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80)
2021 (49)
2022 (69)
親曆體驗, 人民幣挑戰美元的失敗
最近小粉紅們奔走相告,外貿結算都用人民幣了,美元霸主地位崩塌指日可待。聽見這個消息很激動。正好最近得了一筆人民幣,不知道怎麽花出去。老百姓不在乎外貿結算能不能用人民幣,最在乎錢花起來爽不爽。人民幣已經成了國際貨幣,在海外應該不難用吧。
傳言很豐滿,現實太骨感。找了一大圈,隻找到一個新創辦的生鮮網站Weee,號稱可以用人民幣付款。在網站上可以使用微信支付,手機上使用支付寶。雖然物價比當地華人超市稍貴,但能把人民幣用出去也不賴。於是挑選了一籃子雞鴨魚肉,選擇微信支付,掃二維支付碼後出現下麵一條信息:
微信支付不行,試試支付寶。在手機上下載了Weee,豬羊魚菜又挑了一籃子,選擇支付寶支付,掃碼後再次支付失敗。
什麽意思?原來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都有兩種賬戶,一種是國內的用戶,用大陸身份證實名注冊,另一種是大陸外的用戶,用非大陸身份證注冊。前者可以在海外使用人民幣支付,後者不可以在海外使用人民幣。後來又試了銀聯卡,還是不接受。
這讓人想起人民幣外匯券製度。上個世紀70年代,中國發行了人民幣外匯券,外匯券和人民幣等值,但隻限僑胞和外國人使用,除了和人民幣一樣使用,還可在友誼商店等地購買中國普通老百姓買不到的高檔緊缺商品。當年我二姨從美國來華探親,用外匯券在友誼商店買了一輛藍色錳鋼26鳳凰車送給我家。鳳凰車的電鍍漆閃光鋥亮,一看就和外麵市場上的自行車質量不是一個檔次,當時在國內有錢也買不到。那時的外匯券和今天的非身份證用戶實質一樣,都是限定人民幣的流通範圍。說明人民幣還隻是一個境內流通的錢幣,沒登上世界舞台。以前隻是用錢區分,中國人拿著外匯券也能購物。現在直接用證件區分,赤裸裸的國籍歧視。
在大陸,人民幣兌換美元,也是困難重重,名義上中國居民可以每年兌換5萬美元(今年據說隻能換2萬了),但執行時有很多限製,每次隻能換到3千美元,還要填寫理由,提供證據,非常麻煩。外籍每次隻能換500美元,一個月不能超過兩次。不是說美中貿易逆差,中國有大把的美元沒處用嗎?難道不怕美元衰落,爛在家裏嗎?
我在中國出差時,用美元兌換人民幣,就方便得多,大小銀行都可以。用美國信用卡在攜程買機票,都很便利。而現在在美國想花人民幣,根本沒轍。去年我們到捷克旅遊時,第一站是CK小鎮。晚上到達,來不及取錢就在鎮上一家飯館吃飯。吃完買單,侍者說不收信用卡,法定貨幣是捷克克朗,歐元也行。到附近的ATM取錢,沒有成功。實在沒辦法,摸到了兜裏的美元。手握美元,心中不慌。最後用美元付了賬。如果兜裏隻有人民幣,恐怕要在警察局裏過夜了。
人民幣自由兌換以前,想挑戰美元還真是做夢。 不過如果人民幣自由兌換放開的話,恐怕要大貶值。現在美元利率是人民幣利率的一倍以上,如果你有一筆人民幣,是直接存人民幣還是換成美元存銀行?
至於我,還在發愁,怎麽把這燙手的人民幣花出去。
中國手裏的美元,完全可以自由兌換成其他外幣或黃金硬通貨,但是都有風險,買美債是權衡之下最有利的投資。
美國總貿易赤字很高,意味著別國收入美元最終不得不買入美債等美國資產。而美國資產對中國的安全性依賴於雙邊關係。
貿易雙方交換使用本幣,隻要貿易平衡即可。如果長期不平衡,出超那方手中積累的對方貨幣會用不出去,即便是美元也如此,中國握有大把美債即如此而來。由於中國是第一貿易和製造大國,人民幣對別國還是比較有用的。中國收入過多小幣種則有風險,但與握有更多美元資產相比未必風險更大。因為美對中敵意強,且動輒製裁別國。
這次大張旗鼓的宣傳,有人說是為了台海戰爭做準備。
一旦打起來,中國一定被踢出swift,無法使用美元。而和巴西,沙特的協議可以保證糧食和能源的供應,不至於陷入絕境。
好像有點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