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蘆隨筆

人隻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能夠思想。
個人資料
思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讀孟子心得,談台灣統一

(2007-07-18 12:29:21) 下一個

孟子

近讀《孟子》,覺得這位2300年前的老夫子所言頗有道理,尤其是他關於人民土地,社稷國家的思想。中國的民族主義者多持國家主權至上的觀點。強力鼓吹武力解放台灣。信奉“寧失千軍,不失寸土” ,不惜打核大戰。國家,土地和人民,孰輕孰重?當今國人,不妨讀讀《孟子》。

孟子生活於戰國時期,對諸侯之間相互兼並,戰爭頻仍,民不聊生,有切膚之痛。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建國當以民為本,不能為了土地社稷國家政權犧牲人民,這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說:“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認為國家之根本在於個人。隻有保障了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國家才能走上長治久安之路 。顯然他反對國家至上,漠視個人的觀點。 他也不讚同那種隻要國家富強 ,個人的自由和權利皆可以拋棄。孟子的話暗合胡適所說的“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

孟子曰:“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暴政以國家的名義殘害人民,人民可以選擇對國家的背棄。去國、流亡是對暴政的背叛,而不是對祖國和民族的背叛。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戰國是民族主義推崇的所謂中國統一時期。強國吃弱國,大國吃小國。武力兼並擴大了中國的版圖,但是對於當時的老百姓,卻是非常痛苦的。“亂離人不如太平犬”。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齊國乘機攻打燕國,燕國士兵不願打仗,城門不閉,燕國遂大敗。齊宣王問孟子:有人說我不要取,有人說我應該取。我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十天得之,此乃天意;不取上天必降禍,取之何如?孟子答: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悅,則不取。又說老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原因非它,人民避暴政如避水火;如齊國待百姓更暴虐,百姓將轉而迎接他人。孟子認為民心所向是決定政權合理性的唯一標準。燕國要不要被齊國統一,標準是燕國的老百姓是否願意。以暴政統一,必將為人民所唾棄。後來,齊國兼並了燕國,國際上認為這是霸權主義,破壞了國際次序,聯合國一開會,決定聯手出兵救燕。宣王又問孟子:這麽多國家,都來伐我,怎麽辦呢?孟子答:我聽說商湯以七十裏起兵而得天下。沒聽說有千裏土地而畏人也。商湯起兵,征東而西夷怨,征南而北狄怨,都說為什麽把我們放在後麵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誅其君而吊其民,若及時雨降,民大悅。今燕虐其民,大王往而征討之,人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大王殺其父兄,拘禁其子弟,搗毀其宗廟,搬遷其財寶,這怎麽可以呢?齊宣王不遵守其出兵時的一國兩製承諾,打敗燕國後,要將其吞並,引起民怨,為國際社會不容,隻好放棄。

齊宣王問孟子:“商湯流放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臣弒其君,可乎?”孟子曰:“毀滅仁者謂之賊,毀滅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獨夫。吾聞誅獨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所以仁義原則是超越君臣之綱,也是超越社稷主權的。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為陳(陣),我善為戰。’大罪也。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好戰者是大罪。征之意是正,百姓希望驅除暴君匡正自己的國家,哪裏用得著打仗?

孟子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善戰者服上刑。”為了土地而吃人肉的戰爭狂應該被處以重刑。那些叫囂不惜流人民之血,以武力為統一打內戰的人也應該被重重懲罰。

孟子說:“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是不仁。孟子講了個故事:過去太王住在邠地,狄人侵來。事之以皮幣,不退;事之以犬馬,不退;事之以珠玉,不退。太王乃召集當地長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我聽說: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 離邠而去。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 很多邠人追隨他而去。國家土地是養育人民的,不能為了爭奪土地而危害人民。那些叫囂寧失千軍,不失寸土,不惜犧牲西安以東的人民,寧肯江山糜爛,也要爭奪一個焦土台灣的人,對比老孟,應該感到無地自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