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SCR療法------
加拿大整合癌症療法協會 會長 賀福長
N:代表能達到抗癌目的一切自然的方法;
D:代表逆轉或衝破癌症多藥耐藥屏障的手段或藥物;
S:代表外科手術或心理療法或綜合治療;
C:代表化療治療方法;
R:代表放療治療方法;
ND:代表天然或無毒抗癌藥物或方法;
SCR:代表以手術、化療及放療為主傳統西醫療法;
NDSCR:代表各種抗癌方法的有機整合,是一種新型的整合癌症療法。
一、癌症治療的金標準與新觀念
在臨床實踐過程中,經常需要探討某種藥物或療法是否有療效?有效率是多少?是否能使腫瘤縮小?如果要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必須首先要討論清楚“腫瘤治療有效”的概念的內涵是什麽?當前驗證某種藥物或療法對治療腫瘤是否有效的指標包括:瘤體縮小率、臨床症狀緩解、生活質量的提高及生存期的延長等指標。其中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與延長生存期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標,也是腫瘤治療的金標準。這一觀念的改變是當今腫瘤治療的新觀念的核心。
以美國FDA批準抗癌新藥為例,在2003年FDA 對13年來審批的抗癌新藥作出的一個概括性的總結。截至2003年通過審批上市的抗腫瘤藥共71個,包括常規程序的57個和快速程序的14個。但不論通過那種方式審批新藥,總生存期的改善都是終目標(Endpoint)。常規程序要求所確定的終目標能夠證明提供較長的生存期,較好的生活質量。即使選擇替代指標也應體現這一特點;快速程序隻能用替代指針,其特點是指標較少被公認,但也能充分體現上述要求。
在人類與癌症的生死較量中,越來越多的醫生從冷冰冰的統計資料中醒悟到,手術、放、化療這些直接的打擊手段均能使瘤體去除或縮小,但並沒有使癌症病人的存活率有明顯的提高,相反,卻已經造成了整個醫療界對腫瘤的過度治療現象,顯示出了明顯的弊端。因此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癌症學術會議——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在最近一次召開的大會上,明確提出了腫瘤治療療效評價的全新指標是——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在這個評價體係下,專家們提出了癌症臨床治療的全新模式即是在許多癌症仍無法根治的情況下,不妨努力把癌症變成能夠控製的、不會致命的、患者可與之共存的慢性疾病,就像對待高血壓病、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等可以治療控製的慢性病一樣,隻要做到正確治療,患者甚至可以存活較長的生理壽命。這一觀念的更新直接導致對各種治療方法的療效評估指標的改變,使腫瘤專家們越來越認識到提高生活質量及延長壽命是腫瘤治療的金標準。
綜上所述,提高生活質量及延長壽命是腫瘤治療的金標準,因此醫生在這一前提下,根據病人綜合情況,在循證醫學的指導下,采用標準化及個性化的療法相結合,最終使各種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延長,實現真正“帶瘤生存”。在新的療效指標下,醫生選擇治療的方案將從“最大的耐受治療”轉向“最小有效治療”。因此,手術的範圍也從“致殘性、根治性的手術”轉向“功能性、局限性的手術”;放療的範圍也由“靶向性局限性的視野”代替“包括區域淋巴結的大野照射”;化療也由“大劑量”轉向“適量”方案。也就是說醫生選擇的治療方案應該是在“消滅腫瘤”與“保護機體”之間達成一個平衡,選擇一個既能最大限度的保護人體機能,同時又能對腫瘤細胞產生殺傷作用治療方案,真正做到“帶瘤生存”。
二、 當前癌症治療手段的局限性
在人類與癌症的生死較量中,手術、放療和化療一直被認為是治療腫瘤的“三駕馬車”或稱“三板斧”。不容置疑,這三大療法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癌症眼前和局部的某些問題。但是,癌症是一個全身性的疾病,所謂全身性疾病,就是說局部的腫瘤雖然被切除,但殘存在人體血液、淋巴係統及各個器官組織內的癌細胞,在一定的條件下,它們可能被啟動,再形成腫瘤即所謂的“複發、擴散和轉移”。手術和放療隻能解決局部問題;化療雖是一種全身治療,但目前因為受各方麵條件限製也不可能殺死所有癌細胞,而且還對人體造成嚴重損傷而易於形成二次腫瘤。傳統的西醫治法大都是“以毒攻毒”,雖然能殺傷一些癌細胞,但也損傷了大量的人體正常組織和細胞,所謂得不償失。而傳統的中醫藥治療癌症也大多都是用一些有劇毒的藥物如斑蝥、砒霜、芒硝、鴨膽子、馬錢子等,這些中藥如果長期或大劑量服用對人體的某些髒器也會造成一定損害,並有可能產生蓄積中毒。
近年來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深入,癌症的分子靶向治療顯示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研究人員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癌症分子靶向治療的最大好處就在於,針對性強,效果顯著,在殺傷癌細胞時基本上不損傷正常組織,被認為是未來癌症治療中最具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 但事與願違,雖然癌症分子靶向治療研究進行得“轟轟烈烈”,但是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癌症分子靶向治療的臨床試驗結果都遠非科學家們所期待的那樣令人滿意。是什麽原因讓癌症分子靶向治療“雷聲大、雨點小”呢?專家認為,雖然這些治療在原理上說得通,但是在真正的臨床治療應用上仍存在很多障礙,而主要原因還是載體的“毛病”。比如不能特異性地靶向腫瘤細胞;治療基因在腫瘤細胞中無法高效表達,不足以消滅腫瘤細胞,從靜脈注射部位到腫瘤組織,在這個“漫長的旅途”中,靶向藥物不斷地降解、稀釋甚至失活,還有一部分與正常細胞及組織非特異性結合,或被體內的細胞吞噬清除,這都使“靶向治療”似乎有點名不副實。同時,癌症分子靶向治療的成效還與多種其它因素有關,如分子靶點的特異性、癌細胞的微環境、腫瘤的新生血管以及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等。
