸熱--那時候一塊肉就賣到五塊錢人民幣,可見其功夫 之深。
南京路的上海圖書館老館,東段就算結束了。從上海人的傳統觀念來看,西段要“高雅”於東段。
九江路上有兩家店比較惹人注目:一家是老店“老半齋”,也是揚幫菜。大家對廣式早茶可能比較熟悉,其實揚州早茶更為細致:水晶包,幹菜包,翡翠包,都是讓你不忍下筷的“傑作”--皮是半透明的,可以看到餡。:)
另一家是廣東的排擋,是廣州人開過來的分店。和我去過的廣州的排擋格局相似,宵夜的話,那裏的東西不錯,門口有很大的黃色的招牌旗。廣東早茶午茶裏麵都有水晶蝦餃,皮是半透明的,用澱粉做皮還有梅龍鎮依斯丹,在江寧路上 。

上海美食係列之三.南京路(西)
南京西路從上圖舊址開始,就在上圖對麵,有一家著名的麵店:兩麵黃麵店--那裏賣廣東兩麵黃,澆頭是現炒的。我喜歡茭白絲炒肉絲,這裏沒得吃的。韭黃兩麵黃也好吃,那裏賣雞鴨血湯,算是很典型的上海小吃。好的雞鴨血湯,都是由高湯熬成的。骨頭,老母雞,火腿。老店的雞鴨血湯之所以好吃就是這個原因。
另外上海很好吃的一種湯,叫做“千張包子”。“千張”應該是揚州特色吧?就是和百葉差不多的。“千張包子”裏麵都是切碎的各種“丁”,香菇,火腿,筍等等,拌肉米。
再往西,在上海電視台裏,大明星陳衝和人合作,獨攬了廣電大廈,裏麵的餐廳也有幾家,未見很有特色的。
再過去是“王家沙”,王家沙是老上海推崇的地方,應該賣正宗的上海點心的。但是現在經營好象不怎麽樣。賣“套餐”,而且都不怎樣。
“王家沙”對馬路有“紅甜心”。也是國營的店家。也是老店。
再往前,就是“綠揚村”了。綠揚村的午茶比較出名,也是各色的小點心。
在這些“中國店”叢中,有家西式店,賣披薩,賣通心粉。還賣各色的冰激淩,我喜歡那裏的氣氛,吵吵的音樂,自由自在的人。
“凱司令”裏有我最鍾情的“栗子蛋糕”--蛋糕的“芯”是有栗子粉磨成的,外麵是純奶油。上次我在這邊的中國城買到了,味道是大大不如“凱司令”的。
“凱司令”隔壁,就是大名鼎鼎的“梅龍鎮”了。我喜歡梅龍鎮的雕廊門楣,氣派古典又高雅。梅龍鎮的“幹菜包”和門口的“叉燒包”我都喜歡--奇怪怎麽會把揚式和廣式的點心放在一起。不過 生意一直好倒是真的。 梅龍鎮在美國也開了分店,僅僅在南京西路,不僅在馬路對麵開了自己的分店,而且將老店擴建了 地下室。
梅龍鎮旁邊是“珠江”--是粵菜館,我喜歡那裏的煙熏鯧魚。醮卡夫醬吃。
泰康食品店就在平安大戲院的對麵--泰康餅幹上海人和大白兔奶糖一樣熟悉。我小時候最迷戀的是酸奶。 去北京的時候,我也要酸奶喝--北京的瓶子好大,是上海的一瓶半,比上海的小瓶酸奶喝一口就消化了要過癮得多。
就在泰康的對麵,就是上海最好吃的“生煎饅頭”了。 生煎饅頭加咖哩牛肉湯,是上海點心的傑作。幾乎隔條馬路就可以看到的:還有鍋貼,小籠饅頭,菜肉餛飩,鮮肉小餛飩,陽春麵等等。
旁邊的“延中”是上海最早的“漢堡包”店。
這一段的南京路漸漸開闊,也從商業區變成了“賓館區”。錦滄文華和波特曼遙遙相對。
上海的賓館是另外一個世界,菜未必有特色卻很貴。記得錦滄文華普通的六人午餐差不多兩千,波特曼一份西式“和菜”是五百塊。一頓日本菜要四百塊一個人。比在美國要貴。現在的行情不知道怎樣了。我倒是喜歡商城旁邊的“玫瑰園”。天天放著鬧哄哄的日本歌,那裏賣漢堡,賣炸薯條,賣奶昔,賣雞翅。對麵的上海展覽館有“寶刀”高掛的“六角亭”--也是飲茶的地方。
