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多山人

本人傾心曆史話題,宗教知識。在此表達對同胞的友情,對民族的認同,對孔教的崇拜。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木鐸雜誌第十六期(分四期發表之二)

(2025-11-04 19:20:32) 下一個

16.06 侍君三愆章

 

  (君子-泛指有德位者;愆-音QIAN千,過失;瞽-盲;躁、隱、瞽都是進言者常犯的毛病,有誌者必警惕之;)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16.07 君子有三戒章

 

  (血氣-古有血陰氣陽之說,也即是人的生理特征;天行有常,血氣循環,有時而衰;有誌氣者則無時而衰。少未定、壯而剛、老而衰者,血氣也。能戒於色、戒於鬥、戒於得者,誌氣也。君子養其誌氣,故不為血氣所動,是以能為成德君子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16.08 君子有三畏章

 

  (-敬畏、戒謹恐懼;天命-天道、天賦之正理也;大人-有仁心仁德又居高位者;-不敬;-戲玩之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16.09 夫子論上、次、下章

 

  (生而知之者-曆史傳說中的聖賢,當然是最高層次的;困-謂有所不通;民-如此之人;)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也。”

 

16.10 君子有九思章

 

  (九思-欲為成德君子,可從九個方麵來自省;視思明-看到的事是否明白?聽思聰-聽到的事是否清楚完整?色思溫-待人神態是否謙和?貌思恭-舉止是否合理?言思忠-所言是否誠實不欺?事思敬-工作是否盡職?疑思問-心中有疑是否多問求證?忿思難-表達憤怒時是否想到他人的責難或他人的難處?見得思義-利益當前是否取之合義?)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16.11 見善如不及章

 

  (不及-自省之意;探湯-用手試觸沸騰之水,喻遠離不善者;能做到‘潔身自好’者有聞有見,能終身 ‘。。。求其誌。。。達其義’者,聖人也;)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誌,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16.12 誠不以富章

 齊景公-齊國無道之君;伯夷、叔齊-人名,曆史上抱節守誌之典型,商朝亡周朝興,不食周粟,結果餓死在首陽山下;-音ZHI 隻,僅僅;‘誠不以富,亦祗以異’-引自詩經《小雅-我行其野》詩句大意:婦人埋怨不因貧富,隻僅是不同而遭丈夫拋棄,引申為:齊景公雖生時顯赫,因無德政,死後無民稱頌,而伯夷、叔齊雖餓死在首陽山下,身後卻被百姓景仰;其斯之謂與-事情不就是這樣嗎?)

  孔子曰:“‘誠不以富,亦祗以異’。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16.13 陳亢問於孔鯉章

 

 (陳亢-人名,孔子的學生;孔鯉-人名,孔子的兒子;-此指孔子;異聞-不同的教學內容或方法;嚐獨立-此指夫子立於庭前;聞斯二者-知道要學詩、禮;遠其子-是陳亢之言,夫子之教其子,無異於學生也;)

  陳亢問於孔鯉:“亦有異聞乎?”對語:“未也。嚐獨立,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未也。’曰:‘不學詩,無以言。’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未也。’曰:‘不學禮,無以立。’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言:“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遠其子也。”

 

16.14 稱呼之禮章

 

  (邦君-也即國君;邦人-國人;稱諸異邦-國君在外國客人前稱呼、介紹自己的夫人曰。。。)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待續

三,必讀古代曆史文獻:

禮運篇(附現代文淺翻譯)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製度,以立田裏,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現代語淺譯

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公共的,大家推選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為領導,彼此之間講究信譽,相處和睦。所以人們不隻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不隻把自己的子女當作子女,使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壯年人都有工作可做,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長,矜寡孤獨和殘廢有病的人,都能得到社會的照顧。男子都有職業,女子都適時而嫁。對於財物,人們隻是不願讓它白白地扔在地上,倒不一定非藏到自己家裏不可;對於氣力,人們生怕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倒不一定是為了自己。所以勾心鬥角的事沒有市場,明搶暗偷作亂害人的現象絕跡。所以,門戶隻須從外麵帶上而不須用門上鎖。這就叫大同社會。

 

 

現在,大同社會的準則已經被‘隱’了,人類生存在‘天下為家’的大格局中。人們各自親其親,各自愛其子女   為家聚財出力、繼承先人職位已成製度;內城外城加上護城河,這被當作防禦設施。把禮義作為根本大法,用來規範君臣關係,用來使父子關係親密,用來使兄弟和睦,用來使夫婦和諧,用來設立製度,用來確立田地和住宅,用來表彰有勇有智的人,記錄有功勞的人,。因此,勾心鬥角、兵戎相見的事也因此而起。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佼佼者。這六位君子,沒有一個不是把禮當作法寶,用禮來表彰正義,考察誠信,指明過錯,效法仁愛,講究禮讓,向百姓展示一切都是有規可循。如有不按禮辦事的,當官的要被撤職,民眾都把他看作禍害。能做到如此這般-就是小康。”(待續)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