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07)
2008 (92)
2009 (126)
2013 (1)
曾經有一位乳腺癌患者向筆者抱怨說,她的醫生建議她手術後要做6個療程的化療。但不幸得是剛做2個療程,她的頭發就掉得差不多了,而且每次化療時吃什麽吐什麽。她已經不能再承受化療的痛苦了,不知該怎麽辦?化療為何會有那麽大的反應呢?反應大小與療效是否關係?筆者想針對上述問題做一簡單的討論。
化療應用於癌症治療已經有五十年以上的曆史了,由於它是一種全身性的治療,因此,近年來發展速度非常快。臨床實踐已經證實化療的療效是肯定的,但化療所用的藥物屬於細胞毒性藥物,都有一定毒性,所造成的副作用主要表現在3方麵:首先是大多數化療藥物都可能有的副作用,比如白血球下降、嘔吐和脫發等,發生這些副作用的地方主要是骨髓、胃腸黏膜和頭發等生長比較快的組織。這些副作用在化療時很快就會出現,停止化療後,也能較快恢複。其次是個別藥物對特定的係統造成的副作用,比如,常用的化療藥物長春新堿會影響神經係統,博來毒素會影響呼吸係統。第三是遠期副作用。現在不少癌症患者能夠長期生存了,因此一些化療藥的遠期副作用也表現了出來,常見的是對生育的影響以及二次致癌。另外,化療反應因人而異,有輕有重,也有不少患者沒有任何反應,甚至頭發都不掉。這完全是個體差異,與療效沒有任何關係。
那麽有沒有既能減少化療副作用,同時又能增加療效辦法呢?這不僅是患者關心的問題,也是臨床研究一直探索的問題。這裏麵應向兩方向作努力:第一,加快開發毒性比較小,療效可靠的藥物。比如,在癌症藥物研發中誕生了一類新藥———靶向性藥物。這類藥物不像傳統化療藥“敵我不分”,而是能找到腫瘤細胞的所在,有針對性地“攻擊”,這樣既提高了療效,同時也降低的副作用;第二,在循證醫學指導下,化療的臨床方案應該規範化、個性化。選擇化療藥,關鍵是規範,而不是考慮是否是新藥。一名稱職的化療醫生應該根據患者不同年齡、不同器官的損傷而選用不同的化療方案。例如,在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中,國際上認為順鉑和卡鉑的療效差別不大。然而順鉑易導致胃腸道反應,造成腎髒、聽神經等的損傷。卡鉑不存在這些問題,患者可以獲得較好的生活質量,因此國際上更多的選用卡鉑。但是,卡鉑的骨髓抑製比順鉑厲害。因此,選擇藥物要權衡利弊。
現在已經有不少藥能夠減輕化療所帶來的不良反應,已經有了能使患者血象恢複的藥;胃腸道反應大時,可以用滅吐靈、嘔複寧等。(賀福長醫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