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JOHNNIE WALKER

(2007-06-05 22:24:53) 下一個

     
       樓下有個便利店叫FAMILY MART,以前一直沒弄明白是日係還是台灣係,因為經常會飄出熬點(也叫關東煮)的香味,我想大約是日係的.
店堂很小,卻因為便利,經常顧客盈門.買個餐巾紙,買瓶水,有時候還得排上一會兒隊.

     
      這不剛才下樓買豆漿又是一陣排隊,趁著無聊,我東張張西望望打量起櫃台來.隻見香煙洋酒等稍微貴重一些的商品都陳列在收銀台的裏麵,束之高閣,上麵蒙著一層薄薄的灰.我對洋酒不懂,但牌子還是基本認識的,軒尼詩,人頭馬,馬爹利,芝華士,咦,怎麽出來一個約翰走路?我大惑不解了,再仔細一看瓶子上的英文,哦,大名鼎鼎的JOHNNIE WALKER!我恍然大悟!幸好自己沒脫口而出問店員那是什麽東東,否則一定遭來譏笑.哈哈,但是這樣的幽默翻譯我真是頭一次看到,服了.我心中想著,卻幾乎笑出聲來.付了錢趕緊回家考LG,老公也不知道那約翰走路究竟是什麽東西.再來考老姐,也說沒聽說過,公布答案,大家笑到捧腹.
      後來網上查查,才知道約翰走路的叫法來自台灣,酒吧裏經常出沒的小資們大約是無人不曉的,看來我是個少見多怪的老土了.仔細咀嚼三番,覺得幽默詼諧,也挺容易記,與音譯比起來似乎更有神韻.估計再過若幹年,這個"約翰走路"就變成經典老克拉的專用詞匯了:)
     
      想起前兩天有個朋友考我幾個上海俚語的來曆.說這個人不行,上海話叫"推板",據說起源於英文的TOO BAD;罵這個人不上路,上海話叫"盎三",起源於英文的"ON SALE".最有意思的是"十三點(原本是用來罵交際花女人的)",居然來源於英文society!真是絕了!這些洋涇浜無不體現了老上海的智慧和幽默,令人回味無窮.     
 
     翻譯真是一門很有意思的活兒.有時候需要意譯而有時候不妨試試拿來主義。我就注意到在上海,公共媒體直接用日語漢字的現象很多。比如“新登場”,“新發賣”,“量販店”等等,年輕人中把盒飯叫做“便當”的更是大多數,還有那個家喻戶曉的卡拉OK。再看看日本,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他們的英文外來語也是越用越多。就象上海的小資喜歡中文裏夾雜外文一樣,我的日本同事們說話E-MAIL也常常冒出大量的英文外來語。比如他告訴你你可能會被問及什麽問題,通常是直接用日語的"問"的被動態聞かれる,而他卻用HEARINGされる;文件歸檔,他會用FILING而不是"整理";打印東西他說"PRINT OUT"而不是"印刷"……用了外來語後聽上去的確非常有型(格好いい):) 最近公司要導入SAP係統,隔三差五地開會討論進程。我有幸作為SAP管理委員會的一員參加討論,第一次開會我沒有習慣,簡直一頭霧水,拿到的日程表80%是用片假名寫的,比如voucherバォチャ-,rehearsalリハーサル,scenarioシナリオ,go liveゴーライブ,等等等等.你幹脆用英語寫也就得了,非得洋為和用,再加上日本人含混不清的英文發音,聽著真累.不過這麽多外來語出來的確是很有威懾力,至少讓人覺得這人象個知識分子(インテリぽい):)
 
    哈哈,又扯遠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