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伊的博客

從傳統文化裏發現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在交流過程中尋找令人茅塞頓開的靈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日的同文同種與貌合神離(121)

(2009-10-25 21:45:29) 下一個
做父母的都希望給自己的孩子取一個漂亮的名字。
中國現代的潮流和時尚是喜歡用疊音字來取名字,尤其愛使用在
小孩特別是女孩的名字上似乎可讓孩子顯得更可愛。
像米老鼠,唐老鴨一樣多是小人的伴侶,小孩也總是和動物,寵物相
聯係的。

人們喜愛的國寶大熊貓,生下來就被取上可愛的名字:
“貝貝”,“晶晶”,“歡歡”,“盈盈”,“尼尼”----(諧音為“北京歡迎你”)
過去的“童童”,“花花”,“蘭蘭”,“珍珍”等都是人們喜歡為寵物取的名字。
這種現象恐怕隻有在中國才這樣廣泛使用。
因為這些珍貴動物的取名,後來改革開放後中國人的名字也多取自“疊音”字。
在日本是很謹慎使用重疊字為人名的。
有人簡單歸結為:單民族國家不喜歡單純的重疊,更喜歡有層次的,內容豐富而
參差不齊的東西。而多民族國家就喜歡清一色的東西。
歐洲和中國的古代因為多民族混合,反而喜歡單純的同一。
中國的皇帝就希望一統江山,“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中國人無法同一就將將自己稱為“炎黃子孫”這個最大的同類項裏。
歐洲人的色彩和中國人的色彩都是單色的東西多。
希特勒更要將猶太人消滅掉而再進一步就是將日爾曼民族同一全世界。
在歐洲因為國家小民族反而單純一些,不象中國50多個民族。
再中國的曆史上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史無前例的人口變革,全國同一
的計劃生育和獨生子女的世代。在生物環境上這是從為經驗過的大試驗。
這些獨生嬰兒都是清一色的“長男”,“長女”,他們的名字又多是
單名或重疊名,這也許會成為世界曆史上最稀奇的一頁。
尤其是最近一些名人,藝人能人的名字重疊音多,許多人開始仿效名人
取名,於是很多重音名字嬰兒就誕生出來了。

李“娟娟”,郝“雲雲”,楊“融融”,王“涓涓”,劉“軍軍”,張“抗抗”,
宋“彤彤”,吳“真真”,唐“甜甜”……。

在日本重音疊韻字往往是使用為象聲詞(擬態,擬音)。
一些是表示動物的疊音詞更是不能夠亂使用在姓名上的。
如“狐狸”----空空,孔孔 (Konkon)
“貓”----娘娘,釀釀(Nyannyan)
“狗”----汪汪,旺旺(Wanwan)
“羊”----咩咩(Miemie)
“豬”----步步(Bubu)
“兔”----平平(pyonpyon)
“牛”----漠漠,饃饃,嬤嬤(Momo)
“烏鴉”----卡卡(kaakaa)
有些疊音詞是有特指而不可亂用的:
“盤盤”,“胖胖”,“盼盼”(panpan)----指專門勾引外國洋人的妓女
“碰碰”,“砰砰”,“蓬蓬”(bonbon)----肚子,肚皮
“婆婆”,“波波”,“勃勃”,“趵趵”(popo)----火車
“嘣嘣”(bonbon)----少爺,公子哥兒
“泵泵”(bongbong)----酒心巧克力,小型夾心糖
“麥麥”----蝸牛
“汨汨”----打呼嚕
“咕咕”,“鼓鼓”----饑腸軲轆
“稀稀”,“嘻嘻”,“兮兮”,“奚奚”,“熙熙”,“西西”----撒溺
“明明”,“民民”,“敏敏”----(Diaoliao)蟬子,蟬叫聲
“莽莽”,“滿滿”,“漫漫”----飯

很少見到日本人取名同一漢字的,好不容易自己的名字擁有多個漢字的權力
為什麽不多使用一些而要單一的重複呢?
看來在使用漢字取名這方麵還是日本人更珍惜漢字的使用權一些。
中國人使用漢字有權使用三個或更多的機會,卻偏偏要簡化,有的使用一個
字:“劉星”,“陳楚”,“蘭江”,“胡雲”……。要麽就是以上那些名字的
簡單的重複:“孫妮妮”,“田亮亮”,“戴樂樂”……。

中國的領導人還是“三個字”的多一些,似乎更傳統和正統一些。

在曆史上有些單名字的領導人最後都成了一些有爭議的人物。
除開自秦以後漢代人們取名都必須有一個單名外雙字為名這居多。
趙高,李斯,劉邦,項羽,張良,劉備,孫權,曹操,以及三國誌眾多的人物
都是單字為名。
當代曆史上一些人不排出使用的是筆名如“魯迅”(周樹人)等,胡實,胡風
等也是有許多爭議的人物。還有:陳雲,李鵬,萬裏,周楊,遲群,當然有的是
筆名。
而毛澤東,周恩來,華國鋒,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胡錦濤,溫家寶等等,
都是叱吒風雲一代,古代帝王將相才可比擬的人物,似乎都是三個漢字
作為姓氏的。越是民族性的東西越帶有國際性的意義。
本來這些屬於政治範圍探討的問題,與本文的宗旨脫線甚遠。
隻是偶然聯想到姑望一讀而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