同樣,腫瘤抗體治療在對付實體瘤方麵,由於兩個方麵的難題沒有得到突破而仍然顯得“束手無策”。一個問題是,實體腫瘤的細胞被致密的基質包裹,抗體難以穿透這一屏障;同時實體腫瘤內壓力較高,阻礙了抗體進入腫瘤內部。另一個問題是要達到治療的目的,抗體需要量極多,要求產品純度極高。但僅靠目前的生物工程技術生產比較困難,因此其產品成本及價格均非常昂貴。 還有學者認為,不同組織腫瘤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差異可能是出現不同臨床現象的根本原因,目前的抗體治療是針對腫瘤細胞某個特異性受體,而腫瘤細胞並非均一的,因此單一清除含有某種受體的腫瘤細胞並不代表能治愈腫瘤,特別是隨著腫瘤幹細胞概念的出現,腫瘤幹細胞可能與腫瘤細胞存在著不同的表型。因此,目前一些治療方法是在抗體中標上同位素或毒素,盡管能提高療效,但其副作用亦隨之增加。 由此可見,即使是代表著當前腫瘤治療學最新發展方向的分子靶向治療也同樣存在致命的缺點與難以克服的障礙。
眾所周知,化療在抗癌治療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由於近年來使用了更為有效的化療藥物,同時製定了更完善的化療方案,抗癌藥物的療效得到了穩定的提高。但腫瘤細胞耐藥性而導致的化療失效(drug treatment failure)仍然是大多數癌症患者治療上的一個主要難題。據統計,癌症死亡中90%以上存在著耐藥性這一問題。 化療藥物的療效與下列因素是緊密關聯的:(1)腫瘤的大小及其所在的位置直接決定了腫瘤的血運,也影響到藥物經血到達腫瘤組織的量和深度。(2)細胞周期的長短與化療療效及G0期耐藥性有關:如細胞周期太長不能保證每個周期的細胞都能接觸藥物。而周期太短則腫瘤細胞的增殖快於被殺滅的速度。(3)癌基因的表達。(4)腫瘤的細胞耐藥性:無論是內在耐藥性或是獲得性耐藥性均直接影響化療效果。
人類在與癌症短兵相接地惡戰100多年後,醫學界腫瘤專家們在經曆了前仆後繼與癌症鬥爭後,終於認識到“根治癌症”的理念是人類無法戰勝癌症的最大障礙,因此,“帶瘤生存”的治療癌症的新理念及治療模式便隨著醫學及時代發展應運而生。
從尼克鬆時代起,美國前後30年累計花費數以千億美元用於研製各種化療藥物和放療設備。但直到今天,人類徹底治愈腫瘤的願望仍未實現。但是“根治癌症”仍然是眾多醫生、病人和患者家屬共同的執著信念。為了根治癌症,手術越做越大。以乳腺癌為例,其根治術既切除整個乳房及其表麵覆蓋的皮膚,同時切除胸大肌、胸小肌及腋窩、鎖骨下區的脂肪、淋巴組織。同樣,為了根治腫瘤,放、化療的劑量也時常被不斷加大。但是,事與願違。這些根治性手術對人體的破壞性很大,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外在形象,還帶來很大的心理創傷。更常常不幸的是,癌,也就是惡性腫瘤,就像它的拉丁語詞源之意“螃蟹”一樣,多腳橫行,容易擴散。而另兩種武器使用起來也時常顯得很不得心應手:放療確實使腫瘤的體積縮小了,但同時癌細胞也往往轉移到了其它髒器;“以毒攻毒”的化療,殺傷了癌細胞也殺傷了正常細胞,其後果是使患者的全身免疫係統受到極大的破壞。大量臨床實踐證明,晚期病人更不宜作大劑量的放、化療,否則虛弱的生命將因這些殺傷性治療更加垂危,甚至加速死亡。
在這場人類與癌症的生死較量中,越來越多的醫生從冷冰冰的統計資料中醒悟到,這些直接的打擊手段並沒有使癌症病人的存活率有明顯的提高,相反,這已經造成了整個醫療界對腫瘤的“過度治療”現象,顯示出了明顯的弊端。
絕大部分的晚期癌症,大都是對常規化療藥物產生多藥耐藥的,而且這些晚期的癌症病人大多經曆了手術、化療或放療等治療手段,病人本身的體質狀況也很差。因此,他們對目前的大部分的常規化療藥已經不能耐受或者不敏感,而且晚期癌症一旦出現複發轉移,那麽傳統療法如手術、放、化療等將束手無策,而傳統的中醫藥治療癌症也大多都是用一些有毒的草藥。如果長期或大劑量服用這些有毒的草藥也會對人體的某些髒器造成一定損害,並有可能產生蓄積中毒。最新的大部分抗癌中成藥或聲稱具有某些抗癌功效的保健品確實在緩解臨床症狀及恢複體力方麵對病人有一定的幫助,有的甚至也有升高白細胞的功效。但這些產品對癌細胞並無細胞毒作用,同時也無法逆轉癌症的多藥耐藥機製,因此最終的療效將會大打折扣。
因此,迫切需要尋找既能對癌細胞有殺傷作用而且也能逆轉癌細胞的多藥耐藥,與此同時又無明顯毒副作用的新型產品或療法。具備上述特征的療法是醫學界腫瘤專家們一直夢寐以求的,是具有巨大挑戰性的治療癌症的新方法。
四、 人類抗癌曆史的反思與整合癌症療法的創立
1、人類抗癌曆史的反思
在現代醫學與癌症短兵相接的百年曆史中,人類在這場抗癌鬥爭中至今仍是“失敗者”。其根本原因是人類在癌症的鬥爭中存在許多誤區,如“根治癌症”的治療理念導致的“過渡治療”現象等。在現代腫瘤治療中的三大療法如手術、放療及化療的治療,均是以“完全消滅腫瘤或減小腫瘤大小”為治療目標,而忽視了人體防禦係統在抗癌戰爭中的作用,這是人類至今無法戰勝癌症的根本原因。
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流經濟強國,也是現代醫學最發達的國家。但癌症仍然是困擾美國人的頭號疾病。為此,在1971年,尼克鬆總統發起了蓄日已久的“抗癌戰爭”,並信心滿滿地地宣稱,美國將在5年之內,在1976年的國慶200周年時,攻克癌症。但30年過去了,美國在癌症研究方麵花費了數千億美元,在癌症治療方麵已經花費了一萬億美元。其結果是死亡人數達700多萬。由此可見,以手術、化療及放療等為基礎的現代醫學治療癌症的效果是差強人意的。如此龐大的開支,如果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許多專家認為,在這場最昂貴、持久的“抗癌戰爭”中,遺憾是我們隻是取得了“有限的進步”。從投入與產出的效果看,完全可以說是“一種失敗”。
如果目前現代醫學手段治療癌症的療效令人鼓舞,那也沒有必要去尋找其它的治療癌症的方法了。很不幸的是,現代醫學的治療進展已經進入了相對停滯的平台狀態,甚至在臨床實踐上有時好像走進了治療誤區,如許多腫瘤醫生仍持有“根治癌症”的觀念,從而導致病人的“過度治療”。大量的事實證明,治療後果比疾病本身更糟糕,比如,治療後會出現惡心和嘔吐、脫發、口腔灼痛、極度疲勞及消沉等,這些均是常見的副作用;某些藥物的毒性還會損傷心髒、肝、腎和骨髓;長期副作用還包括致畸、二次癌、功能障礙等。因此如果說,戰勝癌症這一頑疾是一巨大挑戰,那麽,使癌症患者從癌症治療中康複將麵臨更大的挑戰。
鑒於上述事實,有科學家在1995年就提出了應該改變以“完全消滅腫瘤或減小腫瘤大小”為治療目標的傳統臨床思維與觀念,他們認為目前三大癌症治療方法與模式已經達到了治療(殺滅癌細胞)的極限。因此,應該改變“隻有殺死癌細胞,才能治愈癌症”的傳統治療癌症的觀念。一方麵應該考慮癌細胞具有潛在的可逆轉性,另一方麵應該注意發揮人體的免疫防禦係統對癌細胞的攻擊力。隻有兼顧了“殺死癌細胞”與“保護機體防禦係統”兩者之間的平衡,同時利用許多無毒的抗癌手段再配合必要的營養支持與心理輔導等手段,人類才能實現長期“帶瘤”生存的願望,從而最終戰勝癌症。
