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多山人

本人傾心曆史話題,宗教知識。在此表達對同胞的友情,對民族的認同,對孔教的崇拜。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木鐸雜誌 第六期(二)

(2021-10-11 14:12:24) 下一個

 :三,古文欣賞:國語-邵公諫厲王弭謗

原文:

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威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流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顧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蒙誦,百公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行事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濕之有哦沃衍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於能幾何?’

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翻譯:

厲王暴虐無道,放縱驕傲,國人都公開議論他的過失。召公勸諫說:“人民忍受不了您的命令了!”厲王發怒,找來一個衛國的巫師,讓他來監視那些議論的人,發現了後就來報告,立即殺掉。這樣一來,議論的人少了,路上相見也隻能互遞眼色示意而已。

厲王見此非常高興,告訴召公說:“我能消除人們對我的議論了,他們都不敢說話了。”召公說:“這隻是把他們的話堵回去了。堵住人們的嘴巴,要比堵住水流更厲害。水蓄積多了,一旦決口,傷害人一定會多;不讓民眾說話,道理也是一樣。所以,治水的人開通河道,使水流通暢,治理民眾的人,也應該放開他們,讓他們講話。

所以天子治理國政,使公卿以下直到列士都要獻諷喻朝政得失的詩篇,盲人樂師要獻反映民情的樂曲,史官要獻可資借鑒的史書,樂師之長要獻箴戒之言,由一些盲樂師誦讀公卿列士所獻的詩,由另一些盲樂師誦讀箴戒之言,百官可以直接進諫言,平民則可以把意思輾轉上達天子,近臣要進行規諫,同宗親屬要補察過失,樂師、太史要負責教誨,師、傅等年長者要經常告誡,然後由天子斟酌而行,所以事情做起來很順當,沒有錯誤。

民眾有嘴巴,就如同大地有山川,財貨器用都是從這裏生產出來;民眾有嘴巴,又好像大地有饒田沃野,衣服糧食也是從這裏生產出來的。民眾把話從嘴裏說出來了,政事哪些好哪些壞也就可以從這裏看出來了。好的就實行,壞的就防備這個道理,就跟大地出財物器用衣服糧食是一樣的。民眾心裏想什麽嘴裏就說什麽,心裏考慮好了就去做。如果堵住他們的嘴巴,那能維持多久呢!”

厲王不聽勸阻。從此,國人都不敢說話,過了三年,大家就一起造反,襲擊厲王。厲王逃到彘(zhì,智)。

 

四,一起學論語

01.季氏之憂在蕭牆之內章

 

16.01 季氏之憂在蕭牆之內章(一)

 (季氏-即季孫氏,魯國權臣;-攻打;顓臾-音ZHUAN YU 專餘,國名,魯國的附庸國;冉求、仲由-都是孔子的學生,前後任季氏家臣;無乃爾是過與—難道不是你的過失嗎?夫子責備冉求;東蒙-山名,顓臾國在東蒙山下,言東蒙即指顓臾國;以為東蒙主-顓臾國國君是魯國先王封敕的,故不可攻打;在邦域之中-在魯國國境內,故不必攻打;社稷之臣-顓臾國國君還有魯國王公大臣的身份,故不應攻打;)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中南海袞袞諸君醒醒吧-人命關乎天兵禍不可興

  季氏將伐顓臾冉求仲由見於孔子,言:“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大陸台灣邦域之中矣,中美有公報雲兩岸同屬中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袞袞諸君叫打叫殺情何以堪一俟開打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上風一意孤行在下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中南海袞袞諸君醒醒吧-人命關乎天兵禍不可興

 

 

16.01 季氏之憂在蕭牆之內章(二)

 

  (夫子欲之-此‘夫子’指季氏;周任-人名,古代名人;‘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憑自己的能力任職,起不了作用就離去;‘危’、‘顛’—盲人行走之狀;用彼相-請你等相助;且爾言過-此指‘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就是你們的過失;-音SI 四,野牛;-音XIA霞,囚籠;龜玉-占卜用的龜,祭祀用的玉器,引申名貴器物;-音DU獨,櫃子,是誰之過與-夫子用比喻說明冉求明知季氏之惡,不能製止又居其位而不去,則過大矣;)

 

冉求語:“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16.01 季氏之憂在蕭牆之內章(三)

 

-季孫氏的領地;固而近於費-城牆堅固,離費邑又太近,引申為對季孫氏有威脅;子孫憂-是季氏後輩的隱患;這段話表明了冉求是參於籌劃攻打顓臾國的;-痛恨、不齒;舍曰欲之-嘴上不說謀其利;必為之辭-實際上編造理由必謀之;-孔子自稱;夫如是-若國內能做到如此;遠人- 此指非管轄區內的百姓;修文德以來之-修治德政,使遠人信服而來,引申為不應該舉兵遠征;既來之則安之-若遠人因信服而來了,就要歡迎安置;今由與求-此指仲由和冉求,仲由雖然沒有參與攻伐之事,而素不能輔之以義,亦不得為無罪,故夫子一並責之;相夫子-此指輔助季孫氏;蕭牆之內-宮牆裏麵,引申為因不均不和,將有內亂;)

 

冉求語:“今夫顓臾,固而近於。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讀經書有感如下

大陸台灣邦域之中矣,中美有公報雲兩岸同屬中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袞袞諸君叫打叫殺情何以堪一俟開打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上風一意孤行在下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中南海袞袞諸君醒醒吧-人命關乎天兵禍不可興!河北讀者

 

 

 

 

    02.天下有道章 

            16.02 天下有道章   

 

  (此章通論天下之勢。天子、諸侯、大夫、陪臣,古代上層社會的結構和層次;陪臣-即家臣;天下有道-政治清明,也即在正統的社會次序下;禮樂《音YUE嶽》征伐-指一切國家大事;十世、五世、三世-引申都不會久遠之意;希不失-稀有不失敗的;陪臣執國命-家臣把持國家大事;政不在大夫-政令不是由大夫把持,也即大夫不可專政;天下有道,庶人不議-上無失政,則下無私議之意,非禁議)

  讀經書心得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學習經文心得

夫子教誨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廣開言路去汙霾道路以目王流彘!曆史教訓,勿謂言之不預!

江蘇讀者   

木鐸雜誌 第六期全文刊載完畢謝謝支持。202110/1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