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今開封)之繁華、臨安(今杭州)之勝景,此等能令人擁有極端消費欲望的城市,也難免叫人享樂,這是宋代的一喜,也是一悲。西湖是一首詩,一幅天然圖畫。陽春三月,鶯飛草長,蘇白兩堤,桃柳夾岸;秋霜月下,掩映三潭;冬雨浩渺,細水樓台。水波瀲灩,遊船點點,遠處山色空蒙,青黛含翠,偶見高塔,如臨仙境。這樣仙境,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來客在遊覽它時,總為它的美景所迷,駐足不走。此等美妙,並不是現代才有,早在一千年以前,杭州與西湖就已經無限風光了。
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舊譯“馬哥·孛羅”“馬可·孛羅”“馬哥·波羅”“馬高·保羅”。意大利旅行家。生於威尼斯商人家庭。
元至元八年(1271年),馬可·波羅和他的父親及叔父從威尼斯出發,經過黑海和波斯,於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夏天抵達了中國元朝的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境內)。隨後,他在中國居住了約17年之久,期間遊遍了中國各地,深入了解了不同的風土人情。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初,波斯伊兒汗國派遣使節來中國向元室求婚,馬可·波羅奉命護送元朝新妃從海上經蘇門答臘、斯裏蘭卡等地到達波斯。並於元元貞元年(1295年)順利返回威尼斯。元大德二年(1298年)11月7日,在威尼斯和熱那亞兩城發生的一次海戰中被俘,關押在熱那亞城獄中。在獄中,馬可波羅向同獄人魯斯蒂凱洛·達·皮薩口述了他在東方的探險經曆。魯斯蒂凱洛將這些見聞用法文進行了詳細筆錄,並最終整理成一部著作,命名為《東方見聞錄》,更廣為人知的是它的簡稱《馬可·波羅遊記》。元大德三年(1299年),馬可·波羅獲釋,並回到威尼斯,元泰定元年(1324年),在威尼斯逝世,享年69歲。
馬可·波羅所著的遊記不僅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文學作品,同時也對歐洲人了解東方和新航路的開辟以及現代科學文化的發展均有影響,其遊記是當時歐洲人最詳細的亞洲旅行記錄,馬可·波羅的經曆激發了哥倫布和其他不少旅行家,其著作是古代地理學史和亞洲曆史研究的重要文獻。
馬可·波羅一家到達和旅居中國時,正是元朝的皇帝忽必烈(元世祖)統治時期(1260~1294年)。元朝是中國以蒙古族為主建立的國家。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了漠北的蒙古諸部,建立了大蒙古國,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不斷地向外擴張:向南,消滅了金朝和南宋;向西,曾發動了三次西征,滅亡了西夏、西遼和在中亞及西亞建立的花剌子模王朝、阿拉伯人建立的阿拔斯哈裏發帝國,征服了阿速、欽察、斡羅思諸部,建立了欽察汗國(1243~1502年):疆域東起也兒的石河,西至斡羅思,南起巴爾喀什湖、裏海、黑海,北至北極圈附近,國都薩萊(今俄國阿斯特拉罕北)。伊利汗國(1258~1355年),又譯伊兒汗疆域,東起中亞的阿姆河,西至小亞細亞,南起波斯灣,北至高加索山,國都桃裏寺(今伊朗大不裏士)。察合台汗國:疆域東起吐魯番,西至阿姆河,南越興都庫什山,北至塔爾巴哈台山,國都阿力麻裏(今新疆霍城附近)。