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論語聖經版’為我們開啟了一扇和孔子對話的大門。讀論語的目的不是學古文,讀論語的目的不是學曆史。通讀論語的過程,就是我們和聖人直接對話的過程;前置經文中的詮釋,隻是協助理解字義—神的智慧和大道將引領我們從迷惘走向清明,使我們活得更有意義。
子張第十九
(共二十五章)
此章皆記夫子之弟子們之言
19.01 士見危致命章
(顓孫師-孔子的學生;複姓顓孫,名師,字子張;見危致命-同‘見危授命,在危難時刻能見義勇為,挺身而出,不顧生命;)
顓孫師言:“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19.02 焉能為有為亡章
(顓孫師-孔子的學生;複姓顓孫,名師,字子張;不弘-不能發揚廣大,而守之太狹則德孤;不篤-不能真心實意;焉能為有、為亡-如此則無足輕重;)
顓孫師言:“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19.03 君子尊賢而容眾章
(子夏-孔子的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子張-孔子的學生,複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問交-請教交友、交往之道;衿-音JIN今,憐惜、同情;矜不能-同情、幫助弱者之意;)
卜商之門人問交於顓孫師。顓孫師問:“子夏雲何?”對:“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顓孫師言:“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19.04 致遠恐泥章
(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小道-泛指淺薄的技藝;泥-不通;致遠恐泥-欲通過雕蟲小技來達到遠大目標,恐怕是行不通的;)
卜商言:“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19.05 月無忘其所能章
(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日-每天;亡-同無,此指日省自己沒有或不足之處;月-每個月;)
卜商言:“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19.06 仁在其中章
(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篤誌-認真記取;切問而近思-多問釋疑,勤思則明;學不博則不能守約,誌不篤則不能力行,切問勤思在己者,則仁在其中矣。)
卜商言:“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1)
19.07 君子學以致其道章
(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百工-泛指各式巧工能匠;居肆-指專業的工作場所,引申工具完備、材料充足;以成其事-才能做出最佳的產品;)
卜商言:“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19.08 過也必文章
(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過也必文-文過飾非;君子者聞過則喜;)
卜商言:“小人之過也必文。”
19.09 君子有三變章
(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變-指神態之狀;儼然-容貌端莊;即-接觸;溫-和顏悅色;厲-言辭確切;)
卜商言:“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19.10 君子信而後勞其民章
(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此章言正確的使下、事上之法;君子-此指國君;信-取信於百姓;厲己-遭受苛刻、嚴厲的待遇;民信-百姓、下屬先要表明誠意;諫-下屬對上司、對君皇、對長輩的規勸謂‘諫’;謗己-毀謗自己;)
卜商言:“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民信而後諫,君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19.11 大德不逾閑章
(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大德、小德-人之大節、小節;逾閑-超越界限;)
卜商言:“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19.12 卜商、言偃論學道章
(言偃、卜商都是孔子的學生;灑掃-灑水掃地,實指學習環境的清潔衛生工作;應對-待人接物的禮節;進退-在重要場合下的禮儀;抑末也-細尾末節之事;本之則無-言偃認為卜商的教學內容隻是細微末節之事,不聞如何為君子的根本大道;遊-指言偃,言是姓,偃是名,字子遊;言遊過矣-子遊的話不對之意;先傳、後倦-卜商認為教學生學習聖人的大道無先傳授、後教誨之分,無本末之分、無精粗之分,惟有次序之分也;有始有卒-有始有終;其惟聖人-大概隻有聖人;)
言偃言:“卜商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卜商聞之,言:“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臂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82)
19.13 學而優則仕章
(卜商-孔子的學生;優-行有餘力之意;仕與學,理同而事異,無論官員、學者,必先盡其職,而後可及其餘;)
卜商言:“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19.14 言偃論喪章
(言偃-孔子的學生;致乎哀-達到充分的表示哀思;而止-適可而止;)
言偃言:“喪,致乎哀而止。”
19.15 言偃論顓孫師章
(言偃-孔子的學生;顓-音ZHUAN專;顓孫師-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孔子的學生;
