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思淺唱

且將文字和音樂砌成心緒的棲息...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安妮寶貝最新長篇小說——《春宴》

(2012-05-05 14:27:48) 下一個

古老橋下兩女子的禁忌之戀:春宴

作  者:安妮寶貝
出 版 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8-1

距離上次閱讀安妮寶貝的文字有些時日了。之前讀的多是雜文及隨筆。看到圖書館有這本她的最新長篇,借過來趁著周末翻翻。

幾年前初次接觸安妮的文字,不知不覺被之俘獲。她早期的文字浮華小資而狹窄空洞,並不十分合我的口味。近期作品漸漸滲透了生活的多元和真相,由此可以看到安妮的成長。如果說當年瓊瑤的文字帶給人們的是成人世界的完美和童話,那麽安妮的文字無疑帶給人們的是虛空和幻滅。

安妮的小說題材多圍繞城市中遊離者的邊緣生活,探索人的內心與自身及外界的關係。她的文字短促,清冷,凜冽,孤傲,有著犀利的一針見血的對於世事以及人性的通透和清醒。

這種清醒,令人不寒而栗。

總是好奇,能夠寫出如此力透紙背文字的女子,會有著怎樣的閱曆和對生命的洞徹?究竟什麽樣的男子才可以最終與之相伴?

(以下摘自網絡及作品)

【簡介】

《春宴》是安妮寶貝寫作史上字數最多的一部,近30萬字。這是一部形式專注且立意單純的小說,講述的命題是:一個人與所置身的時代,可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以及由愛的試煉而得到的關於人和自我、外界關係的感悟。

在書中,安妮描寫了兩個女子——周慶長、沈信得,在各自人生中所經曆的生命狀態。情節文字飽含濃度和廣度,章節中充盈各種意象、潛意識、幻象和暗示文字。一場脫離世俗而合乎秩序的愛戀。一次孤立的叛逃和回歸……深讀下去更有靈修曆練的成分絲絲滲入。

在《春宴》裏,安妮以一貫自控和敏銳的個人性優美文體,呈現出她對文本敘述道路的重新發現:觀察、沉思、分析、檢驗。所展現駕馭文字的技巧與能力,再次令人歎為觀止。在這部完整體現作者哲學世界觀與情愛觀的作品中,字裏行間處處可見安妮對人生的感悟,文中哲思的火花俯拾皆是,隨處可見精彩至極的格言金句。


【自序】

所有想說的話,已寫在小說裏。故事中的人分別說出我想說的話。

寫至小說臨近尾聲,北方空氣已有涼爽之意。白楊樹林持久蟬鳴無法停息,整個夏季寫作這個故事。在郊外農舍幾近與世隔絕,全日工作,寫累時在旁邊沙發上短暫入睡,醒來又寫。有時深夜出門迎著月光跑步。如此,與人世兩相遺忘。

若缺少人的參加、介入、發言或行動,萬物照舊寡言興盛。微小人類所持有的不過是自身存在。譬如,我記得午後時有雷陣雨,雨聲在二樓屋頂發出暴烈聲響,排山倒海,天地如同融合一體。站在窗邊凝望白茫茫雨霧,世間此刻超離現實。在雨聲中讀書和入睡。瞬間,雲團漂遠,天色放晴,陽光重新逼人眼目。我珍惜每一刻這樣的感受,持重心情如同它們將不複再來。

蟬鳴,午後雷陣雨,俯身采摘西紅柿嗅聞到的芳香,風吹過時樹葉掠動,清晨竹葉尖端的露水,孩子的笑容,一朵即將開至沉墮而不自知的花,一個以此遺忘世界的親吻,以及黑夜中無人知曉的淚水和心碎……所有本真的存在令人內心振顫。沒有其他人世的方式,能比這些更使人覺得美和哀愁,更能感受到生存的謙卑和尊嚴。

有人說,如果不知道回去哪裏,心就如同無根的蘭花。口號和概念組成的世界,使人忘卻根本所在。情感變幻無常,卻是突破規則界限得以讓人接近自我的稀少機會。喜悅,撫慰,需索,依賴,分隔,決裂,性愛,自我發現,尋找,放棄,寬恕……種種組成試圖讓人明心見性。