在腫瘤治療中,化療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合理的聯合化療雖能最大程度發揮細胞毒作用,但都因多藥耐藥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出現而宣告失敗,因此,逆轉腫瘤多藥耐藥性,提高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已成為腫瘤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點,且國內外已開展了相應的研究檢測工作。所謂MDR係指腫瘤細胞對一種抗腫瘤藥物出現耐藥的同時,對其他許多結構不同、作用機製不同的抗腫瘤藥物亦產生交叉抗藥性,它是一種獨特的廣譜耐藥現象。隨著腫瘤細胞MDR分子基礎和發生機製研究的進展,用不同手段和方法來克服腫瘤細胞的MDR已在實驗和臨床應用方麵有了很大進展。
在對癌症的世紀之戰中 ,治療方法的改進固然重要 ,但治療理念更需要革新與創造。整合醫學就是全新的腫瘤治療理念。
2、癌症整合療法的提出是癌症治療新希望
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50屆年會正式提出了“整合醫學”(integrated medicine)的醫學模式,並將其視為“21世紀的醫學新趨勢”。英國皇儲查爾斯亦發起整合醫學倡議,提倡西方主流醫學與中醫藥等另類醫學主動配合,共同為患者服務。整合醫學模式的出現,將使腫瘤的康複變成現實。整合醫學認為癌症的發生和發展,是機體自我康複力減弱,導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之間的動態平衡被打破,基因紊亂表達,致使基因穩態失衡。要進行腫瘤康複,隻有在確保患者安全原則下,通過恢複機體自我康複力,重建基因穩態才能實現。
在抗癌的世紀之戰中,曆史經驗教訓再次證明:治療方法的改進固然重要,但治療理念更需要革新與突破,應突破由循證醫學、對抗治療的習慣思維所形成的“瓶頸”。那些對抗性、創傷性的治療,比如手術、放療等治療,雖可以消除病變局部的致病因素,但同時也進一步損害了機體的自我康複能力,加劇了對基因穩態的破壞;簡而言之,就是“救了局部、損害全體”。思考方法即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人類在抗癌的曆史上無數教訓說明,通過改進治療方法,僅僅是使人類治療癌症的五年治愈率提高有限的幾個百分點,但不會根本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是在於癌症的預防及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對各期腫瘤應該有統一的認識及整體的思考,對各種現有的療法進行針對性篩選,並結合每個病人的具體病情,從而製定出既符合標準化,又符合個體化的整合的癌症治療方案。
癌症整合治療的製定是一個係統化的工程,不僅要求醫生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及精湛的技術、良好的哲學素養,比如係統論等,同時也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與人文素養,隻有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整合治療方案,因此,所有腫瘤專家在製定整合治療方案時均應必須堅持以下五項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所以在消除病灶之時,要迅速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恢複治療過程造成的創傷,以及恢複機體自我康複能力。
(二)全程性原則:腫瘤細胞具有生長無限性和轉移性,所以醫生提供的治療指導,不僅限於臨床治療,還應涵蓋包括康複期的整個治療過程。
(三)時效性原則:腫瘤細胞增殖迅速,所以在增殖與殺滅之間,其實是在爭分奪秒地搶時間。
(四)自主性原則:必須提高人體自身主動免疫的活性,避免對免疫療法形成依賴,才可恢複和增強自我康複能力。
(五)社會性原則:作為一種複雜的全身性疾病,癌症蘊藏的深廣內涵,決定了它不僅是一個醫學問題,而且還是社會問題,其治療和康複必須延展到社會層麵。
盡管現在“整合醫學”不能說發展得十分完整,目前也隻是找到了比較符合“整合治療”的觀點一些方法和藥物,所有的新方法還要不斷去探索,還需要臨床的大量實踐去驗證、補充、發展和完善,但是“整合醫學”代表了未來腫瘤治療的方向和前途。
五、 NDSCR 療法創立的科學基礎
2004年三月美國財富雜誌(Fortune)在其封麵史無前例地提出這樣的引人深思的問題:為什麽人類在對抗癌症的戰役中是失敗者?為什麽目前抗癌藥物成效甚微?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是腫瘤細胞的基因具有不穩定性與非均一性即腫瘤細胞異質性和腫瘤細胞多藥耐藥性以及當今抗癌藥物設計思想的不完善性兩方麵因素決定的。由於當前抗癌藥物均是基於癌細胞的某些特定的生物學特性而設計的,因此隻能對同一腫瘤細胞內的部分癌細胞具有殺傷力,而其餘的癌細胞均不敏感;再加上癌細胞的耐藥性,完全可以想象療效是差強人意的。幾十年來西方抗癌藥物的臨床實踐充分揭示了當今抗癌藥物設計按著單一機製、單一靶點設計癌症藥物的缺陷。
1、腫瘤的異質性
目前認為絕大多數腫瘤起自單個細胞轉化為瘤細胞後的克隆性增生。在克隆性增生的過程中,可能不同的附加基因作用於不同亞群細胞,使腫瘤出現相對明顯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表現在細胞形態學、核型、表麵標誌物、生化產物、細胞增殖能力、轉移能力和對抗腫瘤藥物的敏感性都有差異。這可解釋為何腫瘤在化療後,一些抗腫瘤藥物的瘤細胞能存活下來並繼續增殖,使腫瘤產生耐藥性;腫瘤轉移可起自原發性腫瘤中的一小群細胞,而大群細胞並不能反映這種轉移的生物學行為。瘤細胞生長速度異質性與腫瘤內細胞的不同分化程度有關。一般來說,細胞分化越差,生長速度越快;在腫瘤演化過程中形成不同亞克隆的細胞群也可有不同的增殖能力;瘤細胞所處的微環境對增殖也有影響,遠離血管的細胞因低氧和營養供應不足,增殖能力降低,甚至可導致細胞死亡。低氧下的腫瘤細胞對放療不敏感,增殖率低的腫瘤細胞又對化療不敏感。低氧和營養供應不足又可促進演化為惡性表型更高的腫瘤細胞。
2、腫瘤的多藥耐藥性
臨床上經常可以觀察到這樣一種現象,惡性腫瘤初次化療時腫瘤細胞對藥物較敏感,腫瘤體積縮小。但殘留腫瘤一旦增大,再次用同樣的化療藥物效果就很差。這提示腫瘤細胞對抗癌藥物產生了耐藥性。耐藥性的產生有多方麵的機製:(1)細胞對抗癌藥物攝取減少;(2)藥物活化酶的量或活性降低;(3)藥物去活酶的含量或活性增加;(4)藥物作用靶向酶的含量增高或與藥物的親合力改變;(5)NDA 修複增加;(6)代謝替代途徑的建立;(7)細胞對藥物的排出增加等。