再過去就要到靜安寺了。靜安公園周圍的快餐店多得叫你眼花繚亂。有家店賣的薯條是山芋幹烤的。
我喜歡靜安寺的素麵,每天下午這裏都很多的市民,戲劇學院的孩子最多。麵筋麵是最好吃的,我猜想他們的麵筋是自己打的。另外有家你們可能都不會在意的小店--其實根本不算店,就是在郵電局的小弄堂裏麵,一對夫妻,長年累月地賣“油炸臭豆腐”, 甜醬辣醬,想起來都流口水。
萬航渡路上的羊城酒家,也是老字號。
對麵有家店專賣南京鹽水板鴨。
平安電影院對過的臨時房子裏有新西蘭雪糕和馬來西亞肉骨茶。旁邊有台灣的“頂呱呱”(不好吃的)。
泰興路上有沈記粥店和容記湯館,不便宜但貨真價實,不覺得被斬,半夜十二點去外麵還停滿了車,排隊等桌子

上海美食係列之四.雲南路
說到水餃,上海人最熟悉的當然是“長安餃子樓”了。“長安”在上海第一大“食街”--雲南路的路口。遠遠的“108”的招牌就可以看見--一百零八種的餃子宴,不是唬人的。他們的餃子皮是人工的不講,餡也有秘方,薄而透明的皮子裏麵,依稀可見各色“內容”。最最叫人驚歎的,是小得象指甲一樣的“袖珍餃”,真不知道是怎麽做的。餃子樓生意好,要吃“餃子宴”也得預定,如果隻是想吃“食街”,就少要一些,淺嚐即止。長安的水餃也有個很好的料叫“紅油”蘸不蘸會有很大分別的哦!
去廣州的時候,有個朋友就笑話我,你們上海人說什麽吃“三黃雞”,我們廣州的雞少說說上百種吃法呢。我不說,後來就請他去吃。這下是饞倒他了。上海“三黃雞”是“小紹興”的特產,吃來吃去,就數它好吃。首先是雞的品種不同,必須是浦東“三黃雞”,由於三黃雞產量有限,所以“正宗”的“三黃雞”還得去“小紹興”吃。其次,“小紹興”的做法是不同的,他們用開水燙雞,但水的溫度卻不是沸點。(用燙水燙好後用極深的井水迅速冷卻!使骨肉皮分離......另:三黃雞的好吃和蘸的料也很有關係!)據說好的白斬雞皮和肉之間應該有凍,骨頭裏有血絲,這樣才算“正宗”。我還喜歡的是喝“雞粥”常常看見一些老人在“小紹興”樓下喝粥,現在的三黃雞賣得夠貴,十二十塊,一點點。老人工資小,嘴饞了可以買一毛錢一碗的雞粥解饞。雞粥沒什麽秘密,就是高湯調的,放蔥薑,我有時候在家也做,味道很好的。“小紹興”在浦東和滬東都開了分店,但是總店的生意還是很好。上樓一般都要排隊,所以建議不妨去“大世界”天橋樓下的那家,三黃雞做得也正宗,調料也好。
和“小紹興”相對的,是“金陵鹽水鴨”。南京的鴨子是很出名的。“鴨肫幹”更是幾乎所有上海女孩的喜歡小食。我小時後父親有朋友在南京,每次回來總是帶一些板鴨和鴨肫幹。母親在水裏煮了,我小小一口一口地咬,我喜歡整隻地吃,現在賣的小包裝是切片的,不如咬的味道好。“小金陵”的鹽水鴨肥而不膩,有一點點鹹,但是入口很有回味。
吃完“雞鴨”,你也許想用甜點。不遠就是“寧波湯團”點--酒釀小園子。小時候弄堂裏常常叫賣:桂花甜酒釀。叫得人饞饞的。母親自己會做,用“窩庫”暖著,有時候酒藥太多,成了“老白酒”--我的酒量是從吃酒釀練出來的。寧波湯團用的是水磨粉,上好的糯米。黑洋酥也必須用豬油拌陷。我喜歡吃鮮肉的,現在這裏有台灣出的“花生”陷,也別具風味。
雲南路最好吃的,是“過橋米線”。那家“過橋米線”店隻有五十平米左右。門口就支一大鍋在熬高湯。他們說這家店的湯是百年的曆史了。有中藥材。我去看看,是肉骨頭,還有雞。米線是雲南的特產,吃“過橋米線”必須“狼狽透頂”--先把菜,火腿肉,豆腐皮,筍片等等倒入滾燙的湯裏,然後是米線。大概過幾分鍾後就可以“享用”了。米線夠滑爽,湯是“打耳光不放”的。喜歡吃辣的人,放雲南辣椒醬,保證夠刺激。
