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被拔掉利爪的貓---流亡海外中國異見分子的尷尬宿命

(2013-06-22 02:51:50) 下一個


流亡美國的中國著名人權律師陳光誠被紐約大學“客氣”地下了逐客令。他聲稱這是紐約大學頂不住中共的壓力而作出的軟弱之舉。此言一出,令紐約大學為他的流亡出錢出力的孔傑榮教授很受傷,勸他不要咬傷喂他的那隻手。

 

這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其他曆年來陸續流亡到海外的著名異見分子的類似舉動。當年的魏京生,王希哲甫到美國不久,也因一些幼稚可笑的言辭而遭人詬病。如今,能想起他們的人大概不會太多了。

 

“動亂”後倉皇出逃到美國的一大撥知識分子:王家其,方勵之,劉賓雁,王丹,柴玲,封叢德,吾爾開希等人,也相繼沉寂下來,或埋頭學術,或著書立說,或頤養天年,或下海經商。

 

“遙想公瑾當年,羽扇綸巾,雄姿英發”,雖然最終未能“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卻也一時風頭無兩。可是曾幾何時,這些當年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熱血壯士,幾乎個個都帶著“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惆悵,褪盡鋒芒,另辟人生蹊徑。

 

這是一種必然的宿命。

當他們還身在中國的時候,他們或飽受當局的迫害,或深陷牢獄,或被軟禁。於是他們身上有著一種殉道者悲壯的光環,備受海內外良知人士的同情,崇仰和關注。

 

一旦他們獲得了自由,來到海外,他們得到鮮花和歡呼的同時,殉道者的光環也隨之黯然失色。自由的代價,就是要他們飛入尋常百姓家,做回一個普通人。他們像一群被拔掉利爪的貓,成了圈養的寵物。

 

我們當然不鼓勵異見分子把牢底坐穿或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我們樂見他們脫離苦海,與親人團聚,過著一種有尊嚴的生活。

 

但是,我們希望這些昔日英雄要保持冷靜客觀的頭腦和一顆平常心,不要依然沉浸在“舍我其誰”的自戀中。流亡海外,已經意味著一種“尋得桃源好避秦”的隱士生涯,再也不是叱吒風雲的刀鋒上的舞者。

 

像曼德拉,昂山素季和劉曉波這樣的人物,不是誰都當得了的。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