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多山人

本人傾心曆史話題,宗教知識。在此表達對同胞的友情,對民族的認同,對孔教的崇拜。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木鐸雜誌第十六期(分四期發表)

(2025-11-02 18:17:55) 下一個

木鐸雜誌第十六期 編者按

編者按

二,東方聖經共二十大章 連載 )季氏第十六

(共十四章)

三,必讀古代曆史文獻:

禮運篇(附現代文淺翻譯)

四,新書發表:’

新解禮運篇‘共十章   (連載)(07)

五,學習園地

 

編者按

‘論語聖經版’為我們開啟了一扇和孔子對話的大門。讀論語的目的不是學古文,讀論語的目的不是學曆史。通讀論語的過程,就是我們和聖人直接對話的過程。前置經文中的詮釋,隻是協助理解字義。我們計劃出版二十期,每一期刊登一章論語(聖經版)力求簡約,打破不良分子對論語的壟斷,克服幾千年來‘聽某某某說論語’的愚昧現象。真理將彰現在反覆的學習中。本編輯組水平有限,如有誌同道合者,歡迎加入我們的團隊,共襄盛舉。論語是一本天書,應該走進千家萬戶。孔子的智慧和大道將引領我們從迷惘走向清明,使我們活得更有意義。當中國社會精英都能用正確的曆史知識樹立正確的三觀,中國老百姓人手一冊論語並都能‘畏天執禮’,那麽中國社會離小康世界也就不遠了。           編者的話

二,東方聖經共二十大章 連載 )

季氏第十六(共十四章)

16.01 季氏之憂在蕭牆之內章(一)

 

  (季氏-即季孫氏,魯國權臣;-攻打;顓臾-音ZHUAN YU 專餘,國名,魯國的附庸國;冉求、仲由-都是孔子的學生,前後任季氏家臣;無乃爾是過與—難道不是你的過失嗎?夫子責備冉求;東蒙-山名,顓臾國在東蒙山下,言東蒙即指顓臾國;以為東蒙主-顓臾國國君是魯國先王封敕的,故不可攻打;在邦域之中-在魯國國境內,故不必攻打;社稷之臣-顓臾國國君還有魯國王公大臣的身份,故不應攻打;)

 

 季氏將伐顓臾冉求仲由見於孔子,言:“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16.01 季氏之憂在蕭牆之內章(二)

 

  (夫子欲之-此‘夫子’指季氏;周任-人名,古代名人;‘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憑自己的能力任職,起不了作用就離去;‘危’、‘顛’—盲人行走之狀;用彼相-請你等相助;且爾言過-此指‘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就是你們的過失;-音SI 四,野牛;-音XIA霞,囚籠;龜玉-占卜用的龜,祭祀用的玉器,引申名貴器物;-音DU獨,櫃子,是誰之過與-夫子用比喻說明冉求明知季氏之惡,不能製止又居其位而不去,則過大矣;)

 

冉求語:“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16.01 季氏之憂在蕭牆之內章(三)

 

-季孫氏的領地;固而近於費-城牆堅固,離費邑又太近,引申為對季孫氏有威脅;子孫憂-是季氏後輩的隱患;這段話表明了冉求是參於籌劃攻打顓臾國的;-痛恨、不齒;舍曰欲之-嘴上不說謀其利;必為之辭-實際上編造理由必謀之;-孔子自稱;夫如是-若國內能做到如此;遠人- 此指非管轄區內的百姓;修文德以來之-修治德政,使遠人信服而來,引申為不應該舉兵遠征;既來之則安之-若遠人因信服而來了,就要歡迎安置;今由與求-此指仲由和冉求,仲由雖然沒有參與攻伐之事,而素不能輔之以義,亦不得為無罪,故夫子一並責之;相夫子-此指輔助季孫氏;蕭牆之內-宮牆裏麵,引申為因不均不和,將有內亂;)

 

冉求語:“今夫顓臾,固而近於。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16.02 天下有道章   

 

  (此章通論天下之勢。天子、諸侯、大夫、陪臣,古代上層社會的結構和層次;陪臣-即家臣;天下有道-政治清明,也即在正統的社會次序下;禮樂《音YUE嶽》征伐-指一切國家大事;十世、五世、三世-引申都不會久遠之意;希不失-稀有不失敗的;陪臣執國命-家臣把持國家大事;政不在大夫-政令不是由大夫把持,也即大夫不可專政;天下有道,庶人不議-上無失政,則下無私議之意,非禁議)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16。03 夫子論魯國國政章

 

  (此章專論魯國之事。祿-此指爵祿,引申政權、權柄;祿之去公室-此指魯國曆史事件:公元前609年,魯國國君魯文公去世後發生政變,嫡長子被殺,另立他人,後世稱魯宣公,而君失其政,再傳成、襄、昭、定,謂五公,夫子作此時論是在魯定公時期;政逮於-政權旁落到。。。;四世-此指政權旁落到大夫手中的情形也有四代了;三桓-魯國第二位國君魯桓公的子孫發展為三大家族,史稱‘三桓’;微矣-式微,夫子認為政出旁門是不會長治久安的;)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也。”

 

16.04 益者三友章

 

  (益者三友-與如此的三類人交往是有益的,損者三友-與如此的三類人交往是有損害的;友直-有正直的朋友在身邊,當能知道自己的過失;友諒-在誠實可信的朋友影響下,當學誠信;友多聞-和博學多聞的朋友交往當能明理進步;便辟-見風使舵、勢利小人;善柔-毫無誠信、諂媚悅人;便佞-巧言惑人者;)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6.05 益者三樂章

 

  (益者三樂-樂意此三方麵的人有大益;損者三樂-樂意此三方麵的人是有害的;

禮樂(音YUE 嶽)-史有記:夫子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禮樂’指六經中的禮、樂二經;‘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夫子強調音樂的社會作用,分析了樂和禮的關係,主張用傳統的禮樂製度來教化百姓及建設理想的和諧社會。在詩經和禮經中更具體的體現了樂經的宗旨。此章節其餘之‘樂’皆念LE勒;節-節製、明白之意;樂節禮樂-能掌握禮樂製度的分寸來取樂;驕樂-驕奢放肆不知節;佚遊-遊手好閑、懶惰散漫;樂宴樂-沉溺於酒肉之樂必與小人為伍;)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