雲南路上還有很多“小吃”,比如油炸的麻雀,鴿子蛋,蠔油牛肉,雞翅膀,大麻球,茨飯糕等等。蘭州拉麵也好吃--看師傅在那裏拉呀;拉呀,一會麵條就又粗變細了,象奇跡。雲南路上還有一家四川火鍋店,總是傳出麻麻辣辣的味道。四川火鍋在申城風靡一時,我前年回去,吃的最多的是火鍋。喜歡“麻辣燙”--介紹你們去個好地方,在老城隍廟的附近,四川中路上,有家四川小夥子開的“火鍋城”。那裏的調料一流,小菜也正宗。說出來你們保密,問掌櫃的要兩顆“草果”,味道一定不一樣啦。最最搶眼的,是櫃台上一溜的藥酒,據說都是滋陰壯陽的。國人相信藥補,製病製根。
在雲南路的另一頭,是“銀絲麵館”--看招牌就想吃--我喜歡吃蟮背麵,大排麵也好吃。
雲南路的燈光夜市不錯,晚上慢慢逛,慢慢吃。
離雲南路不遠的福州路上,有著名的“吳宮大酒店”,富麗堂皇的樣子;再過去是杏花樓,杏花樓的菜非常一般,情調也不好,倒是平時可以吃叉燒包,中秋可以試一試杏花樓月餅--現在台式和廣式月餅出來以後,杏花樓定量遭到威脅。我最喜歡的是“冰皮月餅”,白白的皮,放在冰箱裏,拿出來吃的時候,“透心涼”的感覺。在延安路上還有最著名的“上海火鍋”,吃涮羊肉的“洪長興”。我去北京,朋友拉我吃“四川火鍋”,把我氣得。結果去天津的路上,在旁邊的小館裏吃了一頓。美國很少有羊肉賣,在四川火鍋沒有流行的時候,我冬天是以羊肉為生的。“洪長興”的羊肉質量極好,切得夠薄。真正的清真吃羊肉的時候幾乎是一下水就起的,所以羊肉不新鮮不行,片不薄也不行。洪長興的生意也是一年四季得好,也是要排隊。不過樓下的“通鋪”很好玩,大家在一個“水槽”裏燙肉,非常得好玩。
首先,我不認為有“上海菜係”這一說法。
四大菜係,應是:魯菜,粵菜,川菜,揚菜。
再擴大,象寧菜,京菜,杭菜等也可以算入。
可是奇怪的很,上個學期我準備一場關於中國菜的演講,特意翻看了資料,在台灣著名電視廚師傅佩梅女士的書裏,
儼然列出這樣的“四大菜係”:川菜,粵菜,滬菜,京菜。
其實“滬京”菜都未成“係”,隻不過隨著一個都市經濟的發展,其文化也就慢慢被變成了“主流”。
我覺得這個想象,同好萊塢電影及NBA的流行都是一樣的道理。
在美國這邊,“上海菜”也是很有名的,倒是正宗的維揚幫不見了蹤影。“梅龍鎮”明明是揚幫,卻被冠以“上海梅龍鎮”。可見地域的招牌是有用的。(跟“永和豆漿”效應差不多吧)
上海有“本幫菜”不是現在的事。老上海也是知道的。象清水大閘蟹,草頭燒圈子,都是本幫菜的特色。現在的“上海菜”集中了各家的特色,形成了一種“清淡”的流勢。
醬瓜炒毛豆,鹹菜肉絲,絲瓜炒毛豆,等等等等,這些我們小時候吃的東西,現在都上了桌麵,被稱作“家常菜”。大魚大肉做得好不算本事,清淡小菜能夠做好卻是不簡單。上海“乍浦”和“黃河”兩大食街,都是以賣“家常菜”起家的。點心也變成了“泡飯”,你說說嘛。
我一直覺得,哪裏的菜到底“好”在哪裏,沒有絕對的評判標準,因為這是“橘”和“枳”的問題。
我去成都,吃火鍋--最正宗了吧?可是吃來吃去就是沒有上海的“好吃”。好的食品,好的生意人,就是要看準當地人的口味:
要“因地製宜”。上海最大的台灣飯店是“青葉”,但很少上海人光顧。倒是散在各地的“台灣小吃”受人喜歡。那家叫“鷺鷺” 的餐廳,都是台灣老鄉,我卻吃不出“台灣風味”出來。美國的上海菜有好有壞--不過那天在灣區的上海小館吃炒年糕看到他們放醬油,實在是不敢恭維的。
