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多山人

本人傾心曆史話題,宗教知識。在此表達對同胞的友情,對民族的認同,對孔教的崇拜。
個人資料
正文

木鐸雜誌第七期

(2021-12-15 11:51:21) 下一個

木鐸雜誌第七期

         

編者按語

一、論語(聖經版)連載 第七章共(7-01/7-13)

二,必讀古文:禮運篇(附現代文)

三、新書發表(二)

四、學習論語心得

讀雍也篇第六(6-20)樊須問智章有感

 

 

 

 

編者語

木鐸雜誌已經發行了第七期,謝謝各方來信來電支持。本刊學友再次發表姚宗明先生發來木鐸雜誌的賀詩七絕一首,與各位學友分享,同時也希望大家擁躍投稿。

尋源夫子覓修真,木鐸之聲大道珍;

說古論今崇尚德,文明再創世間春。

祝賀‘木鐸雜誌’第一期閃亮登場。口占一絕賀之。

丁酉臘月 姚宗明 詩書                         (來稿選登)

論語聖經版’為我們開啟了一扇和孔子對話的大門。讀論語的目的不是學古文,讀論語的目的不是學曆史。通讀論語的過程,就是我們和聖人直接對話的過程;前置經文中的詮釋,隻是協助理解字義—聖人的智慧和大道將引領我們從迷惘走向清明,使我們活得更有意義。我們計劃出版二十期,每一期刊登一章論語(聖經版)力求簡約,打破不良分子對論語的壟斷,克服幾千年來‘聽某某某說論語’的愚昧現象真理將彰現在反覆的學習中本編輯組水平有限,如有誌同道合者,歡迎加入我們的團隊,共襄盛舉。論語是一本天書,應該走進千家萬戶。孔子的智慧和大道將引領我們從迷惘走向清明,使我們活得更有意義。當人手一冊論語並都能‘畏天執禮’,那麽就是小康世界了。                   編者的話

一、論語(聖經版) 連載

述而篇第七 (共三十七章)

 

           7.01 信而好古章7.13 子聞韶音章

7.01 信而好古章

 

  (夫子自敘)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述-傳述聖賢之言;作-創始;信而好古-崇敬和喜愛古代聖賢之大道;竊-謙辭,私底下;竊比於我-私下把自己所為和心中敬仰的人做比較;老彭-人名,有 ‘信古而傳述者’之美名傳世;)

 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7.02 誨人不倦章

 

  (識-音ZHI 知,記住;默而識之-不言而存諸心也;何有於我-謙詞,我是否有這樣做;)

  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7.03 夫子所憂章

 

  (徙-音XI西,遷移,此指遵循;)

  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之憂也。”

 

7.04 記夫子燕居章

 

  (燕居-閑瑕無事之時;申申-其容舒坦狀;夭夭-其色愉悅狀;)                        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05 不複夢見周公章

 

  (周公-姓姬,名旦,製定禮樂、文化、製度和締造西周文明的聖者;)

  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

 

7.06 誌於道章

 

  (誌-一心向望;道-純正不惑之謂;誌於道-欲為君子必先立誌習道之意;據以德,依於仁—所習之道必以仁德為依據;遊-玩物適情之意;藝-指六藝,古時稱禮、樂、射、禦、書數之法為六藝;遊於藝-在無終食之違的習道的同時,兼學六藝,明喻先後之序、輕重之倫。)

  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7.07 自行束修章

 

  (自行-自覺之意;束修-古指薄禮;以上-敬贈;束修以上-執禮敬上以明求學之誌;)

  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嚐無誨焉。”

 

7.08 不憤不啟章

 

  (此章記夫子之教育方法,如此才能使學者知之堅固、終身受用。憤-極欲知之狀;啟-此指開導;悱-音FEI匪,極欲說明狀;發-說明之意;憤、悱-誠意求知而見於色辭者;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在學習中不能以一反三者;不複-不再告之意;)

