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國懷鄉
(2006-12-19 02:19:24)
下一個
這一篇是一直就想寫的,遲遲未敢動筆,到底是底氣不足。古往今來,這個千古恒綿的話題不知被多少文人騷客顛來倒去地唱啊吟啊,管他萬丈豪情的俠客,指點江山的偉人,還是平凡如你我淒淒然一介遊子,總放不下心中那一絲對故土的眷戀和牽掛,不經意間就化作那縷縷淡淡的鄉愁從心底浮上來,又悄悄地化開,彌漫開,直到把你整個地包裹住;驀的就覺得眼底有一層霧氣也跟隨著浮了上來……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中學時候老師講詩經,單單隻記住了這一句,驚為天人。那淒苦悲涼的感受深入骨髓,雖然那時候沒有任何生活體驗。
去國懷鄉——我不知道是先有這些離愁別恨,才有那些千古絕唱;還是因為我們受了這些叫人肝腸寸斷的詩句的“毒”,才時不時要發一發病。
我也問過我的房東老周,問她想不想“家鄉”,可惜她好像是不想的,起碼那種想是稱不上“留戀”的。他們的文化裏似乎是沒有“根”的,更沒有所謂“落葉歸根”的概念。有時候也很羨慕他們,“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那份輕鬆和灑脫。曾經以為我也是同他們一樣的,沒有根,了無羈絆。可是漸漸的明白,我不是。沒有辦法,我們不是他們,我們是黑頭發黑眼睛的中國人,就像那歌裏唱的: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
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巨龍腳底下我成長,
長成以後是龍的傳人。
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
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
我也不知道如果從來沒有出國,隻是離開家鄉,到另一個城市,會不會有這麽深的鄉愁?或許不會吧。難怪近代思鄉的作品大都出自海外華人之手。所以,說到底,這種愁與其說是鄉愁,倒不如說是一種“文化愁”,是對那上下五千年煌煌文化的敬仰,是對那古老而苦難深重的祖國的愛。國內的人總是厭煩旅居在外的華人滿口民主改革、指手劃腳、幹說不練。我在國內的時候也是厭煩的,認為他們對中國的現狀缺乏認識、並且自己都已經“逃到”國外了,還有什麽資格來說三道四,真愛國就回來啊,不回來就給我閉嘴……不曾想,不經意間就完成了角色轉換。自己就變成了那個“滿口民主改革、幹說不練”的家夥。其實這些家夥們的心是容易理解的,就像小孩子看見別人的媽媽有件漂亮衣裳,也恨不得給自己的媽媽也整一件……急切之中常常就忘了自己媽媽的高矮胖瘦。
記得四五年前,初抵異邦,事事艱難,每每想起家鄉親人,都不禁潸然淚下。那時的思鄉之情更多的參雜著孤苦伶仃的愁苦和對父母的思念。記得有一節課上,(是Barry Naughton的中國現代經濟與社會發展史),老師掛了一張中國地圖,那位老師講課聲音輕柔,就像講故事,千百年的苦難,仿佛一下子砸下來,突然眼淚就湧了上來,勉強忍住。以後上課,常常心潮澎湃、難以平複。聽到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部分就特別自豪;聽到“天災人禍”就特別地痛苦。我常常想如果我們的祖國不是這樣苦難深重、人民不是這樣的輾轉掙紮,我們還會有這麽深這麽痛苦的“鄉愁”嗎?我想如果知道她一切安好,我們是可以慢慢放下的。就像如果知道父母身體健康也就不必常常掛在心上,而他們病痛疾苦之時,才是叫我們寢食難安、難以釋懷。
不能忘記剛來美國時是多麽的defensive,隻要有人說中國的不好,就必然要跳起來反擊;有人說台灣獨立,也要跳起來。記得還是那位Barry Naughton,地圖上的中國和台灣竟然不是一個顏色,坐在我旁邊的琪琪馬上舉手指出來,表示這會給同學們不好的暗示。針鋒相對,老師一臉無奈。大部分的老美同學莫名其妙。我們看起來事關民族大義,豈能馬虎,而老美們則更加抱定了我們是被brainwashed.
想起來某年春晚的一個小品,兩組在國外的留學生:一邊是大陸,一邊是台灣,齊心協力抵製外國教授妄圖分裂“祖國”的行徑。真是讓人哭笑不得。不知台灣同學看到,作何感想?估計是要抱頭痛哭,祖國統一大計倒是要因此而耽誤了。好在他們是不看春晚的。所以才有人敢於把如此荒誕不經的東西搬上銀幕吧。
我們是什麽時候開始轉變的呢?慢慢地發現,雖然我們反擊所有說中國的不好;可是當我們自己講述中國的故事的時候,我們其實說的都正是中國的“不好”,盡管我們幾乎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為我們隻覺得我們正在客觀描述。於是突然有一天,咦?怎麽回事,為什麽我一直在說中國的不好?於是幡然悔悟,漸漸不再做迎頭痛擊狀,漸漸開始隻略作解釋,漸漸開始覺得自己與祖國已漸行漸遠……
於是,生活慢慢安定下來,漸漸的有了安居樂業的意思,漸漸的不再想家,漸漸地以為自己可以再也不必回到那個曾經滿目瘡痍、現在浮華喧囂與滿目瘡痍並存的祖國,以為自己可以在這個全新的世界裏永遠安寧快樂的生活下去。
直到有一天,那或許是你端著咖啡、幾行寫著祖國消息的報紙映入眼簾;也或許是下班回家的路上,開著車,收音機裏傳出幾段關於中國的報道;也或許什麽也沒有,隻不過看到夕陽西下、青山依舊——倏的一下,有什麽東西刺進了你的心裏,那種痛漸漸彌漫你的全身,那一刻你明白自己“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
每到這個時刻,我總感到無比的悲涼,真正的悲從中來:身邊這個美麗的新世界到底不是你的家,家永遠都在那個遙遠的東方,你貪戀新世界的美麗,舍不得離開;你痛恨家的醜陋。可是這一切都改變不了你是那個家的孩子,一個想家的孩子。你想呆下去,可又覺得你總歸是要回家的,而你回家的時候,家已經不再是你離開時的那個樣子,隻因你已離家太久了。
於是,我們都成了無根的人,漂泊著,既無法真正的紮下根,又回不去了。
沒有幾個中國父母能夠做到讓孩子不學中文,沒有幾個父母不希望孩子能了解中國的曆史文化。我曾經以為孩子隻要幸福快樂就好,不必苛求太多,可是到了也要做父母的年紀,我不禁害怕起來,害怕他隻看到中國的落後和貧窮,害怕他鄙視自己的同胞,害怕他忘記了自己是龍的傳人。我希望他愛中國,理解她,理解她的苦難,包容她的落後,驕傲她燦爛的文化,感動她所走過的每一步哪怕最微小的進步。因為祖國背負著太深太重的曆史。
年輕的時候總是渴望外麵的世界,渴望更多的精彩,恨不能走遍世界的每個角落,每個地方都如此不同,隻叫你不敢停留,匆匆趕往下一個旅站,看更多一點,再多一點……唯恐錯過了什麽。其實單單就錯過了心的港灣,自己的家園。
唉,教我如何不想她。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