上海人在美國開餐館是很利害的,我就聽過我們這裏一個福建老板說,在紐約,隻要看見上海人開店,就一定離得遠遠的。
上海最初發家的小老板就是開飯店的,上海有那麽多好吃的,是一個經濟的穀地問題,不僅僅是“食文化”的問題了。
“五更腸旺”我是在美國才吃到的,都說是台灣菜,我不清楚其“淵源”。
大閘蟹必須是“陽澄湖”的才算“正宗”。我小的時候,上海浦東鄉下就有螃蟹抓,連抓帶買,一魚簍。常常半夜聽到蟹爬,不知道就給它溜了去下水道。現在的螃蟹被香港人炒高了價。港人啖蟹實在是很風靡的事情。很多上海小老板一年就做這一季。餘下的時間可以買賣股票,打打麻將。
上海市場上的螃蟹來自各地,已經不是真正的“清水大閘蟹' 了。十六鋪早晨五點以前可以批發,一級一級下來,被層層拔毛。
關於”大閘蟹“的故事可以寫報告文學。
西餐在上海是是一直有的。以前國際飯店和紅房子,即使在”文革“好象還是開著的。
至於是哪係,我難以講清楚,但不可能是”港式“,因為上海發跡的時候,香港是灘塗,這點上,隻有港人搬滬人的。

上海美食係列之五.淮海路
小時候生哮喘,好婆不讓喝酸奶,母親寵我,偷偷買給我喝。喝完囑咐:不要告訴好婆。我前腳蹋到樓梯口,後腳就忘了母親的話。”好大喜功“是我自幼的一貫表現,扯著嗓門就叫:好婆,酸牛奶喝過 啦。
淮海路上的”吃“不比南京路上的少。淮海路以前是法租界,所以比較洋氣。上海最早的西餐館是餓國人來開的”羅宋麵包房”。就是“淮海西餐社”的前身了。上海人最早的西餐和簡單:炸豬排,羅宋湯,土豆紅腸色拉。然後就是一兩片麵包。
在淮海路的支路--陝西路上,開著法國人的店:紅房子。和北京的“老莫”一樣,“紅房子”是那個年代的孩子對外麵世界向往的標誌。“紅房子”有法國師傅做的蝸牛,這是他們的“看家菜”。現在“紅房子”搬到了淮海路上--市口是好了,可惜沒有原來的“紅牆紅屋頂”做標記了。我在新的“紅房子”吃過一次,不怎麽樣,就是“火燒冰激淩”還在。慢慢看著“冰山有難”,然後是“我把冰山劈開”
說淮海路,我們要從金陵路八仙橋西藏路這一帶說起。
“汪怡記”茶館很不錯,但是不要去吃飯,可以品他們的新茶,聽聽絲竹。
在西藏路口,光明中學的隔壁,就是我最最喜歡的一種小吃:“鮮得來排骨年糕”喜歡他糯糯的年糕,更喜歡他的排骨。炸得鬆脆極了。每次經過,都想流口水,就是要排隊,還要看人家站在我旁邊,被“參觀吃相”,實在不好玩。
進如淮海路,就是“世界食品博覽中心”了。和南京路不同,淮海路的“小吃”多是“西式快餐”,那些“米線”啦,“鴨子 雞啦,都不見了。有個叫南海漁村的,據說是把”快刀”,看了幾次他的招牌,都不敢問津。淮海路上的“吃”其實不如它旁邊小路上的多。
前天講了很多淮海路了,這裏講講“淮海支路”
在複興路(?)上,有家“沈記靚湯”,據說煲了百種的湯,喜歡品湯的朋友,不妨去嚐嚐廣東靚湯--有些都要隔夜預定,據說老板要早一天為你燉製。
茂名路是我比較喜歡的一條路。老錦江的菜蠻地道的,廣式粵菜,加上海風味。對麵的“花園”吃日本菜。壽司卷或者生魚片,都是日本的師傅做的。但是價格昂貴。我記得轉彎角上有家日本店,東西不錯,價格要便宜很多。老板娘是日本打工回來的。上海這個地方,什麽東西都能“流行”,就是無法流行日本菜。可能還是因為價格昂貴而且都為生食的緣故吧。
也有例外,就是不遠處有家“日本小火鍋”店,生意一直極好。有點類似日本小酒店的樣子--貓咪不知道去過沒有?
