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時間像蘭州拉麵一樣 ---電影《少年時代》(Boyhood)觀後

(2015-01-14 17:07:09) 下一個

 

十年磨一劍,可以磨出軒轅,龍泉,幹將,莫邪。

 

十二年磨一部電影,可以磨出金球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和最佳女配角。

 

這就是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的《少年時代》(Boyhood)。

 

林克萊特應該是一名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否則不會在12年前就開拍這部電影,然後在隨後漫長的歲月裏,每個月抽幾天時間斷斷續續地拍,用的竟然還是同一批演員。

 

在這部把紀錄片與故事片嫁接在一起的電影裏,時間,在林克萊特的手中像蘭州拉麵一樣被揉壓拉伸,12年的漫長歲月被拉成343301英尺的膠片,又被揉壓成近三個小時,不動聲色地向我們展示歲月的無情:男主角從一名滿臉稚氣奶聲奶氣的男孩演成滿臉青春痘喉結突出聲音低沉的男人。女配角從一名風韻猶存的少婦演成一名眼角紋密布的大媽。翻蓋手機變成智能手機,Game Boy 變成任天堂的Wii, 布什變成了奧巴馬。

 

這部有可能問鼎奧斯卡的電影,卻未必能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大陸市場有多大的斬獲。它沒有任何好萊塢的典型元素:奇幻,驚險,懸疑,打鬥,色情。在略嫌拖遝冗長絮叨的三個小時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與我們的文化背景毫無交集的典型尋常美國百姓家平淡到近乎平庸的日常生活。

 

與其說它是一部講述一個男孩成長的《少年時代》,不如說是父母如何陪著兒女成長的《為人父母時代》。如果亞洲觀眾有耐心把這部電影看完的話,那倒是可以從中學到不少為人父母之道。比如:

 

你敢不敢直截了當地提醒你青春期的女兒和男同學出去要記得避孕?

 

你有沒有開誠布公地教你正在交女朋友的兒子如何泡妞?

 

你有沒有陪著孩子去現場看過棒球賽,教他們美式足球,帶他們去野營?

 

你會不會放下你家長的架子,用一種平等的口氣耐心地與孩子談心?

 

這部電影也是亞洲觀眾了解組成美國主流社會的真正細胞----尋常百姓家庭的絕好窗口。我們看到美國的離異夫婦可以與各自後來的新配偶成為好朋友;再度組合的家庭雙方的孩子融洽相處;深入美國人血液裏的酒精文化給家庭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

 

當然,這部電影也會令亞洲爸爸媽媽對自己青春期的孩子提心吊膽:任何sleep-over,野營都有可能是他們/她們偷嚐禁果的時刻:抽煙,喝酒,做愛。

 

這部電影也會讓亞洲媽媽感到失落:含辛茹苦獨力帶大的子女們一個個長大離巢而去,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連一幅照片都懶得帶)。捫心自問:這些年嘔心瀝血的付出,換來了什麽?眼角的魚尾紋?衣帶漸窄的腰圍?越來越多的白發?不!不!不!生活應該不隻是這一些!難道兒女的長大成人換來的就是自己生命的葬禮?

 

金球獎把這麽多獎項這麽慷慨地給予這部電影,倒不一定是因為它那平凡的故事有多麽感人,而是因為在急功近利的娛樂界裏,居然還有這麽一位導演那麽執著,淡定,耐心和專注地“為奴十二年”,用真實得近乎殘酷的鏡頭,記錄了生命的成長,生活的瑣碎,時光的無情。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We can’t seize the moment. The moments seize us. The moment is everywhere. It is right now.

 

這就是該部電影最後的點睛之作:活在當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