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一揮手的博客

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招幾個人生知己,能否?
個人資料
揮一揮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曆史人物忽悠:廚師、禦膳房、菜單

(2007-04-01 08:28:11) 下一個

中國古代出了幾位聖賢,他們的言行思想構建了中華文化根基。聖賢不是平起平坐的,他們也有高低之分。孔子一生苦哈哈,死後還不斷的被後人扡頭皮。老子的聖賢段位就比孔子高,騎牛出關而後作《道德經》,屬於出世人物,故而清譽不衰瀟瀟灑灑,真是隔岸觀火的仙者高人。還有一位聖賢,莊子,雖然瀟灑得更厲害,但段位卻在老子之下孔子之上,屬於中間段位。

何有此說?揮手有此立論,自有曆史豐富論據論證,請細細看來。

古人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聖賢著書立說,都透著治國的道理,論語、道德經、逍遙遊(內外篇)等千古名著,可以說是曆代帝王治國的精神文化來源和依據。

由此便可看出聖賢的段位來了。

孔子作春秋,複周禮,大發議論,用心良苦但太囉嗦,喋喋不休,說得太白,沒留給帝王伸縮餘地;而且帝王都是人精,怎奈煩他人耳提麵命?故他在世時不得意,死後也忽上忽下,身價看局勢而定,走勢大起大落。

再來看老子,洋洋灑灑《道德經》,三言四句二拍拖,短小精悍,點到為止。尤其經典名句:治大國如烹小鮮,精辟入理,被曆代帝王奉為圭臬,心領神會。老子的地位從古至今沒有變動起伏,套句時髦話,屬於曆史股堅挺,而且看好。

莊子的思想和為人太瀟灑不切實際,但與帝王統治無礙,有些內容可以和老子摻合起來,老莊老莊,有利用價值。因此莊子在世時不顯,死後也不彰,但若被後人提起,一般總是褒獎,少有貶斥。曆史總分比孔子高,個人智慧也明顯比孔子高,自然段位在其之上了。智慧高的代意詞是玩得轉,這樣解釋就易於接受了。

接下來說說老子的烹小鮮論。

老子高在哪裏?

他提出治國方針,高在隻提原則,不談具體。他其實兩千多年前就明白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道理,所以他不提具體怎樣烹調,隻給出一個原則:如烹小鮮,真是太有才了!

老子的有才還不止如此。為何如烹小鮮,而不是如其他什麽?

在老子眼裏,國如鼎鑊,君王如廚師,百姓如牲畜;廚師端出來的食物好吃不好吃,百姓吃的開心不開心,端的看廚師的手藝了。

一句話,七個字,道出治國奧妙,開啟了帝王的智商,增強了帝王的自信,刪繁就簡,治國就是炒菜,皇帝就是大廚,或總廚,手下各級官員就是分廚的廚師,百姓們,就是那要喂飽吃好的兩腿走獸。

曆史上雄才大略的帝王,其實都是出色的大廚師,整個朝廷就是一個血糊糊熱騰騰鬧嗬嗬衝滿膻腥氣的廚房。大廚師擬好菜單,交代下去,於是配料抓碼,冷盤熱炒,手法蒸炒焗煎炮烤燜溜,十八般廚藝一應俱全。好廚師,正餐前有開胃菜(謂頭胎),結束還有甜湯(謂碟奢特)。碰上壞廚師,爛廚師,什麽頭胎甜湯,去他媽的,連正餐都強對付。饑荒年代啊,吃草啃樹皮吧。

老子的高,還在於給出了評價曆史的另類尺度。人們習慣用英主、君、昏君、中興之主、開君王等等來褒貶曆代帝王。老子的小鮮論,讓老百姓可以根據最世俗最切身的眼光來評判皇帝------好廚師壞廚師,好壞的分界線在一個“鮮”字上。何謂鮮?就是帶葷的。吃飽吃不飽的,帶點葷就行。百姓口味並不刁哇,好養得很。老子體察民情,所以用了“小鮮”二字。

依著小鮮論,揮手來理論理論曆代廚師,活學活用“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手段如何。

秦始皇做了大廚,首先是清掃禦膳房,統一菜單,統一價碼,統一數量和份量,統一作法,一條龍作業。凡不按他菜單和烹法的,就宰了做俎上肉。

他的烹飪手法是爆炒和涼拌,血腥氣重,特點是菜式分明,絕不含糊,重料,有殺味。秦朝的烹飪法奠定其後二千年的烹飪基調,曆代有所改進變化,都是換湯不換藥,萬變不離其宗的。

輪到劉邦掌廚,此君無賴出身,有點江湖氣,手下各式廚師都是好手藝,來自五湖四海,所以漢朝總的烹飪手法是大匯總,南北通吃,十八般手藝幾乎都用,靈活使用,火候恰到好處,菜式也是江湖特色,雜七雜八,百姓基本喂飽,不時有小鮮入口。

到了唐代,好大廚出了幾個,甚至還出了個女大廚,采用陽火補陰法,翻炒顛爆,帶動禦膳房乃至全體吃客食指大動,食欲大開,不是小鮮了,而是大鮮特鮮。唐代李氏皇族有胡人血統,故烹飪手法帶有遊牧性,任意隨性,融合各民族特色,有點像現今的自助餐式樣,百姓擇食相對自由,廚師也樂得輕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族共和四方來朝,是一大盛世。