茂名路上的咖啡館很多。以前是上海最大的“夢”,現在比“夢”更加“夢”的地方也層出不窮了。偶而還可以看見緊閉的大門,上麵寫著:某某俱樂部,會員製。我常常想,不會是“地下工作者”吧?:p
新錦江附近有太多的小店。不過那都是給觀光客的。有家叫“鹿港小鎮”的小酒吧,恐怕是開給台灣客的,讓我想起羅大佑,和他那句:台北不是我的家。新錦江樓上的自助餐廳大概算是上海最貴的自助餐了。但是很值得。一個晚上下來,裝著都市的夜色,情比菜香。還有新錦江”鬱金香”裏的栗子蛋糕也不錯--別忘了給小姐要:長島冰茶。
新錦江過去不遠,有家叫“都城”(?)的店,很亮的店堂。老板是上海灘的“混混”,沒有貶義,就是他認識不少“名流”,那裏常常是“名人出沒”的地方。菜也是不錯的,可以要他們的“上海小吃”。上海流行吃“生魚片”,一魚三吃,不比日本的生魚片差,但是價格低太多。他在北京也有分店,據說北京現在流行上海菜。
在瑞金路上,有著名的“紅磨坊”,吃來吃去,上海的西點最好吃--上海近年來開了不少糕餅屋,台灣的居多。很不錯。但是瑞金是最早的法式麵包房之一(最早的是靜安麵包房)。
瑞金的“世界之窗”餐廳也是久負盛名的。對麵的“小天鵝”則是工薪階族喜歡的地方。
“瑞金”對麵是“名都”--一路上的招牌,從出租車裏就可以看見:吃蟹到名都:)
座落在烏魯木齊路附近的,有家韓國餐館。地方雖然小些,菜是地道的韓國菜。本來覺得韓國菜隻有“火鍋”,其實不然。韓國的鐵板燒自然是有名,但是不及它的“生牛肉”好吃。據說所有的牛必須是三月以內的小牛,立刻殺了然後送來,不可冰凍。醮調料包生菜葉子,上等美味。來一杯冰啤,辣辣地下肚,酒不醉人人自醉。
我去北京吃過一次“全羊宴”,據說是六個星期的小羊。自己去挑,挑了活殺。我喜歡烤的羊肉,但是實在惡心“羊唇”,實在太腥了。
在永加路上有上海電影譯製廠,喬臻啦,丁健華啦,就在這裏上班--不過人們更注意轉彎角上的一家上海名店:喬家柵。我們端午包粽子去喬家柵買豆沙,元宵吃湯團要去那裏買豬油黑洋酥餡。那裏下午可以吃上海大餛飩,鮮肉的,菜肉的。鮮肉大包一包水。清明的時候吃青團,粘粘甜甜的。
淮海路盡頭到衡山路,有家酒吧值得一去,叫:開麥拉--老板是上海廣告業的驕子。老板娘以前是唱戲的,長得“美麗又大方”。開麥拉裏麵賣酒,喜歡“塔凱拉. 碰”--就是烈酒加雪碧--喝泡沫。“紅茶坊”有兩家,我喜歡“歐登”旁邊的那家,喝“可若納”,吹啤酒。
淮海路上還有“都城”,是農工商的據點--可見這撥知青的力量--老三屆在上海是兩個極端:商海裏的驕子,下崗的工人。都是“老三屆”居多。“都城”的才很精製,包房裏是 他們自己的“農工商”代理的音響,都很專業,下午可以去“聽音”。
都城的對麵,就是飄飄的老家:上海交大了。

上海美食係列之六. 徐家匯
自從地鐵開通,徐家匯更加熱鬧了。地鐵出來就是不同的標誌:太平洋百貨,東方商廈,大千美食林,東瀛城,第六百貨商店。這些店,大都是離不開吃的。太平洋百貨樓上的食街什麽都賣,從豆漿油條到肉骨茶。不過我個人覺得上海的小食城是騙騙觀光客的。你要吃正宗的“上海東西”,還是去那些名店,或者是食街上的個體餐館,味道都很不錯的。
東瀛城在徐家匯是一大景,氣派很大,東西很貴。未必是什麽特色,也就是豪門擲手的地方。