時間有限,追索生命的誠意和真實,比什麽都重要。

這是我想寫一個形式專注且立意單純的小說的原因。

這個小說,討論經由情感和行動的試煉而得到的關於人與自我、外界關係的見證。這個命題我感興趣。它其實是關於人的個體存在,關於叛逆心靈置身及對峙工業化社會和墮落時代的代價。最終我們一直在尋找的是精神的故鄉,而非一個俗世的時代之中的位置。

這個小說,目前寫過作品中篇幅最長。它並非一個流暢起伏引人入勝的故事。無關的話,說得太多,有關的話,又說得太簡。全無章法,隨心所欲,閱讀需要更多耐心。這也許是一種任性,成年人的任性,其屬性是一意孤行。我未曾想大幅修改這個小說,事實上,越到後來越覺得它無法修改。就讓它以固有的個性和氣質,坦然存在。

文中有多處城市和山村的虛構和重複,人名的重複,具體時代的隱沒,不必一一對號入座。時空界定對這個故事來說不重要且可被忽略,它們不存在。我想以此表達人世的命運有諸多相通之處。

書中故事和青春或憧憬已無什麽關係,也並非浪漫愉悅。呈現更多的是成年人的陰影、考驗、損傷、輾轉反側、困頓衝突及難以言盡之處。人與時間並行,漸漸看清心靈的複雜褶皺和層次。也隻有曆經世事之後,理解力才能夠穿透表相抵達本質,並試圖給予一切寬諒。寫到《春宴》,內心清朗。這並非指它是屬性清朗的作品,相反,它代表的是一條於黑暗中穿行的道路,黑暗本身是它的內容,且這黑暗部分也是容易引起誤解以至不悅或不適的。人在對苦痛和陰影有所承當有所體悟之後,才能真正理解其所映襯的那一道純淨自若的光。

我在小說中並不傾向給出結論。即使是有所違背逾越和挑戰的感情,盡處也隱藏多麵難辨的人性暗湧。深邃,錯落,明暗對半。這同時也是一種美。

《以賽亞書》說,我必反手加在你身上,煉盡你的渣滓,除淨你的雜質。一個故事的發生,在於印證心所需要經曆的冒險:獨自支撐,摸索前行,穿越迷途,在道路盡頭瞭望光亮深長。以肉身和情感遭受試探的方式,而非其他膚淺虛假的方式。

寫作10年,加諸身上的標簽無數,我對外界言論無興趣,也很少發言或說明。書的讀者年齡,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跨越成分複雜。在不同年齡、身份、地域、國度的人與人之間,自有一種深沉、樸素而靠近的內心理解,是各自情感和記憶的聯結。如同萬物同歸的沉靜屬性。這是我寫作的動力所在,也是它應該抵達的本源之地。

這個故事,給予所有期待、行進、破碎或完成的戀人、情人、伴侶們。愛沒有對錯、真假、是非。它是人對自身的探索、實踐和驗證。它不持原則,無需評斷。它最終是一種洞悉,一種原諒。

謹以紀念我們的生命裏,出現過的每一個愛與被愛的人。他們帶來的種種,一切均是為了幫助我們行進、生長、完善、純淨。這是相愛的使命。

閱讀如同照鏡,各人擔當自己的擔子。隻希望你在故事中有所得。

【書摘】

<關於情愛>

“明亮廳堂裏人群擁擠,夥計穿梭,言語熱氣匯聚成世俗的豐實內容,他們夾雜其中,是芸芸眾生中獲取歡愉的普通男女的一份子。跟隨陪伴,享受食物,對望無言,心心相印。他快速喝酒,喝得過多。酒精使他敞開心扉。他說了許多從來不曾有耐心對她說明的言語。