Goldie 和Goldman 研究發現,腫瘤細胞在增值過程中基因在固定的頻率下突變,每次突變都可導致耐藥株的形成。腫瘤細胞倍增次數越多,耐藥株的產生越多。當腫瘤長到臨床可檢測的大小時,已有10的二次方到三次方個耐藥細胞。因此,在腫瘤細胞負荷較小時盡早給予足量的化療,有助於克服耐藥性。另外,由於存在多種染色體缺陷,腫瘤細胞本身具有遺傳不穩定性。化療是一種致突變劑,更加重了腫瘤遺傳不穩定性,使增值快的細胞替代了增值慢的細胞,耐藥細胞替代了敏感細胞。
腫瘤細胞對一種抗癌藥物產生耐藥性後同時對不同類型的抗癌藥物也會產生耐藥性,稱為多藥耐藥(Multidrug resistance ,MDR)。研究發現,產生MDR 細胞含有MDR-1基因,該基因擴增後使細胞膜上的P170糖蛋白過度表達。P170 糖蛋白具有跨膜轉運蛋白的功能,它與細胞內抗癌藥物結合並與ATP 結合提供能量,將抗癌藥物從細胞內泵出,使細胞內藥物含量降低無法發揮細胞毒作用。鈣通道抑製劑如維拉帕米(異搏定)等能競爭性地與P170糖蛋白結合,但克服MDR所需維拉帕米的劑量遠遠超過人體所能耐受的劑量,不能投入臨床使用。其它逆轉P170糖蛋白的藥物如環胞素等臨床上並未顯示效果。
拓撲異構酶Ⅱ(TopoⅡ)改變也是導致耐藥的一種原因。TopoⅡ在DNA 複製時發揮作用,抗癌藥物ADM、VP-16 均作用於TopoⅡ,使DNA複製受阻,導致癌細胞死亡。當TopoⅡ含量減少或活性減低時,抗癌藥物無法發揮作用。
P-糖蛋白(P-gP)P-gP是一種跨膜糖蛋白,由MDR1基因編碼所產生,起外流泵作用,能將抗腫瘤藥物逆濃度從細胞內泵出到細胞外,降低細胞內藥物濃度而導致腫瘤耐藥。這種糖蛋白是由1281個氨基酸組成的兩個完全相同的單體構成,每個單體均有6個跨膜區和1個三磷酸腺苷(ATP)結合點。跨膜區作為膜通道有利於藥物轉運,而ATP結合點與能量供應有關。大量研究證明,P-gP高表達伴隨腫瘤患者預後不良,如低緩解率、高複發率、化療療效差、生存期短,可作為腫瘤患者預後的評價指標。
另外,腫瘤細胞內穀胱甘肽和穀胱甘肽-S-轉移酶含量增加也和耐藥有關,該酶係統在人體中具有非特異性解毒作用,也可保護腫瘤細胞免受脂質過氧化的破壞。
盡管目前已對抗藥性的產生及克服方法有所研究,但許多仍停留在實驗階段。因此,如何逆轉耐藥性仍是今後抗癌藥物研究的重要目標之一。
六、 NDSCR療法——一種新型的整合癌症療法
1、 NDSCR療法的概念與內涵
NDSCR療法是一種完全構建在現代醫學的科學基礎之上,同時借鑒了中醫藥學及自然療法等最新抗癌理念,並在長期臨床實踐基礎之上逐步建立起來的治療癌症的全新的綜合治療方法,是一種新型的整合癌症療法。它包括“無毒抗癌與逆轉耐藥”、營養支持與保護、心理輔導及常規西醫治療等一係列綜合治療措施。它的適應症主要是以各期實體惡性腫瘤為主。這種創新療法代表著最新的抗癌治癌的新理念。
“無毒抗癌與逆轉耐藥”,是NDSCR療法的核心之一,其特點是它的抗癌手段目前是以達瑪烷苷元製劑為基礎,並完全建立在循證醫學原則的檢驗之下,所有抗癌活性成分均能定性定量,並針對不同癌症病人特殊情況來製定治療方案,做到既能體現標準化又能體現個體化給藥原則;
“常規西醫治療”是NDSCR 療法的另一核心之一。當前癌症西醫常規治療方法主要是手術治療、放療和化療三大療法。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直接殺傷腫瘤細胞,不但不能完全殺滅腫瘤細胞,而且損傷了正常組織,特別對在機體抗腫瘤防禦中占重要地位的免疫係統造成很大的傷害,尤其是細胞免疫。在現代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技術飛速發展的推動下,以免疫治療為基礎發展而來的生物治療日益受到重視,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成為腫瘤治療的第四種主要方法。
“營養支持與保護“是NDSCR療法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種簡單、安全、有效改善癌症患者身體狀況的自然方法。大量科學事實說明,在晚期癌症患者中最主要的問題之一是出現營養障礙,大約有40%晚期癌症病人死於營養不良,因此改善病人的營養是抗癌治療中最重要的措施,尤其是晚期癌症。合理調配癌症患者的飲食與補充某些營養補充劑,可提高機體抵抗力,對病人的治療和康複非常有利。營養療法能夠非常有效地增強人體活力,提高免疫功能,但是你所采用的治療方案必須適合你和你自己所特有的生活環境。因此,需要在經過培訓的營養師指導下,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新的飲食方式或營養補充劑。
“心理輔導”是NDSCR療法中的另一重要的組成部分。眾所周知,目前晚期癌症治療均為姑息治療,醫生、病人家屬及社會由於種種原因對癌症病人普遍存在人文關懷的意識不足問題。因此,大多數晚期病人臨終時是帶著恐懼和絕望、帶著疾病本身和治療帶來的雙重痛苦去世的。由此可見,癌症病人,特別是晚期癌症病人很需要心理上的人文關懷,需要醫學界、家屬及社會能提供一係列心理輔導、心靈安慰、社會支持以及臨終關懷等措施。
綜上所述,NDSCR療法是以達瑪烷苷元製劑為基礎,並在給藥方式上突破常規給藥模式,從而達到“無毒抗癌與逆轉耐藥”的目的,為常規放、化療治療打下良好基礎,因此“無毒抗癌與逆轉耐藥”完全可以作為一種新型的“新輔助療法”的新手段。在NDSCR全程治療過程中,應該同時兼顧調理患者營養與心理狀況,“營養支持與心理輔助”是NDSCR 療法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放化療全程配合是NDSCR 療法的重要的治療理念。總之,創立NDSCR療法對各種癌症患者提高生存質量及生存期有著重要的意義,是癌症患者的抗癌的新希望。其中“無毒抗癌與逆轉耐藥”及“常規西醫療法”是NDSCR療法的雙核心。
NDSCR整合療法實施準則應該是根據病人的機體狀況,腫瘤的病理類型、侵犯範圍(病期)和發展趨勢,有計劃地、合理地應用現有的治療手段,以期較大幅度地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及延長病人的壽命。
2.1“營養支持”的概念
癌症是一種極嚴重的消耗性疾病,40%甚至更多的癌症患者實際上死於營養不良,而不是死於癌症。給患者提供“營養支持”可以從根本上防止營養不良,並能提高癌症綜合治療的療效及降低某些癌症的複發率,使癌症病人尤其是晚期癌症病人受益匪淺。比如芬蘭腫瘤學家在給癌症患者進行化療和放療的同時,給患者補充了大量的營養補充劑,結果采用了營養療法配合放化療的病人的生存期顯著延長;另據美國某醫學院腫瘤專家觀察了使用大劑量的維生素類營養補充劑對膀胱移行細胞癌複發的影響,結果發現大劑量的維生素營養補劑使膀胱癌的複發率減少了一半。大量科學證實,營養良好的癌症患者能更好地控製和治療癌症,生存期將會顯著延長,生活質量也會顯著提高。
NDSCR療法中的“營養支持”方案是完全在現代營養學與腫瘤治療學的原則指導下,通過對病人進行一係列的營養狀況調查、營養狀況評價、營養谘詢後,製定一係列的體現癌症患者本身特殊狀況的個體化的營養治療方案。其特點是從接診開始,全方位、全程地為患者設計營養支持的治療方案,並緊密配合其它治療方案,使患者得到最優化的治療方案。
