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抓的靈小抓

Happy Daddy of Ling and Scratches
正文

回國雜感--最土不過留美人

(2006-12-28 09:08:15) 下一個



很久以前就聽說留美的人回國有三氣:花錢小氣、說話洋氣、穿著土氣,一直認為形容得雖然很恰當,但隻適用於九十年代初及之前出國的人士。

花錢小氣,這一點最不能認同。我所認識的中國人,因為匯率的緣故,回了國後大多是狂買一氣,尤其在吃上是毫不吝惜。可能在某些消費上是考慮得多了些,但也反映了消費的成熟,與小氣不同。反而是在國內做得很成功,在北京已經購買了好幾套商品房(現在都漲到1.2 – 2.2萬人民幣一平米了)的朋友們,來美國旅遊連一頓好飯菜都不舍得在餐館吃,理由是不劃算。

說話洋氣,原話裏本來不帶褒貶,所以認為很客觀。大概洋氣一說來自口語裏夾雜的英文單詞,令多數國內人士反感。沒辦法,皆因很多生活用詞實際上是在美國學來,說話時一時找不到恰如其分的中文替代,總不能說到一半停下來想詞吧。大多數人在回國一兩個星期後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中國話越說越順。這和香港某些中下層市民英文不靈,還偏要在交流間夾雜些極簡單的英文單詞以彰顯其曾經的殖民地榮耀有著本質的區別。

三氣中隻有穿著土氣貶到了點子上。尤其明顯的是回美國前在機場,看上去比較光鮮時髦的大多是飛港台、新馬泰、甚至加拿大,飛美國的最不起眼。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來美國的是留學生,或經濟不允許,或DNA裏沒有時尚的基因。另一個原因是美國的人文環境是發達國家中老土和不修邊幅的典範。

美國人用“British or Gay?” 來形容英國人的口音。幾年前看到美國某雜誌上有一篇介紹服裝的短文以“Asian or Gay?” 來命名,還引起了些土氣又恐同的亞裔男士們對號入座地攻擊,甚至上升到種族歧視的新高度。而我是把其當作了對亞洲人對時尚敏感的讚美。往年回國,我總是討好自己地過一把與美國環境格格不入的時尚癮。這一次由於時間短暫以陪伴父母為主,回到了窮學生的身份,又沒有尋歡作樂的夜生活打算,所以放鬆了警惕,天天聽從老媽的指示以保暖為先的羽絨服示人。某日去剪發,美發師端詳著我的頭發問上一次理發是什麽時候,我說都一個月了,他才很疑惑地不情願地動起了手。過後在網上和一個從紐約回京探親的男士聊起來,才意識到因為我的頭發太短,做不了亞洲男人已風行了數年的火雞頭。幸好做不了,用他的原話,頂著火雞頭的Bois are ugly。

很快發現,土氣不隻是體現在穿著上,行為上的格格不入也造成了些小笑話。某天約上Vicky去逛王府井,我們推開東方廣場的大門,然後頂著門為後麵的人提供方便,人家是理都不理,自己推開旁邊的門而入。到廣場內的“大食代”解饞,看到攤餅的攤前有一盤切好的餅塊,以為是試吃,Vicky伸手就要拿,攤主大喝:“別動!都放了好幾天了!” 搞得Vicky差一點沒樂背過氣去。到了百貨大樓,Vicky看上了散裝的果脯,尤其一款桃脯誘人,想都沒想就向售貨員要一塊試吃,那售貨員看我們的眼神像看到了白癡。從東方廣場上了地鐵,明明看地圖上從王府井到環線有兩站,結果剛過了一站就蜂擁上來無數的人。估計上車時已是東單,兩站就錯過了建國門。過站後下車,兩人先笑個夠再往回趕。Vicky連呼兩個大土老冒。

還發現有時尚DNA的美國人來到中國,其潛能也要釋放。Brad是從網上認識的美國人,26歲,家在明尼蘇達州,來北京有一年了,在公司培訓職員英語。很好奇像Brad這樣非公派或做生意的自費留中的美國年輕人如何在京生活,就約定在destination見麵後,去他三裏屯3.3市場附近的住所。

Brad所租的是北京70年代所建的居民樓,一室一廳,建築麵積大約五、六十平米。沒敢問,但估計租金在1600到2500人民幣之間。很簡單的小單元,衛生間與普通北京人家的窄小和可以容忍的破舊程度相當。可以看出不同的地方一是他那件十分考究的長翻毛大衣,我說他flaming還不承認。二是作為門簾的那一麵五星紅旗。三是壁櫃中像擺放工藝品一樣的幾款男用香水。他問我用的是什麽香水,我怕內行門前漏餡隻好實話實說是某陳年舊貨的樣品,因為嫌背上家裏的euphoria太沉,他很門兒清地說euphoria是CK2006年的新款。他的牆上貼著幾張韓國男星Rain的宣傳海報,還有一書櫃的DVD大約有上千張,Brad說80%都是盜版,是中國最令他喜愛的地方。我看到一張The Devil Wears Prada,就口無遮蓋地直白片子令人失望。Brad頗詫異地搶白梅麗爾·斯特裏普時尚bitchy之出神入畫,我據理力爭電影之鬆散沒能達到Legally Blonde那樣的喜劇高度。Brad就開始翻起了不屑一顧的白眼。我納悶為什麽明尼蘇達的農民到了中國都成了時尚的奴隸。

和老媽聊起土氣,老媽竟一針見血地說亞洲人對時尚的敏感體現了東方文化中至關重要的注重臉麵。想一想,頗為有理。記得以前從某網站看到一篇原創的遊記記錄了對日本時尚環境的觀察。文章說在東京,所有的名牌專賣店都是全世界最大的,日本消費名牌的能力也是全球第一。在歐美需要排上名冊等才可能買到的幾千美元一隻的LV手袋,在東京幾乎像中國民工趕火車時紅藍白條的塑料編織袋一樣泛濫,並以多幅照片為證。而且在日本冒牌是行不通的,各商品第一名牌在日本人中的認同率要遠高於第二名牌。其實普通日本人的收入並不能任其如此奢侈,所以很多學生mm為了買上名牌中的名牌而賣淫。日本人是用名牌裝備的極端性來掩飾其島國骨子裏虛弱的心態。其它地區的亞洲人包括中國人在內對時尚的敏感,雖然與日本人的質變有很大的區別,但穿給別人看的要麵子是愛美之外逃不掉的緣由。

老爸耳背,以為老媽和我在聊中國市場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期的欺詐,發表評論說中國現在是除了媽是真的,其它都可能是假的。其實用在對時尚的追求上也有一定道理,披在身上的華服越美,越可能是脫離本質的欺騙。

話雖這麽說,但我下次回國,還是要時髦一點為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雲林 回複 悄悄話 這篇有意思。呱唧呱唧!!
(你原來是男人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