他說,小時候我癡迷天文和地理,借閱大量期刊和書籍,花費很多時間。同時要努力做到考試第一名,否則父親就會掌摑。漸漸成為個性組成多麵而分裂的人。要努力適應和符合外界的要求,有時不惜妥協和屈從,又極欲保留自己的小小天地,持有幻想。事實上,我跟所有女人的關係,都是在尋找一種所需要的情感。也許我更傾向俗世之外的一種聯結。我知道自己一直沒有找到,直到遇見你。慶長。從見到你的第一眼開始,我確定無疑。

他說,本性上我不是適合結婚的男子。我習慣並且也需要自由自在的生活。與大部分的女人,我隻是在遊戲,與一兩個女人,我是在生活。生活無所謂好,無所謂壞,生活最終不過是這樣度日下去,維持秩序,不做傷害。但我與你,是在相愛。

他說,你離開我之後,我的生活放縱。每一個在懷裏停留的女子,我幻想她們是你。我與她們做愛,但從不與她們過夜睡覺,更不用說建立感情。我在與你的這段變故中,感覺被生生剝了一層皮,這種疼痛和損毀無法長出新的屏障。我隻能讓自己陷入麻木,卻明白根本無法複原。

她聽著這坦白的語言,內心沒有起伏。男人和女人的確是完全不同的動物。她在痛苦中試圖找回自己,而他在痛苦中依舊選擇放棄自己。他的身體和心,可以完全分離。男人到底是比女人更多情,還是更為無情。她再一次打量這個身邊男子,吃飯時他願意坐她的側邊,覺得坐在她對麵距離她太遠,不能隨時抓住她的手。他穿著潔淨挺括的白色細藍豎條襯衣,換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都是好看悅目的男子。

身上糅合複雜的氣質,強勢而脆弱,理性而浪漫,真實而虛偽,風雅而魯莽,敏銳而粗硬,熱情而冷漠。難以分辨。難以歸類。她接受他明亮的部分,也必須接受他所有暗昧的缺陷和弱處。這是她愛著的男子。他是這種樣子。他的曆史她無法追趕。他在離她遙遠的城市和世界裏長大成人,他所接受的教育和工作超出她想像。他的一切渾然天成,即使令人無法消釋,那也是他原來的組成部分。

他跟她在一起的時候,是一個以肉體和內心脆弱而熱烈的方式存在的男子。他隻以這樣的方式存在。”

“慶長對誰都未曾提起過清池的事情。在與世隔絕的高山頂上,在一個即將分別並且也許永不再見的女子麵前,她坦承自己的故事。她壓抑太久,傾訴使她獲得解脫。

信得安靜專注,聽了很久。說,慶長,我不覺得你對愛的追索是一種錯誤。唯一的錯誤,也許在於,你把這種追索,等同於信仰,放置在一個男人身上。但對方是一個血肉組成的普通男子,有缺陷有弱處,會無常和變質。他如何承擔起這種精神上的信念。這非他所能具有的力量。他不過是一個商業社會裏有諸多限製和局限的角色。

你覺得他對你的這種感情,是愛嗎?他無法接納你的性格,無法消化關係所衍生的傷害,這並非一種有悲憫和責任的關係,沒有擔當,也缺乏寬宏。而你對他的這種感情,是愛嗎?還是你自己對愛的信仰,恰好在一個有因緣的肉身上折射,使你產生錯覺。

慶長說,我的生命因為他的出現,煥發過前所未有的激情和能量。我能體會。

不,不,那些激情和能量,是你身心一直都具備完全的,你需要一個儀式來啟動。他是那個世間的儀式,或許他的作用已經完結。如果他還沒有完結,依舊帶給你衝突,那麽,他還具備更深層的任務,要把你的心帶去更遠的地方。但那個地方隻與你自己的生命境地有關係,與他無關,也與你們之間的關係無關。明白我的意思嗎,慶長。他是命運賜予你的一個障礙,你跨過這個,就能了解和擁有自己更多。有時,一些貌似是愛的關係,帶來的意義脫離我們想像。它不是讓你跟他結婚,生孩子。有些男人和女人之間生命的關係,不是這樣的世俗內容。”