給患者提供“營養支持”方案是癌症綜合療法中的成本低、無毒並經科學證明有益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輔助營養治療與其它腫瘤治療是相互協同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NDSCR療法中的營養支持方案具有如下的功效:(一)預防和改善困擾癌症患者的常見的營養障礙或營養不良;(二)減小其它治療的毒副反應,使其更有效地針對癌症部位,從而避免患者機體免受損傷;(三)增強免疫係統,摧毀剩餘癌細胞,防止癌症的複發與轉移;(四)通過改變糖的攝入,調整血糖和胰島素的分泌的水平而有選擇性地抑製癌細胞的生長,甚至“餓死癌細胞”;(五)通過大量的營養元素或活性成分減緩癌細胞的生長速度,協助機體重構人體非特異性宿主防禦機製,並提高癌症治療的效果。
健康的成年人體大約有600萬億個細胞,並每時每刻在不停的進行分裂。每次進行有絲分裂時,都必須“打開”DNA 的螺旋形結構,然後精確地複製自己,最後完成有絲分裂。這一過程每天都要重複幾十億次,因此,從概率上說出錯的幾率非常高。但事實上人體組織結構與功能卻很穩定,原因是人體有一套完善的修複出錯及糾正錯誤的機製,可以將癌細胞消滅在萌芽之中。在細胞惡化癌變過程中,許多營養物質不僅能抑製正常細胞向惡性細胞轉化,防止癌變,而且還能逆轉已經惡變的細胞向正常細胞轉變,從而阻止癌症的發生。舉例如下:1)葉酸鹽和維生素B12,能逆轉支氣管組織變異或子宮頸發育不良;2)β-胡蘿卜素、維生素A及維生素E,能逆轉口腔白斑;3) 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能逆轉直結腸腺瘤。由此可見,某些營養素可以誘導惡性細胞向正常細胞轉變。
在人體內的600萬億個細胞中,大約有1/3的細胞,即20萬億個細胞是屬於免疫係統的。免疫細胞負責殺滅諸如細菌、病毒、腫瘤細胞及壞死細胞等以及清除毒素,因此可以說任務非常繁重。尤其晚期癌症病人的免疫係統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如能給適當的營養支持,不但能給免疫係統提供必需的營養,增加免疫細胞的數量及增強免疫細胞殺傷癌細胞的功能,同時有些營養素還能保護免疫係統免受癌細胞的攻擊與破壞,另外有些營養素會以某些活性分子的形式為免疫細胞提供“炮彈”或“子彈”。
“營養支持”方案除了上述討論的的兩種抗癌機理外,某些營養素的解毒功效也是營養支持療法抗癌的“秘密武器”。肝髒是人體的“解毒工廠”,它能通過一係列酶活動水解中和毒素,或通過與毒素形成絡合物,將毒素排出體外,從而保證人體內環境穩定;另外,許多抗氧化劑均能給人體提供廣泛的保護,使患者不受化療和放療的損害,保護免疫細胞免受自身毒素的攻擊,並提高治療中患者的免疫細胞活力。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卜素、硒、西紅柿紅素、輔酶Q、葡萄子中的低聚物原花色素和綠茶等都能給人體提供抗氧化、抗自由基的保護;除此之外,許多蔬菜及植物性食物對維護人體保持健康的PH值有重要意義,尤其對許多晚期癌症患者更有重要的意義。
為了更好地為每個癌症患者製定“量身定做”的營養支持計劃,首先應對每個患者進行總的健康與營養狀況的評估,這有助於營養師能製定出符合患者實際情況的個體化的營養治療方案。這些評估方法包括從健康史的有關表格中查找生活方式中的危險因素,內科醫生的體格檢查結果以及各種生化檢查等;營養師根據上述資料製定營養治療方案後,需要耐心將整個治療計劃詳細介紹給患者,並進行必要的宣傳教育,使之能完全配合營養師的治療,具體措施包括舉辦營養知識講座,開展癌症營養知識問答及組織患者之間各種形式的交流互動等;
一個完整的營養治療計劃應包括:(一)合理飲食計劃:其原則是癌症患者應多吃植物性的食物(穀類、豆類、各種蔬菜及部分水果)和未加工食物。低鹽、低脂肪、低糖及適量的蛋白質的食物為首選,注意飲食多樣化及均衡,並堅決摒棄不良的飲食習慣;(二)給與適當的營養補充劑,包括人體必需的營養素、植物類的營養補充劑及各種抗氧化劑等;(三)在中醫原則指導下的的各種食療與藥膳療法等。需要指出的是,癌症患者營養不良的程度如果非常嚴重,就必須用全腸道外營養阻止營養狀況的進一步的惡化。患者不能正常進食或沒有胃口時,全腸道外營養在癌症治療的關鍵階段將起到無可估量的救生作用。
大量臨床實踐證明,“營養支持”是各種癌症,尤其是中、晚期癌症患者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治療手段。為了更好地實施營養支持方案,NDSCR療法醫生及營養師應遵循如下的一個標準的工作程序:
第一階段即營養狀況調查階段。NDSCR療法的專業人員首先需要詢問病人的飲食狀況,包括飲食史、飲食習慣和嗜好、飲食調查、餐次和分配比例、有無偏食史,以及烹調加工方法等;同時還須對病人進行體格及化驗等營養狀況的檢查,包括測量身高、體重、三頭肌皮褶厚度、上臂圍及營養缺乏症的體格檢查;化驗檢查包括血常規、淋巴細胞分類、血清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血氣之蛋白及其分類等。應將上述調查或檢查結果以表格形式記錄下來,以便評估及製定治療計劃;
第二階段即營養狀況的評估階段。NDSCR療法的營養師根據上述的調查結果,結合病人的實際情況製定出個性化的營養支持方案,然後將患者的營養狀況調查評估結果及營養治療方案發給NDSCR療法總部的信息處理中心備案。在NDSCR療法總部的營養專家定期對這些治療進行檢查與審核,並提出指導與改進意見;
第三階段即營養療法的實施階段。NDSCR療法的一線專業人員應將製定好的營養治療計劃詳細地介紹給患者,並做好解釋溝通及隨訪工作。在實施營養治療方案的過程中,須做好營養病曆及營養治療記錄的書寫工作,對遇到的問題及時向中心匯報,以便及時處理。
第四階段即療效的評估總結階段。NDSCR療法的中心應對每個病人的治療結果進行評估,及時總結經驗。中心應定期地舉辦健康營養講座、專業人員培訓課程及病人營養學知識宣教等活動,以提高營養療法的治療效果。
眾所周知,常規化療藥物毒副作用很大,因此人們將目光轉向大自然—天然植物,希望能找到既有效同時又無毒的天然化合物。到目前為止,上市的植物類化療藥物如長春新堿、羥喜樹堿、紫杉醇等均是從植物中提取出來的,對癌細胞均有細胞毒作用,同時也有明顯的毒副作用。因此,尋找植物中隻對癌細胞有殺傷作用,同時又無明顯毒性作用的活性成分將是一場巨大的挑戰。