大千美食林非常不錯。地下的各色小食應有盡有,樓上每層都是不同的特色。不知道蒙古烤肉還在不在,不到100元人民幣,東西很多。也是自助的。“大千”一直有俄羅斯姑娘來做秀。上海晚上看“美媚”,伊勢丹六樓不錯。他們的台特別大,特別古典。周圍是包房,很有特色。那裏最好吃的一道菜是“啤酒蝦”,美味極了。那裏晚上的時裝秀是蠻有名的。
“大千”也有韓國菜和日本菜。大千還有台灣,新加坡,泰國小吃。是名副其實的“美食林”。
離開密集的“三角地帶”,“中興百貨”底樓的食廊我比較喜歡,小沙鍋飯,還有各種小點心。價格也不貴,很好的午餐。
中興旁邊,就是上海最早的“五星級賓館”華亭了。華亭每年蟹季,也請王寶和的師傅來蒸蟹。頂樓有各色的小吃,可是卻也是“五星”的標價。要吃上海菜,不如去隔壁的“小華亭”,也是一家名店。因為離上影廠才幾步之遙,很多來往的導演演員喜歡在這裏聚會。
在徐家匯不遠的肇家浜路上,有兩家“名店”。一是據說譚永麟他們開的“天天漁港”--香港的是他們的,但這家據說是冒牌的。不管怎樣,“天天漁港”算是上海最早出現的“海鮮城”之一了。沒有覺得“天天”的菜有特別,他們主要以海鮮當家,東西比較新鮮。我在上海的時候,流行的是白灼基尾蝦,台灣草蝦,膏蟹,青蟹,赤背,象鼻蚌--還有我的最愛:澳洲龍蝦。龍蝦三吃不錯,最後的龍蝦泡飯是好味道。
天天現在也在其他地方開了分店,據說生意也是奇好。還有離徐家匯不遠的有個叫“老米蛇島”的地方--氣派很大。三層樓的排場,全是落地玻璃。底樓養著無數的蛇,很多人是慕名去吃蛇膽據說還有喝蛇血的。蛇最好吃的是“蛇羹”,蛇肉切得細細的,還有一些輔佐的“絲',味道很鮮。椒鹽蛇段也是好菜。
前麵講的”永和豆漿“第一家也在徐家匯附近。台灣媽咪火鍋也是。
隨著辦公樓的增多,徐家匯是越來越熱鬧了。

上海美食係列之完結篇
寫完了--對我來講。即使這樣,還是掛一漏萬了。
象KID提到的五芳齋,就在南京東路上,就是我說的賣餛飩的店。那裏的肉粽太好吃。還有人提到了油墩子,那是伊可美媚的寶貝,回去別嫌油。
現在上海的早點裏多了一樣東西我最喜歡了,卻是從北方傳來的:煎餅果子。我會要加一個雞蛋,吃起來好香。
上海的苔條脆麻花也好吃,牛肉幹也好吃,還有小核桃肉。小的時候五分錢一包牛肉幹,爸爸買了是為了讓我打針不哭的。
上海還有刀削麵,牛肉煎包,鍋貼,沙琪馬,紹萬生的黃泥螺和糟貨;要說”吃”,別說去一個星期,恐怕住一輩子也是吃不過來的。
我寫“上海美食係列”,一邊寫,一邊看大家的反映。
我的感想是:上海變化太快。我才離開一年多,又被拆了,建了那麽多地兒。
另外,我覺得上海的文化同美國文化有很多的相似,就是一個移民的城市,一個競爭的社會。
回過頭來看,我在前麵提到的這些吃的東西,幾乎沒有是在上海“土生土長”的,新鮮的事物不斷地侵入,舊的不適應的不斷淘汰。如果要談“文藝複興”,我們是不是可以從這小小的“食文化”裏看出一斑?
我一直認為,上海是大家的上海。就象美國是大家的美國。
雖然這話說起來似乎絕對一些,但是我們撇開種族等等圈囿,上海和美國一樣,是“人才的高地”。
上海的國民生產總值遠遠領先與其他省份--和台灣香港的比例是多少?我沒有數據,但記得是差得不多的。
光光從這個“第三產業”--“吃”來看,上海一年要賺進多少?
上海還有差距--三十年未動的上海在這幾年剛剛開始發展。
僅僅是五年,這裏多少的上海人已經不知道上海了?
我為這個城市驕傲,為上海人驕傲,為所有在上海工作,為這個城市的發展出力的人驕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