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之穀的回音

我的風格, 就是這東西南北無處不在的風, 有時會吹得你暈頭轉向, 有時會吹得你神清氣爽, 但你永遠不用懷疑風的真實, 與不羈。
正文

皮毛之日本, 日本之皮毛 -- (四)京都篇 2.2

(2006-12-07 13:06:55) 下一個
(這兩篇2.1, 2.2原稿中我用了很多圖片說明。 但是貼圖上網暫時有些困難,所以先把文字放出來。 似乎我過於借重圖的效果了,文字自己讀著也覺得有些變樣, 慢慢改吧。)

(三)

銀閣寺在哲學家之道的盡頭處。 入口是一道長約50米的石子路,兩旁是幾人高的籬,青竹和山茶花組成 -- 逢季節時,嬌豔欲滴的紅花點在碧綠的屏風上,大紅, 大綠,卻是美到了家 。有位園工時不時拿著個小鐵桶,往地上撒點水,以免遊人多時石子路的灰砂飛揚。 銀閣寺正式名叫東山慈照寺, 是室町幕府八代大將軍足利義政在1482年建造,他的祖父三代大將軍足利義滿建造了北山鹿苑寺(金閣寺),銀閣就與其相呼應, 都是日本國寶級的文化遺產。 

足利義政建造這個庭院的目的隻是為了自己晚年享樂所用。 1490年足利義政死後改為寺院。銀閣名為銀, 卻沒有銀的影子。有一說當年貴族人家是流行貼銀箔的,但是足利義政把它作為隱居處,更喜歡原木的色調 (當然他為了建造這座名園所花費的民眾的銀兩,也和這個名字對得上號了)。

足利義政的山莊內建造的觀音殿,就是現在所說的銀閣, 實在就是一個小木頭建築。 該樓於1489年開始建造,同年不久即完成。建築結構為雙層、寶形結構,平麵為長方形,正麵寬8.2米,縱深7米, 也就是大觀園中一個湖心亭的大小。 底層的“心空殿”為日本傳統住宅風格,上層的“潮音閣”為方形3間(正麵側麵均為三間)的禪宗式樣(中國唐朝式樣)的佛殿。樓頂的鳳凰是觀音殿的保護神。 這個現在看上去黑乎乎的樓閣,是東山文化的代表性建築物。

觀音殿所對的,是以錦鏡池為中心的池泉回遊式庭園 -- 巧妙地利用了四季的變化,努力完成與自然的統一諧調;在建築處理上注意每一個細節都和自然環境緊密結合,表現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精神觀。

庭園中的代表物是兩處白沙礫造型的禪園,一處叫“向月台”仿佛富士山的形狀, 另一處叫“銀沙灘”仿佛波濤洶湧的大海。 有好些人坐在禪園旁邊大殿的廊簷下, 默默看著銀沙灘和其中的向月台, 一坐就是好半天。 禪園邊上的芍藥開得正豔,與至今為止充斥著視覺的層巒疊嶂的綠色交相輝映。陽光映照下, 大海波光粼粼, 富士山白雪皚皚, 岸邊無華的銀閣, 靜默,威嚴, 毫不為眼前的“喧嘩”所動。

銀閣寺內有著日本書院造(見注解1)和草庵茶室的發源,當時從這裏流傳出去的注重茶道和禪宗文化的思想,也是京都東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從中國傳來的飲茶、品茶逐漸變成習慣,並在禪師倡導的品茶與鬥茶下形成茶道,並成為日本人審美觀的一種特有的綜合藝術,並影響到書院造建築,茶室遂大興其道,其間又以草庵風茶室最為流行。草庵風茶室往往采用民居的泥牆草頂、落地格窗,並在周圍設一個麵積很小的高度寫意的茶庭,將竹籬笆、“役石”(即步石)、石洗手盆(或湧泉、水井)、石燈籠(常以茶室主人的名字命名)等布置成淡雅、簡樸的環境,還在通往茶室的路上種植樹木,以茶道“和、靜、清、寂”的精神為旨趣,意在陶冶情操,啟迪性靈。“(--摘自日本傳統建築室內特征探析)

和式建築經過從向中國模仿,到發展出適合自己生存環境的特色 -- 追求淡泊,幽靜,不與自然對抗的特點,多少年來不變其根本 -- 對於今天的生態環境,世界建築設計都極具影響力, 銀閣庭院中處處體現著這樸實無華的禪意。 有著這樣的學習能力,有著這樣注重細節愛護自然的雅意,有著這樣的堅持的民族, 在驚人發展自己的同時,也從沒有放棄向外擴張的野心。 是家園的美麗然而窄小, 使得他們對別人的土地總垂涎三尺,還是“和、靜、清、寂”終究限製了一些人的本性,必須到別的地方去撒撒野才行?