然而植物中的活性成分如多糖類,如黃芪多糖、香菇多糖等經常用於腫瘤的治療,這些多糖物質雖本身無毒副作用但對癌細胞也無殺傷作用,其抗癌功效主要是通過提高機體免疫力來實現的。另外,五加科植物中的皂苷類化合物裏僅少數皂苷有明確的抗癌作用,其對正常細胞無毒副作用,因此是極具開發潛質的新型抗癌天然的活性成分。但這些少數皂苷均是帶糖基的化合物,如將其糖基全部除掉就成為了達瑪烷苷元,那麽其抗癌的特性也將大大增強,並且也無毒副作用。因此,如能將達瑪烷苷元開發成抗癌產品用於治療各期癌症,意義將很重大。可以說達瑪烷苷元是目前發現的唯一既能殺傷癌細胞同時又無明顯毒性的少數抗癌化合物之一,更重要的是達瑪烷苷元還具備逆轉癌細胞的多藥耐藥性功效。但將它開發成抗癌新產品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解決工業化及產業化的問題即價格問題;(二)解決達瑪烷苷元的口服吸收度低下的問題。天馬藥業獨創的技術平台以及創新的給藥方法完全解決了達瑪烷苷元用於抗癌產品開發所遇到的所有技術障礙。因此,以達瑪烷苷元為原料藥的產品將成為新一代無毒而有效的抗癌手段。
達瑪烷苷元製劑的主要活性成分就是二醇組及三醇組的達瑪烷苷元。基礎與臨床實踐證明,達瑪烷苷元製劑最大的優勢是特異性地殺傷癌細胞,但不損傷人體的正常細胞,同時還有助於患者機體免疫力的恢複與提高,因此對晚期耐藥惡性腫瘤的治療更有特別意義。達瑪烷苷元製劑是由二種達瑪烷苷元組成的新型抗癌產品,其構成的主要單體是二醇組及三醇組的達瑪烷苷元,其中二醇組是特異性腫瘤凋亡的快速誘導劑(祛邪作用),它能啟動所有的Caspases 通道,使癌細胞凋亡;通過抑製Akt 酶的磷酸化,使癌細胞的生存通道關閉;另外還會在腫瘤細胞內產生大量超氧陰離子而使癌細胞產生凋亡;三醇組的達瑪烷苷元則是強的抗腫瘤免疫刺激劑(扶正作用),它能刺激樹狀細胞(Dendritic Cell)分化及自然殺傷細胞的增殖,並能通過誘導幹擾素釋放殺傷腫瘤細胞。除此之外,這二種達瑪烷苷元均能阻斷癌細胞膜上的糖蛋白(即p-gp,一種能將化療藥物泵出癌細胞以外的耐藥蛋白),導致p-gp的耐藥功能喪失,從而能使癌細胞內的達瑪烷苷元達到凋亡所需的濃度,因此,達瑪烷苷元製劑對各種癌症尤其是晚期耐藥惡性腫瘤有良好的療效。近期達瑪烷苷元製劑大劑量臨床試驗表明,達瑪烷苷元還具有骨髓保護及生白功效。
綜上所述,這種獨創的NDSCR療法中“無毒抗癌與逆轉耐藥”部分中所使用產品均是天馬藥業獨有的專利技術保護下所開發的新型抗癌產品;這些產品的使用既要符合現代循證醫學標準,注重量效關係,同時也要體現NDSCR療法的技術優勢與特點。
達瑪烷苷元製劑是通過改變產品中的植物活性分子的吸收途徑而使生物利用度大大提高的。根據這一技術的特點,天馬藥業的科技人員打破傳統給藥常規,獨創了新的給藥方法即在特定的短時間內多次給藥,既解決了口服大劑量給藥問題,同時也解決了病人對大劑量用藥耐受性問題。舉例來說,達瑪烷苷元製劑 SG如每日給藥12粒,可以分三次服用,每次4粒,每次間隔一小時,病人對這樣用法耐受性很好;如每日給藥24粒,可以分開4或6次服用,每次服用6或4粒,每次間隔1小時。這樣給藥方式,完全基於達瑪烷苷元製劑的活性成分是通過胃直接吸收以及相關研究的量效關係的科學事實的。這種獨創的給藥方式與大劑量口服衝擊療法的實施也將天馬藥業的改變藥物的吸收途徑與提高生物利用度這一技術優勢完全發揮出來,與此同時,也打破了隻有通過靜脈或動脈途徑才能進行大劑量給藥的常規傳統給藥方式,對NDSCR療法的臨床應用及療法的創立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了更好地實施天然“無毒抗癌與逆轉耐藥”治療方案,NDSCR療法醫生及相關專業人員應遵循一個標準的工作程序:
第一階段即資料收集階段,由專業培訓的NDSCR療法醫生或助手,詳細詢問癌症病人病史、治療經過、目前正在進行那些治療及病人的一般狀況等,必要時需參考病人西醫相關診療數據。NDSCR療法醫生在必要時應對病人進行體檢,同時須完成各種表格病例,然後傳給NDSCR療法總部的信息處理中心備案,以備會診討論之用;
第二階段即治療方案製定階段,NDSCR療法醫生對病人的病情進行評估,根據每個病人具體情況製定出既符合一般的NDSCR療法標準同時又符合病人本身特殊情況的個體化診療方案,並通報給NDSCR療法總部信息處理中心備案。如遇特殊複雜的病例,需通報給總部,並由總部NDSCR療法專家負責召集相關醫生進行會診,從而製定出治療的最佳方案;
第三階段即方案的實施階段,建立電話熱線製度,尤其是對首次采用NDSCR療法的病人實施電話隨訪,定期複診等,保證醫患之間信息暢通,以便遇到問題及時解決。如遇特殊情況,應通報給總部,做到信息反饋及時,處理果斷正確,跟蹤隨訪到位;
第四階段即方案調整及評估階段,NDSCR療法醫生需根據每個病人的病情發展需要有前瞻性的預估,一旦出現問題,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並評估是否適合繼續采用NDSCR療法,必要時需要與總部及時聯係,從而做出正確處理。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高質量地完成上述的工作,所有NDSCR療法醫生均需要參加NDSCR療法的培訓,並需要建立各種規章製度及建立標準的工作程序。其中包括定期培訓、電話會診製度、事故差錯申報製度以及定期學術交流等。
有關醫學調查表明,腫瘤病人中約有66%患抑鬱症,10%患精神衰弱症,8%患強迫症。80%的病人不是死於治療期,而是死於康複期。腫瘤病人常出現抑鬱、焦慮、精神錯亂、厭食症等心理問題,其中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發病率較高。精神崩潰導致四分之一的癌症患者治療後存在複發轉移。專家指出,社會心理因素在癌症的發生、發展和轉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接受手術、放療、化療等常規治療後,病人大多存有怕複發轉移的心理隱患,有的甚至不久就發現複發轉移。如果不能克服心理障礙,免疫係統就會加快受損,這對康複是十分不利的。調查還發現,那些有心理矛盾和不安全感,慣於壓抑自己憤怒與不滿情緒以及受悲觀失望情緒折磨的人最容易得癌症。其癌症發生率是正常人的3倍。與之相反,安定的社會環境、和睦的家庭生活、必要的社會福利保證、堅定的生活信仰等都有利於癌症治療後的康複。
癌症心理治療就是醫生或醫療的專業人員根據心理學原理,分析和了解癌症患者過去與現在的心理與病理狀態,選擇適當的時機,用有針對性的語言或其它適當的方法,作用於患者的高級神經中樞,從而改善患者的精神和機體狀態,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醫療方法。影響病人心理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故心理治療的形式和內容也是很豐富的。近幾十年來,心理治療得到較快的發展,除了古老的心理治療方法如:催眠、暗示外,還出現了許多新的方法,如根據行為學理論發展起來的各種行為治療法、生物反饋法等。
大量臨床實踐證實,目前死亡的腫瘤病人中至少有三成以上是活活被“嚇”死的。而70%~80%的腫瘤病人有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抑鬱、焦慮、煩躁、恐懼等。除了癌症本身外,心理因素正成為扼殺腫瘤病人生命的一個重要因素。