  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7.09是日哭則不歌章

 

  (未嚐飽-因哀傷而食不知味、不能飽食之意;是日哭-吊哭一日,餘哀未忘之意;歌-行絲竹之樂;)

 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嚐飽也。於是日哭,則不歌。

 

7.10 好謀而成章

 

  (顏回、仲由-都是孔子的學生,此章夫子讚顏回無欲,抑仲由其勇;用-啟用;行-此指能有所擔當;舍-不啟用;藏-蓄養等待之意;爾-此指顏回;行三軍-若指揮軍隊;暴虎-徒手搏虎;馮-音PING平;馮河-徒步涉河;懼-此指敬其事;)

  顏回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仲由聞之問:“行三軍,則誰與?”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7.11 從吾所好章

 

  (執鞭-此指低賤差事之意;)

  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7.12 子之所慎章

 

  ((慎-言行謹慎以對;齋-指祭祀活動;)

  子之所慎:齋,戰,疾。

7.13 子聞韶音章

 

  (齊-此指齊國;韶- 虞舜時代的樂章名,令夫子心醉神迷;不圖-想象不到;)

  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待續

 

7.14 夫子不為章

 

  (冉求、端木賜-皆是孔子的學生。時夫子居衛,衛國君歿,子孫爭位。端木賜用伯夷、叔齊之曆史故事問之,明白了夫子之誌,故斷言夫子不會加入皇位之爭;為-此指幫助、參與之意;伯夷、叔齊-商代的皇子,相互謙讓皇位;怨-此指不做君主有悔嗎?)

  冉求端木賜:“夫子君乎?”語:“諾。吾將問之。”入,問:“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問:“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言:“夫子不為也。”

(23)

7.15 樂亦在其中章

 

  (肱-音GONG公-此指手臂;)

  曰:“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7.16 學《易》章

 

  (假-給予;卒以-用來;《易》-是一冊能使人明乎凶吉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的古書。)

  子曰:“假我數年,卒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7.17 雅言章

 

  (雅-經常之意;雅言-也即雅素之言,平日為人和行事的內容;《詩》、《書》-都是古書;《詩》、《書》、執禮,皆雅言-夫子經常以《詩》理性情,以《書》道政事,強調守禮儀。)

  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7.18 不知老之將至章

 

  (葉公-楚國的賢大夫;仲由-孔子的學生;不對-不回音;奚不曰-何不對他說;)

  葉公孔子仲由仲由不對。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7.19 敏以求之章

 

(敏-此指勤勉;)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0 子四不語章

 

  (不語-回避、不輕易語人之意;怪-怪異;力-勇力;亂-悖理之事;神-鬼神造化之跡;)

  不語:怪、力、亂、神。

 

7.21 三人行必有我師章

 

  (從之-從善、見賢思齊之意;改之-見不賢者而自省之意;)

  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2 其如予何章

 

  (桓魋-音HUAN TUI渙推,宋國之權臣,欲加害於孔子;其如予何-他能拿我怎麽樣)

  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24)

  7.23 無隱乎爾章

 

  (二三子-此指諸弟子;為隱-有隱藏不語之意;爾-你們;丘-夫子自稱)

  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也。”

 

7.24 子以四教章

 

  ((文、行、忠、信-夫子教人學文、修行、存忠、存信,此乃為人之本也。)

  以四教:文、行、忠、信。

 

7.25 難乎有恒章

 

  (此章示人入德之門。不得而見-達不到之意;得見-達到之意;君子-此指才德出眾者;善人-此指誌於仁而無惡者;恒者-一心求仁者;約-此指貧窮;泰-此指富裕;有恒-不貳其心者)

  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者,難乎有恒矣。”

 

7.26 釣而不綱章

 

