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蘆隨筆

人隻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能夠思想。
個人資料
思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E書時代憶讀書

(2013-01-02 08:55:42) 下一個

E書時代憶讀書

去年出差時訂旅館,看見某網站促銷,在指定旅店訂房超過三天,可得kindle電子閱讀器一部。正好該旅店在出差地點附近,質量也不錯。於是就定了這家旅店。兩個星期之後,一部Kindle 就寄到家中 。我驚詫它的薄。我以前也在計算機上或者手機上看過電子書。有了Kindle就更便利了。

從亞馬遜下載了一些免費的世界名著電子書。看著熟悉的名字,我想起了讀書的經曆。

我父母都喜歡看書,家裏藏書很多。滿牆書架上多是外文科技書,我們小孩看不懂。但家裏還有十幾個木箱,跟著我們家從大連,西安一直到重慶。箱裏的藏書多是科學和文藝方麵的書籍雜誌。從一上小學,我就喜歡翻看科普雜誌,如《科學畫報》、蘇聯的《知識就是力量》等等。家裏有一套《十萬個為什麽》、《科學家談21世紀》,我也很喜歡看,因此我一度很喜歡科學幻想作品。有一段時間,晚上臨睡前,我和我哥哥自己創作我們自己的森林裏的,海底的、地下的科學冒險故事。我還嚐試過按照科普雜誌介紹的方法做科學實驗,造酒精,造火藥,人工填鴨的飼料等等。還有一段時間,喜歡上植物學,看本草,看大百科全書植物分冊。把新華字典上所有的植物名字找出來,漫山遍野地按圖索驥。想不到這點植物功底,多年以後還讓我另有斬獲。結婚蜜月旅行時,正是江南四月,千裏鶯啼綠映紅時節之際。沿途許多北方沒有的奇花異草,我半靠記憶,半靠胡謅,都能說出名字,讓太太大為敬佩。

還早的啟蒙讀物是《小布頭曆險記》、《寶葫蘆的秘密》、《小林和大林》、安徒生童話和普希金的童話詩。小學二年級時,每天一放學,就先到院裏的閱覽室,翻看《民間故事》雜誌。三年級時開始看《西遊記》、《水滸》等古典四大名著。讀完《紅樓夢》時,為寶黛悲劇深受感動,悲戚的氣氛回繞腦海,揮之難去。多日後才恢複。以後被同樣的感動的作品還有《牛虻》,《瀛台泣血記》。

三年級時,文革開始了。砸爛封資修,破四舊的聲浪鋪天蓋地。家裏上交了一部分藏書,自己也燒掉了一部分書。我記得其中有一本書是《彼得大帝傳》。我一頁頁撕下來,扔進柴灶,看著紅色的火苗把黑色的鉛字變成白色,最後化為灰燼。劫後餘生,家裏仍存有五六木箱書。大人怕惹禍,禁止我們看,木箱都釘死了。我們就趁大人不在家的時候,把沉重的木箱抬下來,撬開釘子。箱裏有文革前的《收獲》、《人民文學》等雜誌。不僅自己偷著看,也借給鄰家的孩子,最終失散頗多。家裏還被紅衛兵抄過一次,搬走了不少書籍。這樣到69年搬離重慶之際,家裏的存書幾乎掃蕩一空。

有一次我們發現學院圖書館門上的氣窗沒有鎖,就從狹小的窗口翻了進去。當時圖書館已經被查封,裏麵一片狼藉,書籍四散在地上,有的地方還有人拉了屎。屋裏充溢著舊書和糞便的混合味道。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像老鼠遇見大米一樣,欣喜若狂,在書堆裏翻找起自己喜愛的書籍。當時對外國文學名著知之不多,就挑有作者頭像的名著叢書。從此認識了狄更斯,馬克吐溫,司格特、托爾斯泰、海明威等的名著。印象比較深刻的有《紅海軍和小黑熊》、《亞瑟王和圓桌騎士》、《永別了,武器》、《白奴》、《月亮寶石》等等。看馬克吐溫的兩個曆險記時,我笑聲不斷,被馬克吐溫的幽默傾倒。我還喜歡狄更斯的《雙城記》,雨果的《九三年》,從中領悟到人性的光輝。

家搬到北京後,由於當時北京還沒有高中,在家裏休學了半年。我利用這段時間重讀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還有文革前的一些文藝雜誌。家裏有一本文革前出版的英漢成語詞典,其中引了很多外國文學名著的例句。我通讀了整個字典。從中了解了很多英文名著,也提高了英文和中文水平。

文革後期,內部出版了一批國外的文藝書籍,即白、灰、黃等“皮”書。這些書都是通過家裏及同學借閱的。這些作品給當時隻有樣板戲和《金光大道》看的中國青年,送來一股清新的空氣。我看了《希思首相》,尼克鬆自傳《六次危機》,田中角榮自傳《我的履曆書》,朱可夫的《回憶與思考》,《第三帝國的興亡》,費正清的《美國與中國》,《法國大革命史》,《多雪的冬天》,《你到底要什麽》,《落角》,《人世間》,《州委書記》,《沙器》和《望鄉》等。讀《你到底要什麽》時,正是插隊上調之時。因為分配工作不理想,我麵臨走與不走的抉擇。長到二十歲,人生觀一直模模糊糊。從來沒有認真問過自己你到底要什麽。書中人物伊婭的生活態度,對我有很大觸動。它讓我第一次認真地思考人生哲學的最基本命題:你到底要什麽?從書中悟到人如果過度追求物質,就會為物質生活所累,成為物資的奴隸。人隻應該擁有必需的物質生活,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精神豐富和高尚上。

朋友同學之間的書籍借閱可以說是當時最活躍的人際交換網絡。排隊看書,為了看一本書輪流睡覺都是當時屢見不鮮的現象。

另一類書源是手抄本。比如《第二次握手》和《基督山恩仇記》。《基督山恩仇記》隻有第一冊,看完鄧蒂斯從地牢裏逃出後,就斷了。這懸念一懸就是三年。文革後《基督山恩仇記》重新出版,我立刻買下了全套四冊書,一口氣讀完。懸念解了,但卻沒有了讀手抄本感受到的激動和興奮。如金聖歎說的“雪夜閉門讀禁書,不亦快哉。”

我們這一代,一目十行時遭遇手抄本,十目一行時遭遇電子書;在求知欲最旺盛的年華,沒有書讀;現在麵對無窮的書海,饑餓感卻已經變得遲鈍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jin1126 回複 悄悄話 和你一樣經曆過書荒期,你說的很多書名我都讀過。 現在也進入E書時代。
京華人 回複 悄悄話 有時我真的很羨慕你們,年少時有大段的時間去閱讀,思考。我的中學時代,基本沒有什麽課外閱讀,時間都用在所謂“正經功課”上了。想讀點兒課外的書籍,都被老師和家長視為“閑書”。《曼娜回憶錄》是我讀的唯一一本手抄本,是不折不扣的“黃色小說”,但也是我最早的性啟蒙讀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