人體患了癌症後,要達到理想的療效,臨床治療僅是一個方麵,更重要的是在於克服不良心理,構築起抗癌的心理防線,這對強化自身免疫力,阻止和延緩病程的進展至關重要。大量事實表明,癌症患者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堅信自己的康複能力,是克服癌魔的首要前提。因此,癌症的“心理輔導”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的涵義:
(一)病人本身自我調節能力,是“心理輔導”成功與否的中心環節。人體免疫係統的正常功能很大程度上是靠減少心理壓力來保持的,也就是說,心理上的壓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人體的免疫係統的正常功能。在臨床實踐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心理症狀大於病理症狀的癌症患者。他們在確診之前便因恐懼而拒絕化驗,一拖再拖,延誤確診時間;確診之後則潸然淚下,萬念俱灰;複診後憂心忡忡,總懷疑癌症已經惡化……這些都是恐癌心理。其實,患者應當正確認識癌症的自然病程,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對於許多中、晚期的癌症,目前的治療手段和療效亦在不斷地突破和提高。新的治療手段也層出不窮。首先人一旦患了癌症,切莫悲觀失望。此時,更需要病人具備堅強的意誌、必勝的信念、樂觀的情緒、頑強的鬥爭精神。另外,應學會自我進行心理調適能力,可以通過禱告、心理谘詢等方法盡量排除“恐癌心理”,正確認識癌症就像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一樣可以長期“帶瘤生存”。
(二)病人家屬對患者也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在心理上,病人家屬應積極學習相關腫瘤的知識,並和病人參加一些互助組織,交流心得,相互鼓舞;在治療上,作為家屬應充分發揮橋梁的作用,以利於醫生更好地實施治療,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在飲食上,病人家屬應做一些美味可口、易於消化的食物,也可讓病人多餐少食。最關鍵還是要幫助病人恢複自信心,解除患者的後顧之憂,幫助親人戰勝癌症。
(三)醫學專業人員是癌症心理輔導療法的主導者。當前由於癌症仍然是一類死亡率較高的疾病,因此,癌症患者的緊張、恐懼和焦慮的心情是不難理解的。而且,他們也確實麵臨著比其它病人更為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和心理活動;加上,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恐癌心理,周圍人們的緊張,過分的關懷無形中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其表現為:由於嚴重的恐癌心理而采取否認態度;或精神上解除武裝,不積極配合治療,甚至拒絕治療;或因為心理因素造成治療後的預期性反應過度,而使治療不能按期完成;還有因心理負擔而造成飲食、睡眠不佳,而使身體狀況逐日下降者;甚至有人因絕望而自殺。反之,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患了癌症之後,應持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態度,主動參與治療的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康複,甚至可以出現奇跡。
因此,在診療臨床實踐中,心理治療谘詢師應以醫學心理學理論體係為指導,以良好醫患關係為橋梁,應用各種心理學的技術,包括通過醫護人員的語言、表情、行為或通過某些儀器及一定的訓練程序,調動病人體內的代償功能,增強患者的抗病能力,達到改善或消
除病理狀態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身心症狀,重新建立機體與環境之間的平衡的一種方法。比如,專業人員可輔導病人采用積極的自我暗示進行精神療法,不僅要求癌症患者用樂觀的思維方式去看待一些問題,還要求患者能經常主動地運用一些激勵式的語言,反複自我鼓勵。比如經常在心中這樣想:“我的身體一定會好起來,癌細胞正在被消滅掉”等等,以產生積極暗示的最佳效果。科學的自我暗示,能夠充分調動人的積極因素,發揮生命的潛能。心理學的實踐業已證明,經曆過積極暗示療法的癌症患者存活時間會明顯延長,這一療法將使人們受益無窮。
綜上所述,對癌症患者的心理輔導,是癌症治療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之一,也是NDSCR療法抗癌三大手段之一。因此,NDSCR療法的心理谘詢師應遵循如下的工作程序,以保證心理輔導療法的效果。
第一階段,癌症病人的心理狀況調查階段。NDSCR療法的心理谘詢師首先須仔細詢問病人的病史、治療的狀況與效果以及病人的心理、精神狀況等,還需同病人的家屬交談溝通,了解病人的精神狀況、人格特征及經濟狀況等,然後以各種表格記錄下來;必要時,需通過各種問卷或其它簡單易行的方法對癌症病人進行心理測試,並將結果進行記錄整理;
第二階段,癌症病人的心理狀況評估階段。NDSCR療法的心理谘詢師對病人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打分,並根據評估的結果製定出相應的心理治療計劃。然後,將上述結果及治療計劃發送到NDSCR療法的信息處理中心備案。中心心理谘詢專家應定期複查及審核,並提出指導性意見,並將意見發回各診所,以利於診所專業人員學習及提高。
第三階段,心理治療計劃的實施階段。NDSCR療法的心理谘詢師在實施一係列的療法的同時,需要做好隨訪工作,並做好記錄。如遇特殊情況,需及時同中心聯係,以便及時處理。NDSCR療法總部須定時舉辦各種培訓提高心理谘詢師的業務水平,同時也要舉辦各種社區活動及開展病人心理互動等多種形式,最大限度地發揮 “心理輔導”治療的效果。
縱觀西醫惡性腫瘤治療方法的曆史發展與演變,不難看出,腫瘤外科學、腫瘤放射治療學及腫瘤化學治療學構成了腫瘤治療學的三大支柱。手術、放療及化療三種手段互有特點,互為補充。對於大部分內髒器官的實體腫瘤而言,以手術治療為主;但某些腫瘤,尤其是解剖位置特殊的腫瘤如鼻咽癌,則以放射治療效果更佳。對於非實體瘤性腫瘤如惡性淋巴瘤和白血病,藥物治療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因此,從總體上看,三種治療手段各有千秋,在腫瘤治療學中都有無法代替的地位。特別是當代各個專業的腫瘤學家對各種治療方法的完善,更加把三種方法有機地結合在腫瘤的治療上,形成了現今腫瘤治療學中缺一不可的格局。盡管細胞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工程學的發展造就了不少新的治療手段如生物治療和介入治療等,但就治療效果而言,這些新方法的地位尚不能與手術、放療及化療三大傳統手段媲美。