  (綱-此指魚網上的大繩,所謂‘綱舉目張’;不綱-此指不一網打盡之意;弋-音YI移,此指古代帶著絲線的箭;宿-此指在窩裏過夜的鳥;弋而不宿-此指箭不射在窩裏過夜的鳥,轉不趕盡殺絕之意。)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7.27 多聞而擇其善章

 

  (不知而作之者-指不知其理而妄作者;識-音ZHI之;此指記住;;多聞。。。多見。。。-學習的過程;知之次-這才是達到真知的次序、途徑之意;)

  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者,知之次也。”

 

7.28 童子見夫子章

 

  (互鄉-地名;難於言-此指性劣,難於言善之意;見-拜見、請教之意;惑-不明白、有議論之意;與其-準許他、希望他之意;進-此指童子為求學問、求上進而來;退-此指拒之門外;唯何甚-沒有什麽過分,不必有疑之意;潔己以進-修治自身以求上進;不保其往-不要追究以往‘難與言’之過)

 互鄉有童子難與言,見夫子。門人惑。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7.29 欲仁斯仁至章

 

  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5)

 

7.30 苟有過人必知之章

 

 

  (陳-陳國;司敗-也即司寇,官名,掌管刑獄的官員;昭公-曆史人物,是孔子生前百餘年的魯國的國君;退-離開之意;揖。。。而進-敬請某人入室之意;巫馬施-姓巫馬,名施,孔子的學生;君子亦黨--此句中的君子隱射孔子;黨-此指隱藏、包庇之意;吳-吳國;君取於吳-此指魯昭公為睦鄰娶了一個吳國皇室的女子,時行周禮,同姓不婚、近親不沾,而魯、吳國君都是姬姓後裔;謂之吳孟子-為避同姓之嫌,國君夫人不稱姬姓稱吳孟子;苟有過-魯國乃夫子父母國,在陳國夫子私下諱百年前魯國君皇之陳事,然被陳國的司寇譏為包庇,故夫子受以為過而不辭,蓋夫子之盛德,無所不可也。)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施而進之,言:“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施出,以告。曰:“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26)

 

 

 

  

 

 

 

7.31 子與人歌而善章

 

  (而善-此指發現善歌者;使反之-請複之意;和-跟唱、習唱,同樂之意;)

  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7.32 躬行君子章

 

 ( 此章記夫子自謙之辭。文-為言作文之意;莫吾猶人-可能我還及得上、跟得上人之意;躬行-身體力行之意;未之有得-尚有不及之意;)

  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7.33 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章

 

  (此章記夫子自謙之辭。聖-大而化之者謂聖;仁-心德之全、人道之備者謂仁;抑-隻是之意;為之-謂為仁聖之道;雲而已-如此而已;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孔子的學生;不能學-學不象、做不到之意;)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而已矣。” 公西赤語:“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7.34 子有疾病章

 

  (疾病-古文中言‘疾病’有病重之意;仲由-孔子的學生;請禱-向神明祈禱、求保佑;有諸-問有此理否?《誄》音LEI累,古代的一本祈禱文書,仲由引此書章節;祗-音QI氣,地曰祗,天曰神;神祗-指天地之神;久-久已為之,轉‘無所事禱’,有婉拒之意;)

  疾病,仲由請禱。曰:“有諸?”仲由語:“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         曰:“之禱久矣。”

 

7.35 寧固章

 (遜-謙讓、恭順之意;固-簡陋之意;)

  曰:“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

              7.36 君子坦蕩蕩章

 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7.37 溫而厲章

 (厲-嚴肅之意;)

  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待續

 二,必讀古文:

**禮運篇-‘大同’第一章:(107字)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

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

,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運篇-既隱第二章(九個字):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

**禮運篇小康第三章(136 字):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域郭溝池以為固,禮義

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 以設

製度,以立田裏,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

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

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

以為殃。是謂小康。” 

以上抄錄”禮運篇”中252個中文字母,像‘天書’一樣,記錄了人類社會的來 龍去脈。

三,新書發表-禮運篇新解(第二章)

