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當不益壯

現居海外,常回國內,自稱
個人資料
正文

要為含冤受屈的弱勢民眾紮紮實實解決問題

(2008-07-01 13:50:29) 下一個

據國內媒體報道,在廣州市 6 月 26 日首次舉行的市、區、鎮三級政府官員大接訪活動中, 近萬名市民冒雨排隊上訪,場麵十分壯觀。 市長張廣寧在五個半小時的接待中,一共接下了 436 名群眾的 142 份信訪材料。 張廣寧說:“我希望能自己帶頭,告訴我們的官員,群眾利益沒有小事。” “市民交一份材料給我,就看到一份希望。” 在全市範圍內,各級領導幹部 26 日共接待群眾 4576 批 8350 人次,規模之大全國首見。每個訪民的背後,都有一段催人淚下的故事,甚至是法治受到破壞、腐敗得以橫行的故事。

從 25 日晚上 7 時開始,就有好幾百人來打地鋪排隊。當時正值“風神”攜狂風暴雨洶湧襲粵,為伸張正義,為公正公平,訪民不懼風雨。一名訪民稱:“為這一天,我等了十年。”這聲呐喊令人辛酸,更有幾許無奈。不少群眾由於常年信訪都沒有得到滿意答複,情緒激動 , 一見到張廣寧就握住他的手死死不放,一邊流淚一邊反映情況,突顯出其壓抑已久的心情。

群眾上訪,是因為碰上了冤屈、壓迫和苦難無處申訴而迫不得已。身為工人付出了勞動卻得不到任何報酬;身為土裏刨食的老農,耕地被村幹部悄悄出賣,承包的山林被無理褫奪;身為市民,房屋被強行拆遷,一家數口從此流落街頭;身為守法公民,兒子被公安刑訊致死,女兒被幹部奸汙;想耿直做人,揭發腐敗,結果飛來橫禍,從此身陷囹圄……有些人懾於強權的勢力而忍氣吞聲,多數人會采取各種手段抗爭。對於稍有法律常識又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會首先考慮尋求法律保護,打官司。而相當數量的無權無錢的權益受損者,或因司法途徑其複雜的程序、高昂的費用而望而怯步;或因當地官官相護、司法腐敗而無法申冤。於是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上麵”,上訪成了他們的選擇。他們希望通過上訪,能找到一個說理的地方,把問題向上級部門講清楚,企求得到公正的解決。

在當今中國,上訪潮已成為中國特有的社會現象,群眾集體訪、重複訪和群眾赴京訪上升幅度大,人數多、規模大、持續時間長、行為激烈又成為當今上訪潮的特點。成千上萬的“小白菜”、“秋菊”風塵仆仆、餐風飲露,長年累月跋涉在白山黑水、滾滾黃塵之中。從縣鄉到中央,經常能看到政府門前坐著上訪群眾,信訪機關的院子裏更是人滿為患。他們有的擠在混亂不堪的旅館,有的露宿街頭,靠撿垃圾、廢品、打臨時工維生,有的沿街乞討。隨著人流劇增,近年還出現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上訪專業戶”和“上訪村”。

這些來自各方、口音各不相同的人,在包袱裏背著上訪材料、血衣、乃至兒子的頭顱,手裏拿著“江澤民收、朱鎔基收、胡錦濤收、溫家寶收……”的大信封。他們所要控訴的案件各有不同,但有兩點是共同的:一是他們的問題在地方沒有得到解決,他們像“小白菜”一樣,被逼的一級一級往上告,最終告到京城;二是他們對對“黨中央”、對“國家領導”的深切信任。他們盼望著能遇到一位清官、一位當代的“黑包公”。哪怕隻有萬分之一的希望,他們也要舍上命來爭取。因而,國家信訪局、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信訪局、中央紀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國家權威機構,就成了他們鳴鼓伸冤的地方。

告禦狀是中國百姓自古以來的傳統之舉。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擊登聞鼓”的申訴方式,有冤屈者可直接到皇宮門前擊鼓,麵陳天子;漢代更允許“邀車駕”即在皇帝出宮或出遊時攔車鳴冤。類似的申訴方式一直延續至清王朝,深深地紮根在國民性格之中。清末“小白菜”攔轎喊怨﹑成功“上訪”成為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故事。文革後,大批被冤屈者包括相當一部分國家幹部通過上訪而得以平反。上訪已成為被逼的走投無路時的唯一希望。

國家信訪局曾在接受新華社《半月談》采訪時,提出了引人注目的 4 個“ 80% ” : 在當前群眾信訪特別是集體訪反映的問題中, 80% 以上反映的是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80% 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實際困難和問題應予解決; 80% 以上是可以通過各級黨委、政府的努力加以解決的; 80% 以上是基層應該解決也可以解決的問題。有關專家分析說,近兩年百姓反映的信訪問題主要涉及 9 個方麵的問題,包括“三農”、企業改製、勞動及社會保障、法院判決不公或執行不力、拆遷安置、幹部腐敗、基層機構改革、環保汙染以及部分軍轉幹部要求解決待遇和安置問題等。在這些上訪案件中, 40% 是反映公檢法機關問題的, 33% 和政府行政工作有關, 13% 反映單位腐敗, 11% 是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還有 3% 的人被認為“屬於精神錯亂”。而在這 3% 被判定為“精神錯亂”的人中,無人能說清他們是否真有冤情,而他們當中又有多少是好端端的人而最終被冤情所逼瘋的。