同為局部治療的手段,從治療結果看,外科手術有兩個結果:一個根除了整個腫瘤,使病人痊愈;另外就是殘餘的(通常為隱匿的)腫瘤繼續生長、轉移並最終導致病人死亡,就好像從未做過外科手術一樣。放射治療對局部腫瘤的效應則為單位劑量的細胞指數殺滅,較之於外科手術的“全或無”現象,放療效果更多地受到細胞的氧合作用、腫瘤的類型與細胞修複等因素的影響。這些特點決定了放射治療對局部腫瘤的控製不如外科手術。但放射治療也具有外科手術所沒有的優點:對於某些外科手術無法切除或解剖部位特殊的腫瘤,放療仍是首選的局部治療。另外,在某些腫瘤,例如在一些四肢的惡性腫瘤軟組織腫瘤的治療中,傳統的外科治療往往需要切除病人的肢體,而應用放療治療後,同樣能達到根治的目的,還能使肢體免遭切除,大大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因此,在設計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案時,必須充分注意到手術與放療這兩種局部治療手段的差異。
腫瘤的化療是一個發展相當迅速的領域。化療的出現使惡性腫瘤病人的生存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曾有人預計,未來的惡性腫瘤治療將以腫瘤化學治療為主。可惜的是,盡管新藥不斷問世,化療方法日益先進,監測係統不斷完善,但對大多數的實體惡性腫瘤而言,目前根治性化療的效果不容樂觀。綜合治療的效果遠比單純的化療為佳。這說明在治療局部病灶上,化療有其不足的地方。但無可否認,作為一種發展迅速的手段,化療扮演著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需要綜合考慮治療方法。當殺滅腫瘤細胞的程度大於對機體造成的損傷時 ,對病人的恢複是有利的 ;反之則利於腫瘤的發展 ,不利於機體的恢複。因此在治療中 ,要考慮到患者的實際情況 ,一方麵迅速消除病灶 ,另一方麵迅速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恢複手術、放化療對機體的損傷 ,恢複機體自我康複能力。
2、全程性原則
腫瘤細胞具有生長無限性和轉移性 ,這決定了腫瘤治療過程是漫長的。很多患者除了進行臨床治療外 ,很難再得到醫生的指導。據統計 , 80%-90%的腫瘤患者死於臨床治療後的康複期。所以治療腫瘤不能僅限於臨床治療而應貫穿於包括康複期的整個治療過程。
過去隻把腫瘤的手術及放、化療作為唯一的手段,我們認為腫瘤治療是個完整的過程,它包括手術及放、化療開始前的“預先治療”,手術及放、化療過程中的“配合治療”,手術及放、化療後的“繼續治療”,以及對不能進行手術及放、化療患者的“支持治療”。
3、自主性原則
自我康複力的強弱是腫瘤發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自我康複力的恢複是通過提高人體主動免疫的活性來實現的。臨床已發展免疫療法 ,但這種來自異體的免疫介質或免疫細胞形成的被動免疫 ,不僅作用弱、毒副作用大 ,長期大劑量使用會形成對被動免疫的依賴性 ,自身主動免疫反而衰竭。因此必須提高人體自身主動免疫的活性 ,這才是增強自我康複力的根本。
4、時效性原則
腫瘤細胞往往都以幾何級數的速度增長,如果免疫功能提高緩慢,那治療就很難取得效果,所以強調殺滅腫瘤細胞速度的同時,更強調免疫功能提高的速度。
5、個體化治療原則
所謂個體化治療,就是要根據具體病人的預期壽命、治療耐受性、期望的生活質量和病人的願望和腫瘤的異質性,來設計具體的多學科綜合治療方案。對癌症病人治療前的綜合評價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日益受到重視,並逐漸地建立起眾多的評價體係,如評價病人功能狀態的行為狀態(Performance status, PS )和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評價伴隨病情況的伴隨病等級 (co-morbidity Scales)、評價生活質量的QOL(Quality of life )等。個體化治療需要考慮的三個重要的因素為病人的伴隨病、年齡和活動能力,在治療前對其進行評價是非常重要的。
根據腫瘤的異質性與人體功能心理狀態製定出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是惡性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的研究重點之一,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6、生存率與生活質量並重原則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建立,改善、提高病人生活質量已經成為惡性腫瘤治療方案設計中日益受到重視的問題。這方麵的趨勢主要表現在兩方麵:第一,盡量減少破壞性治療手段所致的毀容及致殘程度,如乳腺癌手術趨向保守及乳房再造,骨肉瘤的保留肢體術等;第二,重視姑息和支持療法,盡可能地減少晚期癌症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質量。最好的例子就是近年提倡的癌症三級止痛方法。可以說,癌症治療從過去單純追求生存率到今天的生存率與生活質量並重,是惡性腫瘤治療觀念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轉變,勢必在今後給腫瘤學家的惡性腫瘤治療觀念帶來越來越大的影響。
7、成本與效果並重原則
惡性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比單一手段治療,其經濟花費要大得多。如何用盡可能少的費用取得癌症治療的最好效果,是一個經常被忽略但又是十分現實的問題。一般來說,成本與效果並重的原則,關鍵在於對各種治療方法、各種治療手段效果的充分了解。在這一基礎上,有幾條規律值得遵守:第一,成本最低原則(cost minimization);第二,成本效果原則(cost effectiveness );第三,成本效用原則(cost utility);第四,成本效益原則(cost benefit )。
8、社會性原則
作為一種複雜的全身性疾病 ,腫瘤治療蘊藏著的深廣內涵決定了它不僅是一個醫學問題 ,還是社會問題。其治療和康複必須延展到社會層麵 ,抗腫瘤鬥爭必定是一項全社會的大工程 ,因此除醫務人員外 ,還必須動員社會上一切有關力量 ,包括政府部門、紅十字會、科研單位、慈善機構、企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