認識大同章

在我要求大家‘先知’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開始一起學習討論‘禮運篇中的大

同’章:‘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一規矩是誰製定的?內容有多少?是什麽時候開始的?不知道。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是誰來‘選賢與能’呢?是神來選呢?還是九袋長老來選呢?還是凡人們來

推選呢?是誰和誰講信修睦呢?不知道。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因為‘天下為公’,所以天下皆親,凡幼皆子

,所以沒有父母子女夫婦兄弟的概念,也沒有‘個人’的概念。在這無牽無掛

無我無私的基礎上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

有所養’-因為‘天下為公,所以人老了有人照顧,人人都有合適的工作,年

幼的都能得到教育,鰥、寡、孤獨的人,以及身體殘疾之人皆得供養,那麽

誰來主持這些機構呢?誰來供應衣食住行?不知道。

‘男有分,女有歸’-男子有正當職業,婦女都有歸宿。

-一切都這麽井然有序,誰來分配呢?誰來照顧呢?不知道。‘貨惡其棄於

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人人愛護財物但不必

私人占有,竭盡所能為大家,卻不必為自己謀利益。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因此全社會沒有人搞陰謀詭計,沒有 人偷竊搗亂, ‘故外戶而不閉’-所以出外不必鎖門。’‘ ‘是謂大同’-這就是‘天下為公的大道治理下的大同世界’。

誰能維持一個至善至美的世界呢?不知道。

我們逐字逐句地研究大同章,可以發現孔子記錄了一個完美的沒有瑕疵的 世界-那時候公是一切的基礎,沒有個人概念,沒有家的概念,共產共妻-那 就是天下為公的原始社會。

沉澱思考後,我們可以發現:孔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孔子隻是如實地記錄了這一曆史過程,不是他想象的內容,所以我們也隻 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為那是天意(providence) 

孔子在兩千五百年前用春秋筆法‘敘而不作’的記錄了‘原始社會大同世界’ 的遊戲規則。是誰奠定這‘天下為公’的大道的呢?因為孔子也不知道-所以 孔子教導我們要‘畏天’-有了‘畏天’之心才能明白天意。接著大同章的是既隱章。                        (待續)

 

讀雍也篇第六(6-20)樊須問智章有感

樊須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樊須是一個出生低微但勤奮好學有誌為仕的學生。他問老師:怎麽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古文‘知’等同智慧)?鑒於孔子對學生的了解,孔子告訴樊須:“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簡單明了,深入淺出。這是對天下父母官和有誌仕途者的訓詞。在論語《述而篇第七7-20子四不語章》記錄:‘ 不語怪、力、亂、神在公冶長篇第五5-17居蔡章中,孔子抨擊了用龜甲卜國事的大夫-不務民義而諂瀆鬼神如此者安得為智?-孔子在論語中多次表達了對鬼神和為民服務的態度孔子的大道是對主張‘宗教治國者’或叫囂‘無神論者治國者’的當頭棒喝!務民就是領導人,當官從政的人,就好好地為老百姓服務,不要去搞那些神神叨叨的事情,要“敬鬼神而遠之”,這就是從政的智慧。那麽孔子主張‘畏天執禮’的根據是什麽呢?在孔子編撰的禮運篇中我們可以知道來龍去脈:我們都生活在一個以人為本、‘天下為家’的社會中,我們的思想行為都必須在‘天下為家’的穹窿下,才能自由飛翔。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屢試不爽!所以孔子的一切主張和大道 都為維護‘天下為家’製度而努力。‘禮運篇新解’一文已經明白的告訴我們‘天下為家’不是某一個曆史偉人創造發明的製度,它是天意。不明白這一天意的人永遠走不到幸福的彼岸!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敬鬼神而遠之”-要懂得‘畏天執禮’,才不會迷失。

(木鐸雜誌讀者供稿)

第七期全部登錄(已發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