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花

不知不覺,就走了那麽遠。
個人資料
正文

《死亡:消失的藝術》(The Lost Art of Dying)

(2020-12-28 07:35:49) 下一個

這一年因為新冠,呆在家裏的時間比往年任何時候都多。讀書,是和有趣的靈魂的對話,所以,讀以解憂。

這是網上圖書館的推薦閱讀。其實讀一下對死亡的思考,完全有助於積極地過好自己的人生。

我曾經讀過的幾本關於死亡的書,美國英年早逝的神經科醫生Paul Kalanithi的半自傳《When breath becomes air》,Atul Gawande的《Being Mortal》,每一本書都對生命的意義和作為終點的死亡進行探討。這本書感覺和那兩本也很像,有趣的是,書中也提到了那兩本書。

作者也是醫生。她從自己實習時在同一個夜晚三次心髒按摩複蘇一個癌症晚期的病人,第三次沒有救活(家人堅持一定要搶救)說起,列舉了自己所經曆的病人和身邊親人的事例,討論生活的質量和人們麵對死亡的不同的態度。

中文裏有所謂"向死而生",我的理解就是:知道自己終有一日要麵對死亡,更努力地過好自己的人生。作者談到了猶太人的風俗,以及日本老人害怕自己死去不為人知,談到每個人在麵對死亡的時候身邊的community的重要性。也討論了要充分做好安排的重要性,很多人因為對死亡的恐懼,而不願意了解自己可以提前作出的決定和選擇,其實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作者舉例說DNR do not resuscitate放棄急救的問題。心肺複蘇其實對很多老人來說是很痛苦的,心肺複蘇就是通過心髒按壓來按摩心髒,但是這個過程在人器官老化的情況下,很多時候都是以折斷多根肋骨的代價來獲得成功,活下來的老人很多時候要插管,而且生活質量大受影響,折斷肋骨的疼痛更不用說了。提早了解這些,對計劃自己如何走完人生終點有很重要的作用。作者從中世紀的鼠疫談到名人的"死亡排練",從宗教,古往今來的死亡儀式等等方麵做了詳細的敘述,並穿插自己的各種見解。也談到了醫生可能會有的誤區,比如過於自信,不注意聆聽病人的期望等等(作為病人也不能把醫生奉為無所不能的神明,懂得如何問關鍵的問題,並溝通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比如有質量的生活)。

書中有句話,我還記得,"人就是機器,機器壞了,人就死了"。想想事實的確如此。現在能做的就是對這部機器好點,希望它不要太早罷工。

還有,在有限的生命裏盡量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