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思淺唱

且將文字和音樂砌成心緒的棲息...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李昶專欄] 情感傷害與情緒調節

(2006-09-20 15:57:35) 下一個

·李 昶·

   許多人都有過情感受到傷害的經曆。最深的傷痛往往來自曾經是、或現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筆者因多年從事婚姻家庭、人際關係的心理研究,並從事心理輔導治療工作,有不少人問過我:為什麽我在這個婚姻/這個家庭中活得這麽痛苦?我的回答是:因為你在這個婚姻/家庭中是真實的你自己,你已經不像在社會生活中那樣需要扮演應該如此的角色(role play),你的心理防禦機製(defense mechanism)已經放下,因為在家裏你更真實,更少了偽裝,你也更容易受到傷害(vulnerable),你也更容易傷害他人,尤其是你身邊的親人。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2003年對人們所受到的情緒傷害的研究表明:人們由情緒傷害所經曆的痛苦與身體受到的傷害所經曆的痛苦是一樣真實的。通過對大腦的研究表明:人們受到身體痛苦時,大腦的某些區域會產生光亮,而人的情緒受到傷害時,大腦的同樣區域也會產生光亮。情感傷害的核心部分是貶低他人的人格,或是挑動他人的情緒以折磨他人,或是故意冷落他人。

   有許多人,陷在情緒的傷痛中長期不能真正自拔。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心中的傷痛會逐步減輕;但當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增加、焦慮產生時,以往的某些傷心的情緒會回到現實中來;或者,在夢裏,我們重新體驗到心理創傷或痛苦的過去歲月。

   那麽,我們怎樣才能從過去的情感傷痛中將自己解脫出來呢?我們怎樣才能找到內心的平安呢?這裏要首先把握的核心是:我們無法改變過去,我們也不能指望現實世界和他人的改變來使我愉快,我們唯一可做的,是改變自己。

   同時也要指出的是:在情感上有長期傷痛的人,往往也可能是自我憐憫的那類人。這種人的情感不僅豐富而且敏銳,經常在心裏度量著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態度。對他人有意或無意的評論或批評都會往心裏去琢磨半天,咬文嚼字地去糾纏意義,到頭來把自己的心理世界弄個遍體鱗傷。自我憐憫的人往往在自己製造的孤獨世界中感受到傷害。一個人在沉默中咀嚼自我認為的傷害,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這種人,要想健康愉快一些,應具備的心理行為的核心:是要消除對他人態度、評論的過度地敏感,並且不要生活在他人對你的評論中,即不要用他人對你的評論來衡量自己。你自己要有自己的自信和標準來評價自己。

   要解決情感受到傷害的另一個問題是怨恨。我們曾經受到過傷害,我們在一段時間內有怨恨是理所當然,合乎情理的。但問題在於,一些人內心的怨恨,會記上很多年甚至終身。這個結解不開,我們自然不會生活得愉快。怨恨是一種負麵的情緒,如果長期留在我們的內心,隻會把我們的人格給消磨掉,把我們的心靈給腐蝕掉,讓我們變成看問題消極,說話酸尖、刻薄,有惰性,無進取心,不相信人,難以同人打交道相處的人。這種人自己活得不愉快,還可能將憤怒、仇恨、嫉妒、不信任傳遞給他人,讓周圍的人也活得不愉快。從這種意義上說,這時受傷害者已經變成傷害者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指望他人來照料我們的情緒。我們隻能自己控製自己的情緒。如果我們覺得情感受到傷害,我們也要靠自己從中解脫出來。我們可以對自己說:沒關係,不要去計較。我能理解,他/她這樣說/做有他/她的原因,他/她或許是因為別的原因使他/她不愉快,他/她才這樣對我的。我們的思維方式是可以訓練的,情緒是可以調節的。隻要不斷在實踐中去練習,我們會超越我們的負麵情緒的,我們也會因此不會去對一些評論做出過分敏感的反映。

   當你感受到情緒受到傷害時,這已經意味著你在想著自己。嚐試不要將你自己鎖入細節的糾纏不休中。不要去追究他人說的每一個字的意義,因為越分析你就會分析出更多的意義來,有的可能並非說話者本來的意思。我們在與人交流交往中,要給他人the benefit of doubt,即考慮到他人可能並非存心如此。我們要考慮到他人可能不理解,或許隻是說話不留心;不加仔細考慮,從而傷害了我們的感情,他/她並非故意要刺痛我。這就意味著,當我們自己嚐試從不同角度去理解他人時,我們的思維方式、看問題的角度就轉換了,我們也消除了心裏所感受到的傷痛或傷害。

   對涉及自身的問題或言詞的過度敏感,和對他人心理、情緒感受以及實際生活需求的冷漠,是我們人類性格中最大的失敗之一。我們不經意或故意的言行,有時會給他人心中留下很深的傷痛,給他人造成很多的不愉快。

   如果我們不是那麽地自我為中心,如果我們對他人有更多的理解,如果我們不是那麽匆忙地去評論、批評他人,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的去感受他人的感受,那麽我們不僅僅是會對他人有更多的寬容,我們所得到的,是從不愉快情緒的糾纏中的解脫,是我們自己活得更輕鬆一些,更愉快一些。

   人類性格中的另一大失敗,就是我們太好評論他人,太快地給出評價。這是不少人心理素質上的一個大弱點。心理研究認為,這種行為本身,核心不是評價他人,而是顯示自己。喜歡評論他人的人,尤其是喜歡貶低他人的人,其性格核心是自卑和強烈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他/她必須以貶低他人的方式來抬高自己,以便支撐起“自我優越”的假象。但他/她卻會給他人的心理、情緒上造成不少傷害。

   要避免受到他人有意貶低的這種傷害,核心是不要去理會介意這種人。要認識到那是他/她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喜歡酸尖刻薄、挑剔他人的人,是心理和人格上的弱者,往往也是現實生活中的失意者或失敗者。他/她那副“我是流氓我怕誰”的姿態,在明眼人看來是那麽可笑、可憐和多餘。世界上最肮髒的東西,就是去故意貶低他人和傷害他人的情感及心靈。

   要學會調節情緒,我們不僅要學會將自己從自我中心的角度解放出來,不僅是要學會從他人的角度來感受、考慮問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聆聽,學會耐心(patience),學會寬容(tolerance)和學會博愛。聆聽幫助我們真正弄明白他人的意思和感受,以便更近一步與他人聯係交流。不少人都是表達太快,而並沒有真正聽懂弄明白他人的想法和情緒。耐心幫助我們不急於下判斷,並有持之以恒的心態去解決問題。寬容幫助我們對他人的過失缺點予以理解幫助,寬容引導我們不與他人發生正麵衝突,而是去尋求更好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博愛指我們有包容的同情心,指我們在他人有困難有需求的時候給出關心的手,指我們對他人無論發生或做出的什麽事,給予理解,指我們去盡可能感受理解他人正在經曆的情緒和想法,即(empathy),同時也指我們不對他人挑剔苛求,不去貶低傷害他人的情感。

□ 寄自加拿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