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高山,越過海洋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因身在此山中。
個人資料
正文

日本鏡像(3)- 瀟瀟雨步遊嵐山

(2009-01-12 09:50:43) 下一個
序言:前不久去日本旅行了一次。所到之處、所見之事完全不同於我以前的經曆。我明白,我所理解的日本絕不可能是一個真實的日本,但卻真實地反映了一個短期遊人眼中的日本,故將本文戲稱為《日本鏡像》

想到嵐山旅遊,全是源自於周恩來總理年輕時的一首詠嵐山的詩。該詩如今已經被刻在一塊巨石上,永久地留在嵐山腳下了。

JR京都線將我們從新大阪帶到了京都車站,在京都車站的32站台,我們又換乘開往嵯峨嵐山站的JR專線列車。出站以後,我們已經處在蒙蒙細雨的包圍之中了,於是馬上在一家商店中買了兩把長柄雨傘。

在去嵐山的路上,要經過一個小鎮,鎮上人煙稀少,幾乎無法找人問路。我們隻能憑借手中的地圖和感覺,在清淨的小鎮裏,尋找去嵐山的正確路線。突然,在一條小巷的深處,走過來一位穿著和服的日本女子 ,腳上踏著木屐,阿娜多姿,緩緩地向我們靠近,她身上那淺紅色的和服在乳白色的雨傘襯托下,顯得風情萬種。我無法看清她的臉,因此猜不出她的年齡,這不僅是因為她的臉上化著濃妝,而且社會風俗也不允許我這樣盯著人家看。

在一條小路的盡頭,我們開始見到了來來往往的旅遊車和遊人,這時我才明白,像我們這種自助遊的人在日本並不多,所以從車站一路走來,見不到遊人。

嵐山旅遊區玩的地方還真不少,馬路對麵的天龍寺就以巍峨莊嚴的中國廟宇風格吸引著大批的遊人。但是我們的心中這時隻放得下嵐山和周總理的詩碑,完全顧不得一路上典雅的禮品店和清馨的石徑小屋,而是直奔嵐山腳下的桂川。

桂川是進入嵐山的第一道風景線,河水不深,但是在雨滴的撞擊下,嘩嘩地流過那石塊築成的堤壩,讓人明顯感到水流的力量。河上還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水泥橋,叫渡月橋,直奔河對岸的山腳。隨著山巒的展開,巍峨的群山,彼此起伏,一片蒼綠,在蒙蒙的細雨籠罩下,給人一種恬靜的美感。河邊幾位遊客剛從黃包車上下來,這種黃包車的車輪很大,車頂的顏色如同青花瓷一般,車前的防雨遮簾一律都是深紅色的,拉車的車夫也都是清一色的年輕人,他們的頭上不是纏著一塊藍頭巾,就是戴著尖尖的竹鬥笠,個個長得十分帥氣。

沿著桂川,我們撐著雨傘徑直往前,在一個停著幾艘烏篷船的遊船碼頭附近,發現了一個鋪著原始石頭台階的山坡,順著石階而上,約摸在半山腰處,一塊巨大的石碑就隱藏在一片青鬆林的背後。

這塊石碑就是我們專心尋訪的周總理的詩碑。詩碑是一塊天然的大石頭,像馬鞍一樣,表麵則是凹低不平,像是布滿了蒼傷。在碑石的正麵雕刻著廖承誌先生的手書-周恩來總理的《雨中嵐山》一詩的全文。詩碑是為了紀念1978年10月中日友好條約簽訂而立。

“雨中二次遊嵐山,兩岸蒼鬆,夾著幾株櫻。到盡處突見一山高, 流出泉水綠如許,繞石照人。瀟瀟雨步霧蒙濃;一線陽光穿雲出,愈見姣研。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見著一點光明:真愈覺姣研。”

讀著周恩來的詩,我仿佛看到了周恩來年輕時彷徨的腳步。周恩來的這首詩,是他在
二十歲時留學日本時寫的,那時他在日本三次會考都沒有能及格,因而失去了中央政府的官費留學資格,憑心而論,那時候的他是一個失意者,從詩中我們看到了周總理當時的心境。

離開周總理的詩碑,我們又重新回到了桂川河,雨慢慢地停了,在渡月橋上,我回望著遠處的嵐山群,突然驚訝地發現,群山懷抱之間這時候正在不斷地冒出濃濃的白霧,一縷一縷的,一團一團的,既透明,又朦朧,冉冉地從山坳處緩緩升起,久久地遊蕩在群山之中,與起伏的山巒不棄不離,這不正是我曾在夢裏千百次縈繞的嵐山仙境嗎?


周總理的嵐山詩碑



雨後嵐山



嵐山一隅



雨中少女



桂川橋頭



雨後嵐山2



雨後嵐山3


下期預告:京都風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