川端康成在《古都》中說, “八月十六日的大字,就是送火的篝火。傳說從前有這樣的風俗:夜裏將火把拋上空中, 以送別到空中遊蕩的鬼魂回陰府, 後來由此而演變成在山上焚火。”銀閣背後不遠處的東山山脊, 正是每年816日舉行“送火”祭典的地點之一 大文字山火。

在江戶時代初期已經有了大文字送火的曆史紀錄。 也有一說,是弘法大師為了退散當時在世間流傳的疫病,在山上點燃“大”字形形狀的篝火。 816日,其實會有五山送火-- 在環繞京都市的五座山上點燃篝火。

大文字火的“大”字,橫為80米,撇為160米,捺為120米。祭禮的當日夜晚,在五座山上同時點燃篝火(大文字形,妙法形,船形,左大文字形,鳥居形)。無論在京都市的任何地方,都能夠很清楚地看到這幾幅壯觀的景色。“在約莫四十分鍾的焚火時間裏, 市內的霓虹燈, 廣告燈都一齊熄滅。”(--古都) 我們無法看到這樣的盛況, 隻能想象, 在古樸典雅的銀閣寺內, 蟲鳴水流, 月影白沙, 一壺清茶,看這五上的篝火相繼點燃,熊熊燃燒的火光劃破夜空,是何等的景象。

(四)

離開銀閣, 坐公共汽車前往清水寺。 汽車上有日語和英語的報站係統, 也有電子字幕顯示, 如果事先記住目的地的英文拚音便不容易錯過。  對於一個有著千年文化的古城, 在竭力維護古跡的同時, 也必須努力發展便於人們欣賞參觀的公共設施, 保持其青春生命力。 文明和現代化,應該不是激烈排斥,而是相輔相成, 隻是實施起來要多費點心思和熱情。 京都這樣一座老城, 公共交通的便利足以與世界任何一個先進的國際都市媲美, 汽車地鐵的路線四通八達, 信息齊備,對於旅遊者無疑很具有吸引力。

清水寺在音羽山上,建於798年,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 主要的建築在1633年由德川家光重建。

汽車在山腳下停,從那兒走上清水寺的參道叫做清水阪,極窄的石板路,也就一輛轎車的寬度多一點。參道兩邊是鱗次櫛比的點心店, 土特醬菜店, 清水燒瓷器店,茶葉店,  小玩意兒的店, 五花八門, 與之前一路而來的清靜截然不同。 前幾處最早都是皇室大貴族家院,從常理附近是不會有什麽下裏巴人的集市。清水寺則不然,它一直是供人們請香許願之所。 歡歡喜喜質樸的人間樂趣, 也是普通人在神佛前祈禱的主題。 淨地的清靜聖潔, 和山門外的熙攘世俗, 都是意思。

我在兩處店家流連著不肯走。一間是賣香袋的鋪子, 就是以前中國很普遍的可以佩戴在身上的繡袋, 裏麵放著香; 端午節吃粽子時小孩子們通常也可以得到一個。 每個香袋都好似一個藝術品, 仔細陳列在架子上,做工,顏色,圖案設計各個精致獨特, 左看左愛,右看右愛,  真是難以邁動步子離開。

另一家
 則是個醬菜鋪子, 老大的一個開間門麵,老粗的幾根木頭柱子撐著高高的木頭房頂,各式醬泡菜碼成好幾排, 有的放在那厚重的大圓醬缸裏, 有的則已包裝好在口袋中,每樣前麵都有一個小小的碟子,裏麵放著樣品牙簽。  小時候在鄉下, 那裏的人都會做泡菜,酸豆角 辣蘿卜是最普遍的, 家中沒菜時, 取點泡菜出來切成丁, 下鍋一炒, 那個香! 想著都是要掉口水的。在這鋪子裏,我就象老鼠進了老東家的米缸, 別提多歡了。