接下來宋元明清,承繼漢統,雖有兩朝是異族掌廚,但菜單基本不變,反而是彎弓大雕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滿漢全席,琳琅滿目;他們在文化上漢化,在烹調上也同樣漢化了。此四朝出了個把傑出廚師,但總廚藝SoSo。尤其到了晚清,慈禧大廚在菜單上踟躕猶豫,是引進西式菜點還是關門炒菜,禦膳房亂成一團,百姓張嘴嗷嗷待哺。

這時出了個孫中山,接掌了禦膳房,開出嶄新菜單,結束兩千年通行之舊菜單,麵目一新。可惜天不假年,孫大廚剛剛展示庖丁解牛易牙掌勺技藝,即英年早逝。初試廚藝身先死,頓使食客淚滿襟。

好在孫大廚弟子蔣中正接手禦膳房。蔣大廚年少時在江湖上混,吃香喝辣,食髓知味,堅持新菜單,勇往直前。

這時又出了個毛澤東,在深山荒林裏研究菜單,獨有心得。於是揭竿而起要爭奪大廚地位,占領禦膳房。

蔣大廚和毛大廚於是生死纏鬥,殺來殺去,最後大戰三大回合,曆時一萬天日。直殺得天昏地暗,神鬼為之泣。終於百萬廚丁過大江,毛大廚指揮若定,攻占禦膳房,坐上總廚寶座。蔣大廚抽身到台灣翻炒鍋,另開小灶去了。

毛大廚何以製勝?

勝在菜單!

毛大廚的菜單,引進外國馬列氏配方,中西結合,土洋雜交,生命力旺盛,勝過傳統本幫菜單;加之毛大廚廚藝靈活,施手重辣,出手淩厲,整肅禦膳房,組成清一色毛家班班底。

毛大廚的毛家菜,聞名世界。

毛家菜,於我們並不陌生,整整二代人,天天吃毛家菜,而且至今於一些人顎齒留香。

毛大廚喜歡親自掌勺,事必躬親,喜歡邊掌廚邊吟詩,做的菜浸透詩意,百姓們吃了毛家菜都有點暈忽忽,如詩如幻;毛家菜早期著名菜式是:土豆燒牛肉,後來和外國廚師爺鬧翻了,菜單上劃去土豆牛肉,改為民族汁的共產菜式。此菜式烹飪手法:熱炒,火候大,極大,大極,至十分熟時,悶鍋,捂蓋,至爛熟。製作方法:製式製作,全國統一。食用方法:勒緊褲帶,定量配給,填鴨式。

毛大廚掌勺作詩方興未艾,可惜壯誌未酬,撒手歸陰,留下四大冊烹飪書,稱雄文四卷。這時輪到鄧大廚來掌禦膳房了。

這鄧大廚是一等一的烹飪大師,隻是在毛大廚掌勺的時候,因對毛家菜有不同看法,差點丟了性命。他三起三落大難不死,曆史終於賦予他做大廚的使命。他接掌的禦膳房,其實還是毛家班人馬。鄧大廚提出:菜好不好吃,要食客說了算。於是清理毛家菜菜單,整頓禦膳房,打開膳房大門,開放食堂,請進來,走出去,四方取經,八麵討教,先讓一部分人嚐試新式菜式。於是此時,全國百姓吃毛家菜久矣,肚皮空空久矣,思美食佳釀久矣!全體又是食指大動,食欲大開,全民投入美食運動,是謂唐朝盛世再現矣!

然鄧大廚遭遇了毛家班班底廚員抵抗,這些人習慣了烹煮毛家菜,對鄧大廚的廚藝橫加指責。鄧大廚又發宏論:爭什麽爭?!好菜孬菜,做出來看,先!

鄧大廚知道真正要停止爭論,最好的辦法還是要在菜單上下功夫。

鄧大廚真不愧為頂級廚師。他提出菜單特色論,掛羊頭賣狗肉,在烹飪手法上改進。鄧大廚烹飪的特色是重勾芡,就是上海話:汁膩。其菜式特點是大量勾芡,端上來如一盤漿糊,分不清毛家鄧式,還是馬列牌,百姓吃了,分不清也不去分是什嗎菜式,隻要小鮮、大鮮特鮮就好,連毛家班廚員也找不出岔子了。這一菜式延續至今,是中國有特色的烹飪法。

其後鄧大廚物色了兩任總廚接班人,都因違背其鄧式烹飪法而遭廢詘。後來選中江某,鄧大廚退居幕後。

江大廚從小廚師做起,是老江湖了,對烹飪法深有心得,在鄧式烹飪法上更進一步,特點是加倍勾芡,漿糊越搗越深,百姓也是越吃越上癮,爛糊肉絲三鮮(三個代表)湯,於是全民搗漿糊。

現在是胡溫掌勺,大刀闊斧整頓禦膳房,要開新風氣;但據說要保持菜單一百年不變。試問:世界上有一百年不變的事物嗎?

依百姓俗世眼光看,吃是世界,食即人生,百姓最關注的是吃好在先。好廚師以民為本,就會端出好菜讓百姓們管飽吃好;假如以主義為宗旨,以救世主為己任,以理論為飼料,當百姓為愚民,做填鴨來喂養,就做不出好菜,最後連小鮮都沒有,怎麽做得個好廚師?

曆史聞香是思古幽情,治大國如烹小鮮,廚師出了一茬又一茬,喂養了一代一代的百姓。吃的咋樣,廚師如何?百姓們是瞎子吃餛飩,心裏全有數。

烹小鮮啊,嗬嗬,道是容易得嗎?

真有才的,是你嗬,老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