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
2009 (28)
2018 (3)
2025 (1)
東韻中包含有許多字,它們的共同點便是韻母相同(當然是指隋唐五代兩宋時期的讀音),像下麵的三段文字中,每個句號之前的那個字,即風、空、蟲、弓、東、宮、紅、翁、同、童、窮、銅、通、融、虹等 15字,盡管在現代漢語中的韻母並不完全相同,但都同屬於東韻,如果是作格律詩,這些字就可以互相押韻。
我們現在看東、冬二字,讀音一樣,好像沒有什麽區別,但在古人那個朝代,二者就有略微差異。比如有一個說法是隋唐的東韻字收ung,東就念dung;冬韻字收ong,冬就念dong(這隻是一種為了區別二者很粗略的說法)。發音區別小,但確有不同。
唐中葉以後從唐朝人的實際用韻(不包括格律詩)來看,東、冬韻混的越來越多,到唐末一個士大夫叫作李涪的,已經開始指斥:“何須‘東冬’、‘中終’妄別聲律!”也就是說一個生活在大約9世紀的晚唐人一樣可能分不清“一東和二冬究竟有什麽區別”了。
因此我們今天隻是在學習這些內容的時候,感受一下傳統文化的魅力,不必過多計較這些用韻的差異。
以下是一東和二冬部分的原文內容,可以多念幾遍,感受一下韻律之美。
一東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沿對革,異對同,白叟對黃童。江風對海霧,牧子對漁翁。顏巷陋,阮途窮,冀北對遼東。池中濯足水,門外打頭風。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塵慮縈心,懶撫七弦綠綺;霜華滿鬢,羞看百煉青銅。
貧對富,塞對通,野叟對溪童。鬢皤對眉綠,齒皓對唇紅。天浩浩,日融融,佩劍對彎弓。半溪流水綠,千樹落花紅。野渡燕穿楊柳雨,芳池魚戲芰荷風。女子眉纖,額下現一彎新月;男兒氣壯,胸中吐萬丈長虹。
二冬
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鍾。觀山對玩水,綠竹對蒼鬆。馮婦虎,葉公龍,舞蝶對鳴蛩。銜泥雙紫燕,課蜜幾黃蜂。春日園中鶯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秦嶺雲橫,迢遞八千遠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明對暗,淡對濃,上智對中庸。鏡奩對衣笥,野杵對村舂。花灼爍,草蒙茸,九夏對三冬。台高名戲馬,齋小號蟠龍。手擘蟹螯從畢卓,身披鶴氅自王恭。五老峰高,秀插雲霄如玉筆;三姑石大,響傳風雨若金鏞。
仁對義,讓對恭,禹舜對羲農。雪花對雲葉,芍藥對芙蓉。陳後主,漢中宗,繡虎對雕龍。柳塘風淡淡,花圃月濃濃。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風那更夜聞蛩。戰士邀功,必借幹戈成勇武;逸民適誌,須憑詩酒養踈慵。
《平水韻》《詞林正韻》《詞林韻編》
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其書今佚),是更早的206韻的《廣韻》的一種略本。每個韻部包含若幹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出韻、錯用。
清代康熙年間,後人所編的《佩文韻府》把《平水韻》並為106個韻部,這就是廣為流傳的平水韻。
全書結構:
每個韻部包含若幹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錯用。因為平水韻是根據唐初許敬宗奏議合並的韻,所以,唐人用韻,實際上用的是平水韻。
清代康熙年間編的《佩文韻府》又把《平水韻》並為106個韻部;上平聲15部,如一東、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聲15部,如一先、二蕭、三肴、四豪等;上聲29部,如一董、二腫、三講、四紙等;去聲30部,如一送、二宋、三絳、四寘等;入聲17部,如一屋、二沃、三覺、四質等。
入聲17韻:
一屋,二沃,三覺,四質,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藥,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輯,十五合,十六枼(音葉),十七洽。
《臨江仙·贈丁玲》
壁上紅旗飄落照,
西風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時新。
洞中開宴會,
招待出牢人。
纖筆一枝誰與似?
三千毛瑟精兵。
陣圖開向隴山東。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