張-指子張,即顓孫師;難能-傑出人才;未仁-尚未及仁;)
言偃言:“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19.16 曾參論顓孫師章
(曾參-孔子的學生;顓孫師-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孔子的學生;堂堂-貌盛之狀,隱指外有餘而內不足之意;難與並為仁-曾參認為雖然夫子曾經讚顓孫師有仁人風範,但若隨顓孫師的主張而學,則很難做到‘仁者’之意;)
曾參言:“堂堂乎子張也,難與其並為仁矣。”
19.17 必也親喪章
(曾參-孔子的學生;聞諸夫子-‘夫子有訓’之意;致-盡其極:人未有自致者-平時少有人表達真情到極點;必也親喪乎-一旦遇上父母亡故之痛,就會顯露出來了;)
曾參言:“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19.18 夫子讚孟莊子之孝章
(曾參-孔子的學生;聞諸夫子-‘夫子有訓’之意;孟莊子-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其父在世時為官有賢德之名,父歿,孟莊子襲位,無改父之道而用其臣、守其政,夫子認為這是最大的孝道,故讚之;其它可能-其他人也做得到;難能-很了不起的;)
曾參言:“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19.19 哀矜而勿喜章
(孟氏-時魯國大夫;使-任命;陽膚-孔門弟子;士師-司法官;問於曾子-陽膚向曾參請教;上失其道-執政者不行正道;民散久矣-民心渙散、無遵紀守法之概念已久;如得其情-了解案情、了斷案件之時;哀矜-要有同情憐憫之心;勿喜-不可像酷吏那樣,‘見臘心喜’也;)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參。曾參言:“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83)
19.20 君子惡居下流章
(端木賜-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的學生;紂-音ZHOU宙,殷商時代的暴君;紂之不善-此指後人把紂王定格為十惡不赦之徒;不如是之甚-端木賜根據史料認為言過其實;下流-地形卑下之處,眾流之所歸;比喻人身有汙賤之實,亦惡名之所聚也;天下之惡皆歸-端木賜此言欲人常自警惕不可置身於不善之地,否則眾惡所歸而身敗名裂如紂王也;)
端木賜言:“ 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19.21君子之過章
(端木賜-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的學生;日月之食-日蝕和月蝕現象;)
端木賜言:“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19.22 仲尼焉學章
(衛-衛國;公孫朝-複姓公孫,名朝,衛國大夫;仲尼-公孫朝稱呼夫子之名;焉學-‘師出何門’之意;端木賜-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的學生;文武之道-此指周文王、周武王的大道;未墜於地-沒有丟失;在人-還有人在記錄、流傳;識-音ZHI誌,記也;莫不有-無處不在之意;焉不學-那裏不能學?亦何常師之有-又何必拘泥於門派;)
衛公孫朝問於端木賜:“仲尼焉學?”端木賜語:“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19.23 端木賜讚夫子章
(端木賜-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的學生;叔孫武叔-人名,魯國大夫;語大夫於朝-告訴其他上朝的大夫;仲尼-叔孫武叔稱呼夫子之名;子服何-複姓子服,名何,魯國大夫孔子的學生;仞-音REN任,量詞;古代七尺為一仞;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端木賜聽到有人把自己和孔夫子相比較,即刻用比喻來表明對夫子的崇拜:在夫子前,我的學問若低矮的陋牆,家室一目了然;老師的學問若牆高宮廣,不入其門,則不見其中所有;夫子所雲-此‘夫子’指武叔;不亦宜乎-諷刺語;‘不很自然的嗎’-對 ‘不入其門,則不見其中所有’而又妄評孔夫子的武叔的諷評;)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言:“端木賜賢於仲尼。”子服何以告端木賜。端木賜言:“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福。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84)
19.24 夫子日月也章
(叔孫武叔-人名,魯國大夫;端木賜-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的學生;無以為也-不可這樣做;自絕-此指汙蔑、謗毀日月之行為;)
叔孫武叔毀孔子。端木賜言:“無以為也,夫子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夫子,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自量也。”
19.25 其生也榮其死也哀章
(陳亢-姓陳,名亢,孔子的學生,小孔子四十歲;端木賜-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的學生;子-此指端木賜;為恭-因為恭敬,所以。。。;不智-端木賜斥陳亢愚昧,更進一步指出:若貫徹夫子的大道,則定天下感應,改觀神速,和諧社會指日可待。。。;階而升-拾階而上;邦家-泛指國家、地方;夫子之得-此指能遵循夫子的大道;所謂-必能之意;立之斯立-欲立禮儀則百姓一定順之;道之斯行-在引導教育下百姓也一定順從之;綏之斯來-安撫百姓,那麽一定會四方來歸;動之斯和-再鼓舞之,那麽百姓一定會同心協作。。。;生也榮-在世時偉大、榮耀;死也哀-其歿,天下舉哀,如喪考妣;)
陳亢謂端木賜:“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端木賜言:“君子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