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之穀的回音

我的風格, 就是這東西南北無處不在的風, 有時會吹得你暈頭轉向, 有時會吹得你神清氣爽, 但你永遠不用懷疑風的真實, 與不羈。
正文

皮毛之日本, 日本之皮毛 -- (三)京都篇 2.1

(2006-12-07 13:05:14) 下一個

(這兩篇2.1, 2.2原稿中我用了很多圖片說明。 但是貼圖上網暫時有些困難,所以先把文字放出來。 似乎我過於借重圖的效果了,文字自己讀著也覺得有些變樣, 慢慢改吧。)

第二天 

從北美到亞洲的時差給人的好處, 就是早晨起得特別早, 精神還特別好。 

是個很好的天, 今天的行程是在京都東山一帶。 

(一)

出得賓館, 昨晚暈暈乎乎時走過的街道在陽光下顯得有幾分不真實。 還是很安靜, 雖然多了車, 也多了行人。 這一帶正好倚著山, 馬路和人行道都很寬, 地麵不見任何雜物。 迎麵走來一位婦人, 淡粉紅的和服, 臉上著淡妝, 舉著陽傘,微垂眼簾, 移著碎步, 好像踩著音律而行。 

走上一條小路, 靜悄悄沒有人影。 路邊是青瓦白牆的庭院, 牆不高, 繁茂的樹木層層鑽出來, 幾乎要壓到牆外的花壇。  一家小旅館, 二樓的窗戶外掛著好幾大張的竹簾子, 突然就想到童年的夏天, 這樣的竹簾擋日, 簡樸實用。 一時有些恍惚,不知道黃燈初上時, 竹簾高卷,背後該有怎樣的巧言歡笑。

走不多遠, 鬆柏圍繞,路開闊了不少, 出現一座普普通通的黑色廟門, 同樣的青瓦白牆, 上書白字 大本山南禪寺。  實在是不起眼,沒有任何兜售香燭紀念品的攤頭, 也沒有什麽售票亭。 這看上去不起眼的南禪寺, 卻是一個重要禪宗係(臨濟宗南禪寺派)的大本山,在日本文化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當年亀山天皇愛上了這片山地的美麗, 1264年在這裏建造了皇家離宮。 1291年,天皇將這座宮殿奉獻給了禪宗,南禪寺由此而來。

寺院內, 建築的風格和色調都是一致的以原木, 烏瓦白粉牆為主,與一路看來的民居店鋪和諧,或者說,是它周圍的建築都主動與之保持調和。 隨處可見鬱鬱蔥蔥, 庭院受著精心的布置打理,然而毫不嬌柔做作。 沒有豔麗的鮮花, 四月底的櫻花大部分已落, 撒了一地, 也無需特地的清掃。和為泥土,化作來年的花肥。 

南禪寺保存了中國與日本曾經的文化交流的許多足跡。元成宗曾派遣高僧一寧禪師等為使者,出使日本。後宇多天皇對一寧十分尊敬,將一寧留下擔任鐮倉建長寺的主持。一寧也就留在日本弘揚佛法,在鐮倉、京都等地廣泛地弘揚禪風。一寧所創的法係也成為日本禪宗的"二十四流派"之一。1317年,一寧在南禪寺圓寂,被天皇尊為國師。他的塔祠至今仍存於南禪寺。 明朝以後有好幾位僧人也東渡到南禪寺做住持。 王國維於辛亥革命後在京都居住的幾年間, 住在南禪附近的永觀堂,有一說他常來南禪查閱大藏經, 這個未可考, 但是大學者對於這一片文化清幽之所在的喜愛卻是無疑的。

明治維新時期,政府曾一度打擊佛教, 為了表示對佛門淨地的“藐視”, 特地將附近的琵琶湖水利疏通工程從寺院內穿過, 然而佛教沒有被打擊,到如今頗為美觀的工程也成為南禪一景, 這估計是任何試圖破壞的人未曾料到的。

南禪寺廟沒有一個完整的圍牆, 走著走著似乎就離開了。 也許對於參禪之人, 本不需要一個圍牆, 來框住某個定義, 想走出去時, 自然就走了,想回來時,它永遠靜靜在此等候。

(二)

接下來想找的是銀閣寺,據說有一條山間路連接南禪和銀閣, 這條路的名字叫“哲學家之道”。 

通往哲學家之道的途中見到一所學校, 正在造新的校樓, 這算是附近看到的最高和現代的建築了。 有人說現代日本最好的大樓是學校, 這話雖然誇張, 卻也有些道理。 學校的旁邊是一個神社, 不知是何背景, 一眼望進去是同樣的青翠欲滴, 地麵上的水泥方磚是同樣的幹淨。