不可否認,今天的上訪潮,在很大程度上是源於多年來中國社會係統性和結構性矛盾的積累。在 GDP 快速增長的背後,是社會不穩定因素的積累和擴散。細分析,地方政府的腐敗和嚴重的官僚主義則是導致上訪高潮的重要因素。

目前一些省市、行業及單位的有關部門對群眾來信來訪,采取充耳不聞和應付了事的態度。甚至在個別官員眼裏,“上訪”就等於“鬧事”,“給當地政府抹黑”,“鬧事”就是“壞人”,因此對向上級機關反映問題的群眾,總是變著法兒進行壓製、打擊、報複,甚至提出“越級上訪就是犯罪”的口號,扼殺民眾權力,混淆矛盾性質。有的地方和部門為減少上訪量,不在辦理、落實上下功夫,而是采取圍、追、堵、截的辦法,結果矛盾反而越來越激化。

有些 地方政府,出台了有關法規,但大多是單向性約束法規,對上訪者的行為做出種種限製,但對政府有關部門及工作人員的行為卻沒有或少有相應的法律約束,以至一些地區出現了對上訪者采取辱罵、毆打、強行拘禁送精神病院、勞教等手段, 使本來很容易解決的問題複雜化,造成了因上訪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而致貧、因上訪被地方公安追捕無法回家而在北京流浪、因上訪被侵權而上京重複上訪的信訪 “ 大軍 ” ,甚至出現了不該出現的自殺事件。

那些以上訪人員為敵的官員們是否想過,抓捕上訪人員,是幫倒忙添亂,還是真心為黨和政府分憂?如果真正對人民負責,有什麽理由不為公民解決問題呢?如果把民眾上訪當成了解民情民意的窗口,這送上門的民情民意怎麽可能是壞事呢?退一步 說,有了問題找上級部門訴訴苦,不管能否解決,總算有一個可講話的地方,有一個宣泄的渠道。“ 上訪”總比“上山”好 , 如果堵塞了一切民意溝通渠道,把公民圍追堵截趕入絕境,斷了 他們活在世上的希望, 不滿的能量一旦釋放,秋菊、小白菜變成了陳勝、吳廣,那才是真正的不穩定因素。

6 月 28 日,在貴州甕安縣城,當地方公安機關被指控在一個青少女的死亡事件上進行不公正的護短包庇後,引發了中國最新的爆炸抗議事件。上萬抗議民眾放火焚燒警車與政府的大樓泄恨。一個縣城的公安機關的不公正就能引爆這樣大的民憤怒火,顯示出當地民眾積怨早已很深,像幹柴遇到烈火,一點就燃。

蘇聯和東歐國家共產黨相繼亡黨,根本問題就是共產黨長期脫離了群眾。 中國的信訪浪潮,是政治改革滯後的結果,是官僚們嚴重脫離群眾的結果,是多年來改革與發展矛盾積壓的後果。對於致力革新的新領導人來說,既是巨大的挑戰,也蘊藏著推進政治改革的難得機遇。

胡錦濤曾批示說: “ 重複上訪,問題仍得不到解決,究屬何原因;是不符合政策規定,還是我們官僚主義;能否做點具體分析。關心群眾疾苦是具體的,必須狠抓落實 ” 。胡錦濤的批示體現了 “ 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 ” 的“ 執政為民” 施政方針。

情為人民所係是前提,有了這個前提,才能利為民所謀, 權為民所用 。這就 要求政府努力 拓寬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而不是堵塞渠道;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而不是割斷聯係; 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不是損害其利益; 依法解決好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和訴求而不是視而不見、上推下卸; 積極化解矛盾去促進社會穩定而不是激化矛盾 , 在實踐中體現出執政為民,在實踐中提高執政能力。

廣州市在市長的帶領下,為民眾敞開大門,傾聽群眾的冤屈,至少體現是在 努力 拓寬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而不是堵塞渠道,至少是希望把問題解決在本市。但願這不是一場做秀。

話說回來, 一個信訪接待日,暴露出這麽多問題,顯然是該負責任的基層領導不作為,甚至是胡作為,沒有把問題和矛盾解決在基層,導致矛盾積累,最終爆發於市長麵前,這說明政府的執政體製出了問題。一個市尚且如此,全國還不知有多少。

解決一件具體問題,不如解決體製內的問題,如果市長能從接到的材料中,既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又找出問題在基層得不到解決的原因,按照職責分工,細化措施,強化監督,狠抓各級部門責任的落實。同時,對於推諉、扯皮造成的常年解決不了的信訪案件或因腐敗等原因造成的冤假錯案件,實行責任追究,該亮“紅牌”的亮“紅牌”,該嚴辦的嚴辦,信訪案件也就迎刃而解了。解決一個部門或一級組織的問題,能造福一方百姓。這才叫真正的為民辦事。

張廣寧市長已經拉開了序幕,全國人民都在拭目以待,看這場為民執政的戲如何演下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