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4)
四,新書發表:’
新解禮運篇‘共十章 (連載)
(四)認識禮運篇‘是謂小康’第三章:(共63個字)
原文:
禹、湯、 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學習和理解: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是‘天下為家’時代出現的傑出人物。這六位君子 都謹守‘天下為家’的禮治。在‘天下為家’的規範下顯揚仁義,成全信用,暴露過失,效法仁愛,講究禮讓,向民眾昭示倫常。如有違反禮治者, 當官者被罷職,民眾把他看作禍殃。
能如此規範治理的社會就是理想社會-是謂小康。
在如此的個人競爭製度下也會引發戰爭-‘在埶者去,眾以為殃’-隻要執禮守法,人類自身可以克服爭紛, 可以平息戰爭。
精英集團隻要能畏天執禮,以六君子為楷模,就能帶領芸芸眾生走向理想社會-是謂小康。
讀了 “新解禮運篇‘這四篇文章,應該明瞭中國古代文獻記錄的古人類社會史。
四篇文章的小結:
人類的祖先曾經生活在’天下為公‘的遠古社會,卻無以為繼,被既隱、被洪水淹、被解體(馬克思語),因為天意,人類轉換到’天下為家‘的現代禮治社會;隻要精英集團能在’天下為家‘的大環境中,堅持禮治 ,那就一定能帶領芸芸眾生走上理想社會的康莊大道-是謂小康。
我們逐字逐句地研究大同章,可以發現孔子記錄了一個由’口傳口‘年代曾經存在的完美的沒有瑕疵的世界-那時候公是一切的基礎,沒有個人概念,沒有家的概念,共產共妻-那就是天下為公的原始社會。
沉澱思考後,我們可以發現在’天下為公‘章中沒有出現任何曆史人物和製度約束,隻是口傳口的完美無瑕的大同社會。孔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們也隻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為那是天意 (providence)
因為家國的私有概念,建高牆,挖深溝,保家衛國。都成了天經地義。由此 可見,‘天下為公’和‘天下為家’是不同時空的兩條平行線,是格格不入的,沒有交叉點,沒有競爭的‘天意’-生活在‘天下為公’時代的人類,DNA都是為公的。在‘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時代,人們都知道‘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天經地義。你的DNA已經都被改造成家國情懷的人類了。然後為’公‘或為’家‘不是人類可以爭取或拒絕的,現代的人治社會就是以人為本、以禮治大道為原則的社會。你能有靈光一閃的覺悟,你就能領會孔子‘畏天’的訓詞 你就不會在為‘公’為‘家’這一社會最重大最基本的概念上胡思亂想,胡說八道。
自從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時期,人們都是生活在在‘天下為家’規則下的記錄-越出‘天下為家’範疇,苦思冥想的內容,不是曆史,也不是哲學,都是故事僅此而已。
‘天下為家’章羅列了在‘天下為家’的法則基礎上,建立規章製度的方方麵麵:修訂法律,擺正君臣關係,增進父子關係,使兄弟和睦,夫婦和諧,並以此設立 製度,劃分土地,尊重獎勵勇敢有智慧的人。。。在如此的製度下也會引發 引發戰爭-‘在埶者去,眾以為殃’-人類社會的領袖和精英集團隻要執禮守法,人類自身可以克服爭紛, 可以平息戰爭。
明白了‘天下為家’的大道的來由,有了規章製度,就要有正確的執行者。‘是謂小康章’羅列了在漫長的’天下為家‘的環境下六位聲名顯赫的先賢,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大同章中沒有‘某某為了堅持‘天下為公’而鬥爭的記錄,,也沒有‘某某打敗了誰’創立了‘天下為家’的記錄‘人類社會因為天意,從此進入到’天下為家’ 的形態-一個以個人為最基本元素、並有精英領導的競爭社會。
讓我們懷著‘畏天’的祖訓,對‘禮運篇’深耕細讀,為了解人類社會的曆史,分析全文的每一個字就顯得最為重要!
近代文人墨客常常在康有為胡說八道的影響下,喜歡把‘大同’和‘小康’扯在一起,說不清、理更亂。當我們把禮運篇作為曆史文獻來研究,那就‘綱舉目張’了-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大道’社會禁止獨親其親、獨子其子;‘禮治’社會主張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如此風馬牛不相及、根本是完全對立的理念,為什麽這麽多人捧著康有為一起胡扯呢?更有人把‘大道’當理想,希望完成‘小康’建設後邁向大同世界。。。人類最初生存在大道流行的年代,五千年?一萬年?或更古老?不知道。然後經過了‘今大道既隱’一個漫長而又神秘的時期,人類社會蛻變成以人為本‘天下為家’的新時代。如此脫胎換骨的變化-應該包括DNA的變化-你想回到’大道社會‘-你的DNA怎麽辦?白紙黒字的古代曆史文獻明白無誤的告訴我們人類曆史的全貌-讓曆史說話。
(道也好,禮也罷,都是天意。最初上帝是用‘授之以魚’的辦法管理人類,初心很好,效果很差。上帝不會犯第二次錯誤,上帝決定用’授之以漁‘的辦法,讓人類自己管理自己,自生自滅。改道為禮-禮製社會一樣是上帝的安排,也是天意。)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