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147)
2014 (97)
1991年美國一部著名驚悚片《The Silence of the Lambs》紅極一時。中文片名翻譯成《沉默的羔羊》。
究竟是沉默的羔羊,還是羔羊的沉默?
我問沉默的羔羊,得到的隻是羔羊的沉默。
英語原片名中,沉默是主語,羔羊是修飾主語的定義。中文譯名中,羔羊成了主語,沉默則成了修飾羔羊的定語。
這種修飾關係的轉換,是出於中文表達的習慣。漢語中的“沉默”,雖然既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形容詞,但被視為形容詞的時候多些。而漢語的習慣是形容詞總是被置於它修飾的名詞之前。
不過細究起來,“沉默的羔羊”與“羔羊的沉默”,在其表達的內涵與重心還是有微妙的差異的。
“沉默的羔羊”,語言的重心在“羔羊”身上,“沉默”隻表述主語的屬性。
“羔羊的沉默”,語言的重心在“沉默”這種屬性上,“羔羊”成了這種屬性的一種載體。
在語義限定上,兩者更有本質上的區別:
“沉默的羔羊”,限定的隻是特指的“那一隻羔羊”,不涉及其它“羔羊”;“羔羊的沉默”,則可以涵蓋整個“羔羊”類別,“沉默”隻是該類別眾多屬性中的一種。
電影之所以用“羔羊的沉默”, 因其主題要突出強調的是羔羊的“沉默”屬性,而非這頭“沉默”的羔羊肉身。中文慣於將有生命的事物作為表述的主體,將事物的屬性作為修飾主體的限定語,遂有“沉默的羔羊”的譯名。雖然不是嚴謹的翻譯,讀起來畢竟順口,聽起來也順耳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