三次西征使被征服的地區和人民遭到很大的破壞和死傷,但其結果是使亞洲大陸北部和中、西部都在蒙古成吉思汗家族統治之下,在客觀上打通了中西交通的路線,便利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雖然各汗國之間有時也發生矛盾和鬥爭,一度影響了道路的暢通,但總起來看,元代的中西交往較之前代是更為便利和頻繁。馬可·波羅是第一個橫穿亞洲大陸並作出詳細記錄的人,對中國的內地和邊疆,對亞洲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政治社會情況、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土特產品、軼聞奇事,一一筆之於書,雖樸實無華,但生動有趣。在他以前和以後來華的西方人留有行紀的也不少,在文采和對某一事件的記敘方麵也許遠勝於他,但像他這樣記事之廣、全麵概括的著作卻絕無僅有。特別是,他對元代中國的記載不僅充滿熱情,而且比較客觀。他對所到之處的富庶和文明,總是熱情稱道,說明他對中國和中國人民懷有友好的感情。他是友好的使者,為中國和意大利人民架起了友誼的橋梁。《馬可·波羅遊記》向西方展現了迷人的中國文明,開闊了歐洲人的眼界,由最初把它視為《天方夜譚》逐漸認識了它的真正價值。
1260年作為國信使赴宋議和,遭賈似道秘密囚禁於真州16年,期間每月堅持遞交求見文書,至1274年伯顏攻宋方獲釋。
羈押期間,他效仿漢代蘇武牧羊的忠義精神,通過大雁攜帶書信向元朝傳遞求救信息,最終促成元朝與南宋的溝通。這一事件被《元史》等史料記錄,成為“鴻雁傳書”典故的又一實例。
在動漫中描寫馬克波羅去南宋途中一少年射中一隻大雁,他用金幣換回了受輕傷的大雁收養,後來被當做忽必烈的間諜而抓捕收監,又恰巧遇見忽必烈派的使者郝經相遇,便有了鴻雁傳書的故事。然而在曆史上馬可波羅(1254–1324年)是威尼斯商人,1271年抵達元朝,其經曆見於《馬可·波羅遊記》,但未提及與郝經的互動。
郝經活動於13世紀中後期(1223–1275年),兩人時間部分重疊,但馬可波羅到達中國時,郝經已去世。
"豐臣秀吉一句'先取朝鮮,再圖中華',竟成日本400年侵華路線圖!從倭寇劫掠到甲午戰爭,明治維新後更將吞並中國定為國策,二十一條甚至妄圖掌控中國經濟命脈。這段血淚史警示我們:和平從不是施舍,遺忘曆史等於交出未來鑰匙。"1592年,剛剛把日本那堆打得你死我活的大名們給拾掇利索了,豐臣秀吉野心怎麽也按捺不住了。他說,等拿下了大明,就把北京城邊上那最好的十個縣,圈出來送給天皇當個後花園,種種菜、養養花。至於整個中國和朝鮮,那都得是他豐臣家的。他要去寧波建都,坐鎮大陸,俯瞰整個東亞。從日本本土到朝鮮,就隔著一道窄窄的海峽,太方便了。拿下朝鮮,就等於把腳踏上了大陸的門檻,東北就在眼前。這個算盤打得響。於是,浩浩蕩蕩的侵略大軍就這麽出發了。
萬曆皇帝派兵援朝,和朝鮮軍民一起,硬生生把日本人擋在了鴨綠江邊上。
這場仗打了足足七年,打到最後,豐臣秀吉自己先扛不住,一命嗚呼了。主心骨一倒,入侵的日軍群龍無首,隻好灰溜溜地撤回了老家。豐臣秀吉那套“先取朝鮮,再圖中華”的劇本,被後來的日本軍國主義者當成了聖經,一字不落地往下念。從那一刻起,日本對中國的覬覦,就不再是小打小鬧的搶劫,而是變成了吞並領土的國策。如果說倭寇是沿海百姓的噩夢,那豐臣秀吉,就是給整個民族埋下禍根的那個魔頭。明治天皇睦仁,剛坐穩江山,就公開喊話,要“開拓萬裏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方”,繼承“列祖列宗之偉業”。這“列祖列宗”是誰?說白了,精神領袖就是豐臣秀吉。這“偉業”是什麽?不就是他當年沒幹成的事兒嘛:吞並朝鮮,占領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