“如果涉及情愛,務必會衍生出痛苦,怨哀,失落,不足種種人性之負麵。但若沒有熱愛和占有,沒有糾纏和交戰,情感也不過是形同虛設,無法抵達邊界。這是矛盾的互相依存的關係。沒有黑暗就沒有光。”

<關於婚姻>

“長期婚姻,最後成為一個由習慣,信任,秩序責任構成的共同體。形式穩定,漸漸脫離自我。人性所具備的脆弱,深邃,變換,矛盾,奔騰而流動的能量,注定與被框架與模式局限的現實有相餑之處。隻有戀愛和來自心靈的驅動,才能靠近這無法言喻的甜美和黑暗。婚姻如此之理性,在剔除動蕩起伏的同時,也剔除好奇和深入。一對男女,生下兒女,日夜相對,漸漸失去對彼此的興趣和探索。”

“婚姻,如同湍急水流衝刷身心,她最終知道,它要奔向它自身組成所形成的秩序和方向,而不是用以滿足個體內心的意願和妄想。

每個人都希望它帶來愉悅,飽足,和諧,舒適,溫暖,安全。這是一廂情願的念頭。這條河流的方向,最終遠方是獲得釋然和自由。真正的自由,則是放棄我們對他人的要求和期望,放棄對外在形式的依賴和需索。最終,是對自己所堅持的意願和妄想的放棄。這種放棄,並不令她覺得婚姻使人頭破血流或者一蹶不振。這是命運賜予給人的一次機會,給予休憩,完成以及思省。

踏進一條危險的河流,去了解自由的真相,並讓自己得到潔淨。”

“你在回複我之前,要認真考慮,你是否能夠接受婚姻之中各自的獨立性,也許你會將之判斷成是一種疏離和冷淡,因我深深了解你一直渴求彼此融合占有的親密關係。但這種關係會帶來創傷和執念。對愛的完美標準和執著追求,最終一定會令我們受損。真正親密的關係,建立在孤獨,自由和持有尊嚴的前提之上。我希望你理解這一點。”

<關於規則與真實>

“她與孩子外出,並不指導方向,總是默默跟隨其後,觀察,聆聽,不受注意地保護他們,由他們活潑奔跑,做一切感興趣的事情。他指責她對孩子的態度太過縱容和自由散漫,認為應該講求規則。她說,真正的規則是人內心的信念。他們隻能在實踐中具備信念,而不是所謂的該往東還是該往西,該洗手還是該睡覺的規則。人要先把自己弄髒,弄痛,知道失望和傷害是什麽,才會知道什麽是真實。

總有一天,幼小的孩子都會明白,明白母親去過的地方留下的記憶做過的決定經曆過的顛沛流離。明白父母之間的關係。明白人性的無奈,無解,所有細微褶皺層麵裏的內容,以及生活形式的多樣性和其本質上的殘酷直接。是的。終究都會明白。”

<關於時代與個體>

“在媒體圈子裏工作長久,看慣各種虛頭把戲,虛浮膨脹。玩樂它是一回事,被它愚弄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不參與集體狂歡,就會被孤立。美與鄭重被定義為矯情造作,惡劣醜陋卻能引起群情亢奮。這是一個顛倒的時代。人們迫不及待消除清潔的緩慢的樸素的真實的存在,卻在虛擬,幻象,謊言,盲從,攻擊之中誌得意滿。”

“我因此經常想起一個問題,一個人與所置身的時代,可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

我寫完周慶長的故事,穿越她的生命,穿越一場輾轉反側隻用來論證虛空破碎的情愛幻夢。這是一個快速而空洞的時代裏,一個渺小個體的存在和見證。

寫完這本書,我確認自己寫過的所有小說,其實都隻是一個人的故事。所謂的邊緣人,在所置身的時代裏不合時宜又一意孤行的人,他們是時代的局外人。唯獨不做逃脫的,是與自身生命觀照的刀刃相見。人若不選擇在集體中花好月圓,便顯得行跡可疑。我看著他們在文字中逐個消失於暗夜之中,心想結局必然。”




RAYRAY
May 05, 201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