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厭其煩地, 做著夢。
我家的陽台, 離對麵人家十幾米的距離, 正好看進亭子間 -- 一樓和二樓間的那個拐角, 就在灶間的頂上。 有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兒, 在窗口做功課; 左比右比欣賞新買的連衣裙; 對著書桌背後的妝鏡梳頭 -- 她梳著齊眉的童花頭, 爺爺總說小姑娘梳那種頭好看; 早晨下樓去拿牛奶, 下午下樓去拿晚報。 有時看我在陽台上無聊, 會衝我招招手, 笑笑, 仿佛我們是多年的老朋友。
弄堂正入口曾經是有個老虎灶的, 就是一個燒水的鋪子,可以去泡開水,自家就節省點煤餅。 有的老虎灶還能泡壺茶, 讓人牛飲的那種, 解渴。 我們弄堂口這個很小, 除了灶頭, 就沒轉身的地方了,燒水的老頭兒就搬個小竹凳坐在門口, 笑嗬嗬看著人來人往, 都是老鄰居, 問個好心裏都舒服。 早晨去買大餅油條的時候常看到幾家人家的姆媽提著2個熱水瓶回來, 走得篤悠悠的, 看看隔壁阿婆的籃子裏裝了些什麽時鮮菜。
買早飯通常是奶奶的事情。蔥花的芝麻大餅, 烤得焦香焦香。 有時買來糯米粢飯, 拿回家裏, 奶奶再掏出手絹包住飯團,把米和油條壓壓緊。 心情好的時候早一天下午去瑞金賓館的麵包房買新出爐的法式小麵包,排老長的隊, 那麵包真香啊! 認識的人凡是吃過的, 都說沒有比那個更好的麵包了, 法國也找不到。 我最喜歡卻還是自家的泡飯, 隔夜的冷飯 -- 最好是帶點焦黃 -- 加水一滾, 過著揚州醬菜 -- 寶塔,什錦,還有特產的黃泥螺, 別提多鮮了。
老虎灶的對馬路有過一個國營商店的, 我們不常去那裏買東西, 除了奶奶隔幾個月去拷點雪花膏來, 一個小瓶子, 就從店中的大瓶子裏挖點。我到現在也不知道這價錢是怎麽算的,反正是便宜得很, 連個牌子都沒有, 到80歲了奶奶的皮膚還是好得讓我吃驚。
每天上學路過的是弄堂後麵的胭脂店, 幾個平米的小鋪子, 從草紙到香煙到肥皂, 從醬油到可樂到棒冰, 堆得滿滿當當, 味道還很好聞。 櫃台上總放著一個很大的玻璃缸子, 裏麵摞著那種細長的泡泡糖 -- 白底帶紅色的包裝,簡單美觀, 忘了什麽名字, 總之是小孩子們都喜歡的東西, 每次路過我就張望幾眼, 覺得那麽好看。 夏天的傍晚,有時候爺爺奶奶給我幾角錢拎著瓶子去拷點醬油,買一條固本肥皂, 或是捧打草紙回來, 我是滿心雀躍, 穿著睡裙就往外跑。 往往就能遇到對麵亭子間的女孩子, 也穿著睡裙 -- 一看都知道是家裏人做的, 特別的花布,一致的式樣, 見到時一樣的笑臉 -- 弄堂女孩兒的。
樓下人家也有這樣一個女孩兒,大好幾歲。 夏日的清晨,在我還隻會在陽台看著牆壁上新爬上來的喇叭花的年齡,她已經是個美麗的少女了, 喜歡梳著羊角辮,白衣紅裙, 在樓下眯著眼仰頭要教我唱歌。 她的歌聲那麽清脆動人,陽光灑在臉上,像那藤上輕擺的喇叭花, 滿是綻放的驕傲和自豪。
女孩兒大了,就更常往弄堂後麵跑。 後門口上, 是不能忽略的公用電話間。 三分鍾算一個電話,一個個累計下去。 電話間值班的阿婆通常是弄堂的熱心人,誰家她都熟悉。 “XX家的電話!”, 她在樓下叫幾聲, 裏麵的人就急匆匆跑出來。 聽電話的時候, 阿婆就在邊上咪咪笑著看你, 也聽著。 好像也沒有什麽人抱怨, 也許那時候沒有那麽多的秘密和火氣吧。女孩兒出來時,臉常是紅紅的,還要和那老太太頂頂嘴 -- 阿婆,哪有這麽多三分鍾啊。 出國很多年後第一次回去探親, 臨走前一天的晚上, 認識多年的男孩打電話來送行, 放下電話,阿婆神秘兮兮地問 “小囡大了, 有男朋友了? 就算你一個電話好了。”。外麵的路燈亮了,聽到人家噝的一聲起油鍋炒菜, 心裏突然就癢癢的。
電話間7點就關門了,意味著生活一天中告了一個段落。 到9點鍾,就會有個老爺子, 搖著小鈴鐺,從頭走到尾, 拉著調子提醒大家“小心爐火, 腳踏車推進去”, 算是拉幕。 每天聽一遍, 也成了過日子不可缺的部分。
不可或缺的部分, 想來真是有那麽多,習慣著成了自然,空氣一般。 走開了,才發現已經一個人走得很遠,萬家燈火都在背後。 空氣一般的,還有走街串巷的彈棉花的吆喝, 爆米花的熱鬧孤單, 街口一個老婆婆和一口小爐子 -- 慢吞吞熱氣騰騰地炸蘿卜絲餅。。。
而街的遠處,飄來了一陣歌聲,聲音那麽清脆動人 --
“讓我們蕩起雙槳
小船兒推開波浪
海麵倒映著美麗的白塔
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
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
迎麵吹來了涼爽的風
紅領巾迎著太陽
陽光灑在海麵上
水中魚兒望著我們
悄悄地聽我們愉快唱歌
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
迎麵吹來了涼爽的風
做完了一天的功課
我們來盡情歡樂
我問你親愛的夥伴
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
迎麵吹來了涼爽的風 ”
曾經的老虎灶,圖片來源於網上
我擔心你把圖都給烤焦了:))
象老虎灶之類的東西,當時並不覺得如何,後來才發現都記住了。
“上海的弄堂,北京的四合院,都是有中國特色的能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民居設計。”
--的確是的。 例如以前好象就沒有那麽多老年人得癡呆症。 人與人的交流少了,後果其實是很嚴重的。 如何平衡生活的現代化和人文化值得想想。
不是說大家一定都得擠在一起,沒有太多的個人空間和隱私, 而是有了空間後是不是也能想到融合。
前天廣播中偶爾聽到在說relationship, 提到一句,很多人都是“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蠻有意思的。
羨慕弄堂裏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那樣的親密和諧。上海的弄堂,北京的四合院,都是有中國特色的能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民居設計。可惜它們是越來越少了
你最好的文章,都有一個特點,如白描,如淡墨,然而心底有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