所謂哲學家之道, 是一條沿著琵琶湖疏水分流渠而行的小道,長約2公裏。 道邊布滿了櫻花樹, 和極有特色的店鋪民居。  初春花開之時,花影密密搖搖, 點點飄落道邊水麵。 

它因當年哲學家西田幾多郎常在這條路上散步思考而得名。西田幾多郎本身向心於佛教,但是並不局限於僅對佛教的研究。 他的思想曾在戰前的日本有很大的影響。 有人問西田“宗教和哲學是一種什麽關係”,西田說,“兩者的關係實在是太近了,所以很難合而為一”。 在著作《善的研究》中,他說,“社會上往往有人問為什麽宗教是必要的。這個問題同為什麽需要活著的問題是一樣的。宗教不是離開自己的生命而存在的,它的要求就是生命本身的要求。”最後的那一句可以稱之為西田思想的核心部分。

宗教和哲學間的關係不是那麽容易理解的, 但是走上了哲學家之道, 我卻能理解為什麽哲學家愛在這裏思考。 

由於一路沒有太多的標誌,正在我們猶豫何處正確方向時, 眼前出現了一條上山的大路, 兩邊全是樸素到家的木屋小房, 盆盆罐罐也很多,隨處可見盆栽的花草,都碼得整整齊齊。 門框木頭柱子就算失去了原來的色彩,洗刷得發白,也不失其本身的莊重   在一戶人家的院落外,地上樹著小小一塊界碑 “哲學的道”, 指出了方向。 

找了一家小飯館吃東西,裏麵不超過10張小桌子。 都是簡單的飯菜,咖喱飯,涼麵。 邊上的2個桌子拚在一起,擠了45個穿著筆挺製服的男學生, 134歲的模樣,都埋頭吃,多是在吃蕎麥麵 撈出的麵條,加點類似醬油的調料。 有一個吃得特別快,坐在他對麵的同伴就把自己的麵條挑給他點,送了好幾筷子,每一筷子那接受的男生就趕緊點頭說聲 “哦,多謝多謝。”

山路邊的店家,不論門麵大小,都有“新撰組”的紀念品出售。“新撰組”是幕府在後期,維新派漸成勢力,常在京都刺殺幕府人士時, 招攬浪人武士組成的武士道警衛組織。 這些人除了對付維新戰士,也在京都維持治安,口號是“誠”。 這個組織反對明治維新, 堅持襲擊反幕府浪士,加入幕府參與和新政府軍的戰爭, 明治政府以後很長時間把它作為反麵教材。 但是在京都看到大家對新撰組似乎依然很尊重, 不知道是以“尊重”的借口生財, 亦或是真尊重他們當年提倡的“誠”, 還是尊重新撰組嚴厲的武士道精神。

往山上走不多遠, 就看到了琵琶湖分出的水流。 道上綠意濃濃, 可惜不見花容,錯過了季節, 隻能想象正當那時的豔麗,遊客們年複一年的驚歎,道路周圍不變的時光, 和腳下潺潺向前的流水。 

花開繽紛是美麗的, 氣宇軒昂的亭台樓閣也能給人震撼, 然而大多數的熱鬧, 都有一個過期的期限,或長或短。 一路沉澱下來的,究竟會是什麽? 

狹小的生活空間,屋棚一家擠著一家,偶爾也會見到一家占地稍多些的院子,門前布置著精心修剪的花木, 緊連著的隔壁又是簡樸的木樓,其間並沒有多餘的空當。  還是那句話,螺螄殼裏做道場。 做大做小,都清清爽爽。 但是小巧精致但又樸素寂靜的生活,會不會也終有一天讓其中的人厭倦呢? 到那個時候, 人的生命本身的要求, 會起怎樣的變化?踢破螺螄殼,殺將出去, 還是意識到花開終有花落?

在水邊,不知哪個好事的人,設了一個小小的長椅,上麵坐著的,是一對玩具熊公公和婆婆,依偎在一起,拿著魚竿,願者上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風穀 回複 悄悄話 小艾, 你說得對的。

我也想到這一點了,所以才覺得這2篇實在有點“偷懶“ -- 因為寫的時候好些地方都仗著有圖, 就潛意識不下筆描述了。 等把圖拿掉一讀, 自己覺得有點粗糙。=))
艾麗思筆記 回複 悄悄話 小風,想過沒,就算不放圖片,也是一種遊記的寫法啊,你看我們古人的遊記,哪裏有什麽圖啊,但讀起來曆曆在目,反而擴展了想象的空間。

不過,話雖如此,我還是想看看圖:))
風穀 回複 悄悄話 從這天開始的遊記,寫的目的不僅是到此一遊, 也是希望從個人了解的角度--資料,眼見--來介紹一些日本的文化,以及和中國的文化淵源。

為此,其中包含的硬性的數據(及曆史來源)就多些。不能算是純粹的散文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