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桃花不知何處去

(2009-11-29 07:43:07) 下一個


前蘇聯解體之前,整個東歐的知識分子界彌漫著一種悲情。那是一種在飽受極權主義鐵蹄的蹂躪下的呻吟和怒吼。索耳仁尼琴,夏蘭斯基,姆林納,昆德拉,格魯沙,瓦文薩,代表了一代知識分子的良心和骨氣。

這和中國史上的“魏晉風度”有點相似。魏晉時期的文人,深處亂世之中,既無所作為,也無法作為,於是,形成了恣意任情、自由清談的風尚,喝著毒酒唱歌,帶著鐐銬起舞。痛,並快樂著。同樣表現出中國士大夫藐視權貴的清奇傲骨。

在物質的荒漠裏,痛苦的靈魂點綴著片片精神綠洲。

當時人麵盡桃花。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蘇聯解體,柏林牆倒塌,天安門事件以後,這種東歐悲情和魏晉風度也隨著極權主義的滅亡而蕩然無存。

從鐵蹄下解放出來的人們,經過了幾十年物質極度匱乏的切膚之痛以後,在西方光怪陸離的商品誘惑麵前目瞪口呆。新的當權者帶著一種“天下人負我久矣”的末世狂徒心態,貪婪地瓜分掠奪國家資源。在短短不到二十年裏,東歐造就了一批壟斷國家資源的寡頭和黑幫。擺脫了極權政治苦海的人民,又被拋進經濟誘惑的火坑。東歐社會被毒化的人性不可能立刻脫胎換骨,被扭曲的社會也不可能馬上從畸形變成健全。整個東歐正經曆著“後極權噩夢時期”。我們再也看不到《古拉格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齊瓦科醫生》,聽不到肖斯塔科維奇和李赫特。在中國,文人下海,文人當官成了知識分子成功的標誌。《綠化樹》作者張賢亮,現在的頭銜是鎮北堡西部影城董事長。《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的作者王蒙也曾經官拜文化部長。

在物質的綠洲裏,庸俗的靈魂大麵積沙漠化。

桃花不知何處去,人麵依舊逐春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