這樣特色的店鋪在清水寺周圍有很多,主要是有這麽幾條小街, 從民居到商店到街道,都保留了古都建築的獨特風味, 沒有強加點所謂的現代元素和繁華標準。 

清水寺的出現, 要用豁然二字來形容。清水阪一路上行,色調基本都是原木色,或灰,或棕,路麵兩邊的店麵感覺幾乎可以伸手觸摸,那麽擠。  然而就在你慢慢吞吞悠閑到心滿意足時, 麵前的道路突然就開闊起來, 還在有些疑惑間, 眼前撞入了讓人狠狠吸一口氣的大山門,眨眨眼,還是充斥整個眼簾,是那樣的一種 紅色!  紅色,鮮紅色的, 清水寺的山門!

想來, 從山腳下開始,一直就在向上走,雖然並不覺得;向上看,一層層,總有另一道風景在頭前。  緩緩登上台階,跨入山門,帶著那紅色, 還是繼續向上的台階, 走過寺中的三重塔, 走過祈福的大鍾, 走過眾人許願的牌符, 走到了清水的主殿 裏麵供奉木製的千手觀音,走到了主殿前的 建在音羽山懸崖峭壁上的高台“清水舞台”。 這是一個怎樣的舞台!  它由139根高數十米的大圓木支撐,沒有用一根釘子, 一個由六層巨木搭成的, 懸崖邊上的舞台。 俯瞰著音羽山的草木起伏, 俯瞰著山下眾生的忙忙碌碌。

忙忙碌碌間, 舞台是時光的主人, 人世的繁華衰敗進步紛爭, 在這139根沒有漆色的巨木眼中,無不是台上的表演,流動的水泉。   

由於它的陡峭,產生一句諺語 “從清水的舞台上跳下去”, 用來形容下定決心決然做一件事。 這個讓人義無反顧的舞台旁邊, 有三眼山澗清泉, 清水就由此得名。 

泉水清洌,終年不斷,被列為日本十大名水之首。 一個莊嚴靜默, 一個輕靈躍動, 木,水, 在這音羽山上相得益彰。 人是它們的建造者和發現者,最終也是膜拜者。

高台下山中腰的地方,有個茶莊。  也是臨著山澗的一排木亭, 榻榻米似的座位,提供清茶, 紅豆點心, 以及一小木桶一小木桶的水磨豆腐。 一直向上的腳步和目光在這裏有了短暫的休憩。 山風吹過, 遠處歡天喜地的人們有秩序地排在清水山泉前,等著嚐一口, 許多人是剛剛在寺中拜過觀音菩薩,期盼著請來兒女, 或是剛在寺內地主神社的2塊“戀石”求拜過姻緣。

人生的大事,尋找愛,然後讓後代繼承,接著去找, 一代代不知疲倦。  

這一點,似乎到處都沒什麽兩樣。





注解1:書院造建築── 室町幕府中期發展出的住宅建築樣式。 基本形式是, 住宅有了入口(玄關)和內室(書院)的區分, 由地板的高差劃分。各室之間由紙拉門和紙窗等劃分。屋頂有天花, 室內的地板鋪設榻榻米。 紙拉門上繪有裝飾畫, 屋子的一麵設有“床的間”(用來掛裝飾用的水墨畫或書法作品)和“棚”(類似博古架,放置珍貴的瓷器等工藝品) 書院的麵前建有庭院, 可坐在室內拉開推拉門欣賞, 也可以從這裏進入庭院。 日本現代住宅中的“和室”基本就是保留這種樣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風穀 回複 悄悄話 小鳥,謝謝。=)

我沒有在日本住過, 就是2年前去玩兒了5,6天。 不過我的確對日本的文化很感興趣, 也許是因為它美和醜的反差太大的緣故,也因為中國和日本間曾經的交流。
我也是動畫迷, 從日本的動畫中也可以看到許多東西。
Thunder_Bird 回複 悄悄話 喜歡最後幾段:))

小風對日本文化挺了解的,以前在日本待過嗎?
艾麗思筆記 回複 悄悄話 這部分的信息量比上篇還大了。

關於這個介紹的可能性,我回頭在信裏跟你說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